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加熱100度也無法去除 防米酵菌酸 米麵避免重複加熱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初步認為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璋提醒,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都要小心避免,新鮮烹煮還是比較安全。

陳建璋在臉書表示,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

他說,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

陳建璋表示,這種食物中毒在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

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自2018年以來,則是木耳(有3起)和濕粄條(有5起)為主。

困難的是,受汙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很難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

另外,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廣泛分布,可以從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在自家加工過程汙染很難管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

陳建璋說,該狀況暗示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汙染。但是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汙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最後他提醒,因為米酵菌酸只需要1.5mg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如果要做到預防,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因為某些毒素即使超過攝氏100度加熱也無法去除。

如何自保防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和腎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食用被米酵菌酸汙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至於消費者可以做什麼來保護自己?因為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為預防是關,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千萬不要以為眼睛看不到,嘴巴嘗不到腐敗味,吃的東西還是新鮮現煮最好。(記者黃翠娟)

即時

賴清德老家比照原鄉解套? 江怡臻:兩者恐非一體適用...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針對賴清德萬里老家相關...

婦人小拇指「卡戒」求助消防隊 以切割器耗費20分鐘...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峽區一...

竊嫌香鋪佯裝買鞭炮偷錢包 警45分鐘逮回物歸原主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土城一名程姓慣竊...

玉井淺山故事館開幕 用食物說故事

記者張淑娟/玉井報導 由一群在地人不分日夜在...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