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美國職棒大聯盟春訓開始後,陸續傳出投手受傷的消息,至今至少有10名以上知名投手都是投球手肘韌帶受傷。包括洋基塞揚王牌投手柯爾、羅艾西加,勇士的斯特里德、
守護者的前賽揚獎得主畢伯、馬林魚的培瑞斯、運動家格爾特、太空人巴爾德斯,加上去年受傷的大谷翔平;若再列入較不知名的投手,這名單會是嚇人的長。
因肩傷目前休養中的巴爾德斯日前針對此事發表看法,認為現代的投球機轉與投手自己的投球心態是傷害發生的罪魁禍首。每球都要用力投,每球速度達到時速100英里(160公里)以上,球的旋轉越高越佳,這樣就增加受傷的可能。可是,也無法叫有這個投球能力的投手省著點用,畢竟這關乎能否在大聯盟生存下去。
柯爾認為,現代棒球要的是最高表現,投手必須變得更強,因為打者越來越強壯,好球帶縮小了,球與球棒也跟以前用的不同。去年開始,大聯盟開始啟用「投球時鐘」限制投手出手時間,這是否也增加傷害發生?
球員工會認為,投手在球與球之間的休息、恢復時間變短,手臂壓力當然增加,就有較大機會受傷;大聯盟官方則搬出委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的研究,縮短投球時間與投手傷害無相關性。雙方各說各話,球還是得打、錢還是得賺,看起來勞方(球員)還是得「相忍為棒球」。
其他運動也有與棒球相同的變化。網球拍材質日新月異,球員的身體素質、強壯度也非昔日;打出來的球速度越來越快,球質越來越重,比賽型態與內容因此改變。自行車越來越輕量化,速度越來越快,反應時間自然變短,受傷率、嚴重度當然上揚。
再怎麼訓練、強壯,運動員畢竟仍然是凡人。為了滿足自我、取悅大眾,只能冒受傷風險努力以赴。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