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府城文史活字典 謝仕淵寫石陽睢 歷時10年

「十年磨一書」,文化局長謝仕淵書寫台南學術研究前行者石陽睢,讓其事蹟永世流傳。(記者林雪娟攝)

台南之能成為「台南」,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除歷史積累,更因有學術研究前行、世代接替,持續挖掘獨屬台南的文化陳跡,其中石陽睢耙梳地方文化視野,成果促成文物公共性,如今透過謝仕淵書寫《成為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陽睢》,讓更多人認識他,並感謝其為府城留下珍貴的文物。

謝仕淵為台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現任成大歷史系副教授和台南市文化局長,學術研究關注物資文化史、飲食文化史與區域文化史等領域,對台南博物館與文物資產的發展脈絡深感興趣。

謝仕淵說,書寫石陽睢,其實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當年謝仕淵任職台史博時,接到林百貨陳列櫃捐贈案例,因而認識石允忠,兩人相談甚歡,後來石允忠將父祖留下的珍貴文物,分別捐給台南市文化局和台史博,基於對歷史敏感和展覽調查,赫然發現在今台南市立博物館的庫房中,在1920年代中晚期,一群台南在地文化工作者,以「台南文化三百」活動之名,進行系統調查,並透過博物館展示方式展覽;其中關鍵人物就是石陽睢。

謝仕淵說,起筆寫這本書到完成,大約10年歷程,因構成故事該有的細節素材不多,許多片段的拼湊,「有時得靠機緣」;有趣的是,這本書正式出版時,謝仕淵已是文化局長,一度擔心外界非議,原希望暫緩出書作業,然眼看「十年磨一書」,且書籍完成,仰賴許多人的協助,不忍辜負他人美意,只得安排出版,而能在台南400前夕,公諸於世,也算對「歷史」有所交代。

謝仕淵表示,希望透過這本書,為台灣博物館史、台南研究,乃至於本土知識社群等議題,添加一點新的理解;他們的貢獻,並不必然從現代學術角度檢驗,前輩們開始從台南自身脈絡,理解自己的歷史,這樣的故事,對台灣近現代史發展,具有一定啟示,而石陽睢世代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台南之所以成為台南的重要資源,今日從塵封中,再次檢視並重新對話,看見它們的價值。

(記者林雪娟)

即時

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交接 賴俊良正式上任 各界祝福...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醫師公會...

挑戰世錦賽金牌 楊勇緯 締台灣柔道新猷

本報綜合報導 世界第1的台灣「柔道男...

大貨車未禮讓 擦撞斑馬線上行人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土城區金...

汽車拒攔檢衝撞員警逃逸 蘆洲警開3槍追捕中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蘆洲警分局員警於...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