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助孕 子宮內膜異位女產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34歲女性結婚5年未懷孕,就醫診斷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巧克力囊腫;先前曾在巧克力囊腫手術後,轉向試管嬰兒治療,但連續3次失敗。後來轉至中醫科求診,透過「知柏地黃丸」加減做治療,並在月經前搭配即飲包「調經方」,持續治療4個月後進行第4次試管嬰兒植入,成功受孕順利產下一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門診中約有3成不孕症患者存在子宮內膜異位問題,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的症狀有經痛、月經出血異常、月經不規則、便祕、下腹悶痛及不孕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會依不同部位的侵犯會呈現不同症狀,比如到鼻黏膜會流鼻血,侵犯到卵巢蓄血會造成巧克力囊腫,到子宮肌層蓄血造成子宮腺肌瘤,使受孕機率下降。西醫常用激素治療,但可能會有停經或更年期綜合症的問題。相對來說,中醫介入治療,能在不影響月經的狀況下提升受孕機率,並減少激素使用。

謝旭東說,傳統中醫文獻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特定名稱,但相關病症散見於「癥瘕」、「積聚」、「月經不調」等,此病根源於子宮內的瘀血阻滯,同時受到腎虛引起的免疫力失調影響,造成子宮內膜細胞侵犯身體各處。

在中醫治療上,會著重於補腎化瘀,並根據個人體質不同選擇相對應的藥物。北市聯醫中藥即飲包「調經方」裡有「牛膝」、「沒藥」、「川芎」活血化瘀,消散瘀血及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巴戟天」和「肉蓯蓉」補腎填精,有助提高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和卵巢受體含量,進而改善卵子品質;同時,知柏地黃丸同樣能養腎安神,因此能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體質,恢復身體健康,因而增加受孕機率。

謝旭東也建議,月經來時少用冷水洗頭,因頭上的「百會穴」是六陽經交會處,陽氣匯集,若受寒冷刺激可能導致經血排出不順,加重體內的瘀血,使經血量變少、或經期提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