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水稻是國內栽培面積最大的作物,其栽培的歷史及美食也承載了國人許多農村及飲食文化。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人均食米量及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花蓮場有鑑於此,以國人飲食西化為出發點,探討西方傳統飲食當中,那些是以米為材料製成的佳餚,而這也成為「花蓮二十六號」育種方向的緣起。

燉飯是受國人喜愛的西方米食料理,但國內一直以來並沒有以燉飯為利用目的育成的水稻品種。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歷經七年的努力,終於在去年育成國內第一個燉飯米的品種「花蓮二十六號」,未來可望增加國內食米市場的多樣性,也讓國內廣大的燉飯消費者能享用在地米種製作之美味燉飯,讓國產米也能進軍燉飯米通路及市場。
「花蓮二十六號」相較國內現行的粳稻品種,具有千粒重較高、心白發生率較高及直鏈澱粉較國內粳稻品種較高的三大特色,因此,燉飯烹煮時能讓米粒吸收高湯後較不易軟爛,且中心仍呈現彈牙而不硬的口感。提供國內市場優質的燉飯米外,相較進口的義大利燉飯米,國內生產的燉飯米,能減少長途運送的時間,新鮮供應國內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