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飲食常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吃東西速度快,易造成腸胃不適,常發生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等,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除透過藥物,也會利用針灸療法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促進胃腸道的修復和癒合。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消化性潰瘍患者在臨床上可能會沒有症狀,或是出現惡心嘔吐、食慾不振、打嗝、腹脹、火燒心、上腹疼痛等症狀,嚴重時也會出現疼痛放射到背部及下腹部的症狀。
典型胃潰瘍病人會有中上腹部廣泛性疼痛,通常在進食後1-2小時發生;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則有介於胸骨劍突與肚臍之間的陣痛與燒灼感,通常發生在二餐之間及半夜。
他說,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通常包括飲食習慣的調整,建議患者食用稀粥、清淡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以及避免暴飲暴食和吃太快。
中藥治療上以調理消化系統以減輕炎症和潰瘍症狀,常用的藥物包括:黃連、黃芩、知母、陳皮等,處方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
另外,針灸療法可以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促進胃腸道的修復和癒合,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內關、中脘、梁丘、地機、公孫、厲兌、太衝等;對於脊椎神經有壓迫的病人,可針對夾脊的壓痛點或結節條索去刺激,都有很不錯的療效;平時也可以透過腹部的揉、捏、推等推拿按摩手法,來促進腹部的血液循環,緩解消化道的緊張和不適。
曾裕芳提醒,消化性潰瘍患者常伴有情緒不穩定或壓力較大易緊張個性,如何調節情緒並保持愉快很重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也很重要,三餐定食定量,用餐保持放鬆愉快心情、細嚼慢嚥,飯後稍作休息再工作;減少含咖啡因飲食(咖啡、濃茶、可樂)及辣椒、酸食、油炸等刺激性食物攝取,皆有助於疾病預防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