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調專家看寶林茶室 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件已釀二死八傷,致命元凶仍待衛生主管單位調查。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二十七日從「調查食物中毒的眉角」直言,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強調並非危言聳聽。

何美鄉在臉書發明表示,從用餐時間,到發病的時間僅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通常需四十八小時才會發病)。而死亡案例是一位三十九歲男性,若無共病,則是相當罕見。

她說,通常高風險族群是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當然或許沒有此類高風險族群用餐,但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

何美鄉說,若肝衰竭是一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早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考慮這些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

以上兩種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就是高溫雖可殺菌但,無法中和已產生的毒素),在炎熱的夏天確保食安,就是要預防毒素的產生,她強調,最關鍵的是,確保食物的保存在適當的溫度,通常在二十五度以上的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繁殖過程必會產生毒素。

她說若媒體資訊屬正確,病例中有食用粿條或河粉者,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之後的結果。所以此時,衛生局最需要釐清的事:食物保存的SOP(也就是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還有冰箱溫度的管理、冰箱容量的管理(太滿則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是在適當的低溫下保存)。

何美鄉提醒,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都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

她並盼此食安事件儘速落幕,並能藉此機會讓食物保存SOP的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

即時

拍下地表最強生命力的草山月世界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堊地有最強的生...

將軍表揚11位模範母親 獲獎媽媽「妝水水」

記者盧萍珊/台南報導 母親節前夕,將...

四色牌賭場藏三重民宅 經營5天就遭掃蕩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警察局三...

違規騎士因「這件事」 遭土城警帶回送辦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警察局土城分局金...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