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影響森林生態系也衝擊半導體產業

國際期刊【環境研究通訊】作者群包括中研院陳奕穎研究員、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王世宇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俞鈜文博士生(由左到右)。(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中央研究院、國立中興大學、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所組成的跨領域研究團隊進行「當森林屏息: 乾旱加劇是否會危害森林碳匯研究,刊登至國際頂級期刊《環境研究通訊》,該研究聚焦台灣近年來前所未有的乾旱對森林生態系統碳吸存能力的改變,台灣的乾旱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經濟影響衝擊甚大,氣候暖化的嚴重乾旱造成森林生態系更嚴重的環境危機,影響台灣的森林碳匯。

研究結合現地通量觀測技術、先進衛星觀測、林火事件紀錄與環境物理數據,深入剖析乾旱對台灣亞熱帶森林碳固存能力的嚴重影響。研究發現了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危急情況:乾旱讓台灣高科技產業面臨水資源短缺,持續低落的地下水條件削弱森林的碳匯能力。在乾旱期間,台灣先進的偵測系統發現森林生態系統釋放出超過吸收量的二氧化碳,短暫失去其作為碳匯的自然功能,乾旱促成森林大火的發生機率,更加影響碳匯。這個結果顯示監測地下水位能對碳通量異常提供有一至兩個月的預測期,有助於政府監測碳排。

國立中興大學的柳婉郁教授表示,「我們的森林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乾旱成為新常態,影響森林生理健康,增加森林生態系環境風險,以碳匯來說,一次森林火災可能把累積百年的碳匯付之一炬。人類迫切需要採取氣候行動。研究指出,必須緊急制定森林管理和減緩氣候暖化的策略,透過自然為本解方來適應這些環境變化與擾動。」

中央研究院陳奕穎博士指出,這一現象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台灣的乾旱不僅對於我們日常科技至關重要的晶片產業造成干擾,凸顯著一個重大的環境轉變,森林生態系受到乾旱的“擾動”後,是否由碳吸存轉變成碳排放?團隊研究回應了這些關鍵的環境議題,強調運用通量觀測技術監測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及其在碳吸收方面的重要性。」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王世宇教授說,乾旱對台灣晶片製造業的影響極為重大,潛在的長期環境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研究強調,這些乾旱可能成為新常態,若不採取措施,對全球碳循環造成深遠影響。陳奕穎博士及其團隊正致力於整合全球範圍內可用的觀測資料,配合一個創新的物理模型,以解釋森林生態系統在遭遇乾旱和洪災等環境干擾時,其系統碳吸存能力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