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視是一種疾病,會影響生活與學習;高度近視若控制不佳,會增加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白內障及視網膜剝離等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失明。國健署表示,孩童在12歲前應掌握「遠視儲備量」,以降低近視後迅速成為高度近視的風險。
嘉義大學幼教系教授葉郁菁分析研究700多份樣本結果發現,其中0~未滿2歲孩子使用3C產品的比例高達37.5%,2~未滿6歲使用比例更將達68.5%。建議家長掌握「不給」和「陪伴」2大要訣,盡量延後給手機的時間,並提供更多時間和孩子互動。
根據國健署102年國小低年級學童視力保健介入計畫結果發現,每週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率;每週的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可減少49%學童罹患近視機率。呼籲家長避免讓孩子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遵守「3010120」護眼原則,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促進視覺發展,減少近視發生風險。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強調,12歲以前,嬰幼兒的眼睛具備生理性遠視,形同上天給的抵抗近視健康存摺;若用眼過度,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量」。一旦遠視儲備量不足,就有可能罹患近視,並發展為高度近視。
魏璽倫建議家長,與其把3C產品交給孩子使用,不妨也多培養孩子更多元的興趣,並陪伴孩子嘗試不同的生活體驗,例如打球、野餐及露營等,從小建立護眼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