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50歲中年男性,數月前罹患重感冒,COVID-19快篩陰性。就在咳嗽、發燒、喉嚨痛緩解後,卻開始感到暈眩。走路時會歪歪扭扭,以為路面向左傾斜,很擔心會跌倒。一快速轉頭、低頭或抬頭時,就會見到眼前景物在旋轉;即便是睡前躺下或睡醒起床,也會暈眩。曾以為是腦中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正常。曾以為是失眠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服用過血清素受器調節劑及抗焦慮劑,也接受過神經調節療法。為了避免惡心嘔吐,只能天天服用止暈止吐藥。
就醫時,我請他閉起雙眼,發現他身體一直向右偏。向右轉動他頭部,見到他眼球正向右快速地旋轉,持續數秒鐘;向左轉動他頭部時,眼球也會快速地向左旋轉。右側橢圓囊眼肌反射 及球囊頸肌反射均呈現異常,另外,我還發現他右側耳膜略紅,原來是罹患了內耳炎性橢圓囊及球囊病變,以耳石斑病變,併發半規管耳石沉積症。
根據解剖,橢圓囊及球囊位於內耳及半規管之間,內有排列整齊的耳石斑,用於感受人體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加速度。一旦中耳炎持續,併發內耳炎,耳蝸分泌出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內淋巴液,比重較高,當流到橢圓囊及球囊時,耳石斑比重相對較低,便向上浮起。部分耳石脫離耳石斑,也會向上浮起,一旦進入任一半規管時,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引發眩暈及眼震。
此病治療,以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為主,設法消除感染,緩解發炎,需持續數週;反覆進行耳石復位術,把移位耳石挪回橢圓囊內,可解除姿態性暈眩。在這過程中,可輔以平衡訓練,矯正大腦對於平衡失調的錯誤認知,更可加速療效。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曾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