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28歲OL早上習慣大啖豬排蛋堡等早餐,但總是早餐吃飽就想睡、甚至開會打瞌睡。對此,營養師解釋,早餐一次吃進太多澱粉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飆升,不只容易感到疲憊、昏昏欲睡,長期下來更可能招致糖尿病風險,鼓勵民眾早餐可補充優質蛋白質穩定血糖、延緩飢餓、提升精力。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眾會仔細計算三餐熱量、力求蛋白質攝取足夠,但其實蛋白質的攝取,潛藏不少陷阱。
營養師趙函穎提醒,現代人總以為蛋白質有吃、多吃就好,反而容易落入「吃錯食物、吃錯順序、吃錯時間」的「蛋白質攝取3NG」陷阱,不僅在補充蛋白質的早餐黃金期越吃越累,還可能招致脂肪負擔找上門、讓健康亮紅燈。
趙函穎提醒,上班族外食比例高,雖然蛋白質食物選擇多元,但卻容易將高油、精緻澱粉吃下肚。以早餐來說,豬排蛋餅、蘿蔔糕加蛋等常見早餐雖然有蛋、肉等蛋白質,卻也會同時攝取多餘的油脂、澱粉及調味料,增加身體負擔。
其次是吃錯順序,趙函穎表示,許多人會優先選擇肉、蛋、魚作為蛋白質來源,然而動物性蛋白質中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中,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因此,趙函穎提醒,應跟隨國健署的指引 ,以「豆、魚、蛋、肉類」的順序補充蛋白質,優先挑選屬於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減輕身體負擔。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也指出,若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3%的動物性蛋白質,死亡風險就能大幅降低10% 。
第3要注意別吃錯時間,趙函穎指出,蛋白質攝取不是吃夠、吃對食物就好,還有「蛋白質攝取關鍵期」,經過一整夜能量消耗,早上是身體非常渴求蛋白質來補充能量的時段,能夠為身體「開機」,開啟一天的機能運作。
此外,趙函穎表示,也有研究指出,人體一次合成蛋白質的量體有限,若集中在一餐中攝取大量蛋白質,超過負荷的部分反而會流失、浪費掉。建議民眾可以把握蛋白質攝取的早餐黃金期,透過以豆類為優先的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例如早餐可用1杯豆漿取代部分動物性蛋白或澱粉,大豆蛋白可以幫助肌肉生長、少負擔,還有大豆異黃酮可打造好氣色,大豆卵磷脂則可幫助提升精神、讓思緒更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