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0歲黃姓男子中風復健1年多,仍然雙手無力,靠枴杖助行,家人擔心安危,只能待在家中,經過台中榮總醫師評估後,復健時搭配經顱磁刺激療法,接受2個療程,每療程10次、每天1次,治療1個月後,手變得有力,人也清醒許多,現在可以到戶外走走、串門子,心情愉快。

台中榮總復健科醫師王建智表示,腦中風的後遺症包括運動、言語和認知缺陷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影響病患及家屬生活。研究發現,85%中風患者經過3至6個月的住院復健治療後獲得改善,而透過科技神經調節促進中風後神經恢復的新技術輔助,可提高中風復健治療功效。
王建智說,經顱磁刺激的原理是透過磁場改變,在身體內部產生電流,可以刺激較深的組織而不引起不適,且不需身體接觸即可施予,免除穿卸衣物的麻煩。最常運用在頭部,刺激特定腦皮質區域,可改善特定腦皮質區域的功能不良,少部分的人只會產生輕微的頭皮刺痛或頭痛。
王建智指出,經顱磁刺激療法最初是為治療憂鬱症而設計的,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可用在中風治療。根據重複性經顱磁刺激的中風研究顯示,44名6至12個月中風病人,其中30人接受刺激,較沒有接受刺激的14人,手功能及力氣回復,另外也發現,接受刺激的病人受傷側的大腦活性增加,也改善大腦的活性不平衡,說明經顱磁刺激可以改善大腦活性。
王建智說,經顱磁刺激在極少數病人可能產生又發癲顯的副作用,另外身體有裝易受磁場影響的裝置如心律調節器,人工耳蝸及電子儀器設備等都不適合,是否適合接受經顱磁刺激術,仍須由專科醫師與病患充分溝通後決定,避免併發症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