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主視覺出爐 紀念打著燈照亮台灣文化未來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文化部與文化總會邀請曾獲台北設計獎首獎及金點設計獎肯定的「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為文協百年活動設計主視覺。 日治時代,為了呼應在東京留學的台灣學生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同年的1921年(大正10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院(今靜修女中)召開成立大會,由林獻堂出面取得台灣總督府許可,並由蔣渭水號召青年學子參加。當時有1031位參與有志之士,以醫師、地主、公學校畢業生、留學回國的學生為主,另外也有農民、工人、商人、律師、士紳等人參與。當時台灣文化協會延伸了《台灣青年》的架構,創設了《台灣民報》,並四處舉辦演講,成立文化書局、文化劇團,也舉辦各種有關歷史、法律、衛生等短期或長期的講習會,進行文化演講會、文化劇運動。其中蔣渭水〈臨床講義〉以臨床醫學的行文方式,指出了台灣人知識上的營養不良,因此開出了文化啟蒙的藥單。 可以說台灣文化協會替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引進新思想、新觀念,鼓吹自由平等,以建立新社會為最終目標,啟發了當時台灣社會的文化活動、青年運動,以及農民運動,對於台灣的文化的啟蒙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一百年後的今年,文化部與文化總會邀請曾獲台北設計獎首獎及金點設計獎肯定的「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為文協百年活動設計主視覺。 (來源:文化總會臉書) 百,多元也 以「百」字做為骨架,以燭光照耀的形象,象徵台灣文化協會過去一路帶領台灣人走向光明的未來。而圓圈三角形的多元符號,也代表著台灣社會的對話與交流。巧合的是,「百」在甲骨文中,其實也具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意思,回顧過去文協與現今的文化發展,不也正是這樣的氛圍嗎? (來源:文化總會臉書) 十種符號 X 十種組合 = 一百 主視覺設計理念透過10種造型符碼搭配10種組合,加乘編織出多元共創的臺灣文化100種專屬圖騰,以呈現不同世代各領域的思潮百花齊放。另從甲骨文燭光照耀的精神,設計文字「百」字樣,象徵文協自由意志的指引與探照,一路帶領我們前行光明的未來。 (來源:文化總會臉書) 「文協百年紀念活動」包括10月17日一百週年當天的紀念會與紀錄片拍攝,以及在國立臺灣美術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國立傳統藝術中心、NTSO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Music Center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Kaohsiung Music Center等地,展開多項展演活動,文化部也委由臺灣文學館規劃出版「文協一百點:臺灣真有力地景指南」,許多民間組織及團體,也共同響應辦理多項紀念活動。

Read More

【一號人物】龔大中 領跑廣告界的頂尖創意家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要有改變世界的企圖,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 家喻戶曉的『全聯先生』、『多喝水超人』,這些廣告相信身為臺灣的每一份子再熟悉不過,用深入日常的對話,平易近人的鮮明角色,使品牌在大眾心中活了起來,大大推動品牌形象,也締造廣告界的歷史紀錄,成為在當時熱度最高的話題,讓旗下合作的品牌角色精神延續至今,仍深植臺灣人們的內心。而這項輝煌事蹟的幕後推手—龔大中,今年恰好是他走入廣告的第二十年,一路以來不停產出新創意也被稱為點子王,他的人生好像是跑一場廣告馬拉松一樣,跑程似乎沒有停下來的一刻,總能在創意無垠之外,找到更多可能性。從當年畢業以一紙讓業界紛紛好奇的創意履歷,到現在以創意長身分在廣告界中繼續領跑著奧美,用作品持續讓人耳目一新,還有用著斜槓靈魂能量,也書寫、也教育、也創作等等多元面向超越自己、提攜後進,透過這場專訪也發現他當初走進廣告世界大門的關鍵時刻,原來冥冥之中受到天涯咫尺的緣分牽引…… EDIT= Vicky Yeh PHOTO= 臺灣奧美 Ogilvy 龔大中 2000年加入臺灣奧美擔任文案,歷任資深文案、副創意總監、創意總監、群創意總監,2014年升任執行創意總監,2020年成為集團創意長,至今有21年廣告資歷。服務過多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其合作的多喝水、全聯歷年作品為知名代表作,曾獲臺灣4A、時報華文、中國4A和龍璽的全場大獎,以及紐約、倫敦、坎城、Clio、One Show、D&AD等許多國際獎項肯定。現同時以助理教授身份在輔大廣告系任教。 著有《我在跑步》、《當創意遇見創意》、《迷物森林》三本書。 三本著作透過各種人生角色書寫,挑戰自我、創造意義。 看似平凡成長 其藏不凡潛力 大中回想當年一腳踏進廣告領域,說起來其實有點誤打誤撞,不喜歡數學而選擇進了文組,加上不喜歡受限於規則,當年看見廣告行業跟大眾主流的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背道而馳,是一個很有趣、也不會被框架住的科系,意外符合他有點叛逆、反骨的性格,天生喜歡與眾不同,他分享,決定進入廣告系讀書就成為了半個廣告人,在廣告產業很重視追求創意的環境下,也讓他的創意之心得以發揮,相對一些人對於發想創意感到壓力,反而他感到非常自在且擅長。 畢業後要找工作,在沒有作品的狀況下,要進廣告業的大公司是有難度的,所以剛開始他還想過若進不成廣告業,第二個選擇是做業務,但因緣際會下身為退伍軍人的爸爸看到大中桌上的履歷表,就把他找去,跟他說履歷過於制式化無聊,如果想做廣告,在創意產業應該要透過吸睛的履歷表讓人注意,他就想,要怎麼在一片制式化的履歷中脫穎而出,就因應當時《24個比利》的時事熱有了靈感,把自己的履歷做成像精神病院的病歷表,為自己下了一個人格分裂的病症,用兩種人格來形容自己各種性格面向,用病歷的格式充分呈現自己的經歷,結果不同反響,意外讓很多廣告公司因為這個履歷而想認識他,引起好奇而有了面試的門票,也打開在奧美持續努力的起點。 天涯咫尺 奧美起點 大中分享每個人進奧美都會拿到一本語錄,紅紅一小本很像毛語錄,裡面都是引言大衛.奧格威的話,他回想一次難忘的經驗,當年奧美還在舊辦公室,要舉辦大衛.奧格威的展覽,展出他的一生、他的照片、生前使用的紀念品等,當時做了很多海報,每張下面會跟著一句奧美語錄中的引言,展覽最後一天,他剛好在那邊開會,已經開始撤場,工作人員不是奧美團隊的人,所以撤的有點混亂,當他會議結束,看到很多海報都被丟在地上,看著他們的創辦人老祖宗的頭像海報散落一地,甚至被撤場人員踩了腳印,起心動念撿起一張,上面引言寫著:「成功的開始是勇於與眾不同。」那一句話將所有正在努力的事物具象呈現,他價值觀上也強烈認同、同時也是奧美的DNA價值,雖然與創辦人似乎在時空上相隔天涯,卻在對的時間、對的人,這樣的一句話近在咫尺的流入大中內心深處,就像是大衛透過海報與他對話,感受到緣分的深刻牽引,他將海報收藏至今,高掛在辦公室牆上,不管他到哪裡,這句話都時時提醒著他、為他往後創意人生馬拉松領跑。 大衛奧格威的海報,「引言」既陪伴也鼓勵著大中完成廣告創意生涯所有挑戰,不管工作換到什麼位置都不離不棄。 馬拉松般的靈感旅程 在高壓的廣告行業,怎麼做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每天都需要創意靈感,與廣告相伴的生活如果汲汲營營,那可能會比較辛苦。對大中來說,靈感的來源是生活,就像他在《我在跑步》中所說:『創意的真正本質是在尋找關聯性,像搭橋。』他喜歡每天跑步,過程中可以與自我對話,或看見一個事件而激發靈感,書中紀錄自己一個人用二十幾天跑遍臺灣各個角落,最後集結成這本書,紀錄所有相遇故事,所有不管是開心、熱血、感動,甚至是孤單、寂寞、灰心等各種情緒的發生,都是他的靈感來源,他的廣告旅程如同不停歇的馬拉松,一直跑著,一直讓創意靈感泉湧不絕。他認為只需用心去感受身邊發生的所有微小細節與事物,擁抱自己生活經驗,可以更了解如何貼近生活,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創作素材,讓人與人之間、廣告之間、情感之間搭成橋,新的連結迎來新的創意。 2021年,全聯「宅」經濟美學鼓勵大家:在家防疫,也要過好生活!「Action from Home」在家拍廣告,邀請全聯先生與七組素人家庭共同完成遠距拍攝。 2021年,全聯「宅」經濟美學鼓勵大家:在家防疫,也要過好生活! 以「變」應萬變 大中分享年輕時做文案是蠻個人的,因為個性不喜歡被制約,早時不太喜歡跟人合作,喜歡自己想出一個點子,再讓人驚訝,現在反而是工作前會先了解夥伴的個型與習慣,因應每一組做事方式跟節奏都不同,會先在工作之前設計新的一套工作流程,他覺得這件事很重要,因為行業做的是「創意」,除了作品創意,工作方式流程也都可以經過創意來滾動式調整,甚至相同的團隊、相同目標,偶爾也可以換個方式,以各種「變化」來應對萬萬種創意變化的可能,帶來不一樣的創意與效果。 像最近製作《全聯經濟美學》宅經濟,因為疫情之下沒辦法實景拍攝廣告,那就變化一下工作方式,使用現在大家最常使用的遠端會議軟體連線,除了因應時勢跟隨大眾的宅家潮,也呈現全聯與大家同舟共濟的形象,這樣遠端製作廣告對團隊、對品牌、對演員都是很新鮮的體驗,本身不懂得如何拍攝、佈景的演員、素人,經過導演以及整個團隊的來回溝通,讓他們在家不只學習到新技能也成為自己廣告的工作人員,這整件事如何讓團隊與演員共創成就,大中說過程碰撞出的創意與交流比起成品還更有意思。 因為疫情而宅在家「Work from Home」,全民超市傳達以身作則,避免群聚展開「Action from Home」,前後歷經37 天提案製作、40 場視訊會議、52人+6 隻貓投入拍攝、27 地共同作業,臺灣史上遠距拍攝的廣告。 創意碰撞 無限滋味 大中娓娓分享讓他印象深刻的核心,雖然廣告創意乍看之下是一種商業型態,但透過廣告提供產品、品牌之餘,也可以為社會帶來美好價值觀跟正向的生活思考,一起往理想世界的方向,提升大家一起共好。像是今年他們跟ANGUS CHIANG、康泰納仕集團合作《無限制服》,是世界上第一套跨越性別,男生、女生都可以穿,可以選擇自己樣子的服裝,傳達了認同並支持性別價值的背後意義,也誕生一些正向改變的力量;或是像多喝水,用多喝水超人角色鼓勵大家「沒事多喝水、多做好事」,深入日常的同時,也讓大家開始關注喝水的重要性;也像《全聯經濟美學》鼓勵年輕人重新擁抱節儉美德,透過廣告包裝成更當代、更有美感,美好善良的價值觀能夠因為廣告而傳承下去。 《Project UNI-FORM 無限制服》奧美集團聯手ANGUS CHIANG和康泰納仕集團推出的「UNI-FORM 無限制服」是史上第一套中性制服,男女皆宜、全無限制,打破過往制服以性別分類的規則。 龔大中創意長:「不只是一套制服、一個品牌或社會行動,不只陳述性別限制、打破意識框架,更是鼓勵每個你和我擁抱自由、平等並尊重多元選擇的價值觀。」於今年榮獲廣告奧斯卡美譽的坎城國際創意獎1銀1銅2入圍的耀眼成績。 奔跑著 傳遞著 永不停歇的美好使命 在廣告世界裡多年的洗滌,讓大中發現原來廣告可以很正向強大、很有力量,廣告就是一種想望、一種夢想,而在商業廣告中,如何在品牌與商品的理想願景中,找到跟社會大眾的連結,讓人們去想像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就會產生,廣告也就能成功刻畫到觀眾的內心。 創意之於他,已然成為人生的一部分,當年因為朋友的一句話,將「Slash」的概念從國外帶回來給他,進行一場兩人之間的生命冒險,而開始了他努力追求所有熱愛事物、體驗人生廣度跟可能性的起點,在創意長身分之外,也嘗試寫書當作家、也回到學校體驗任教還有與同事共組樂團當吉他手演奏喜愛的音樂等等,各種身分之間的不停轉換,讓他在臺灣也被稱為「斜槓人生」的指標之一。 從小就喜歡玩音樂的龔大中,與公司同事組成樂團「Where’s大智若餘」,經歷過無數場表演,斜槓之路從此多了吉他手身分。 對大中來說,一開始並不是為了斜槓而斜槓,而是人生世界那麼大,需要不停地跑、不停地傳遞生活的美好所在,未來也會持續從事創意的工作,有改變世界、改變規則的企圖,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繼續在他名為人生的馬拉松上奔跑著、傳遞著,永不停歇的創意能量。

Read More

【一號人物】凌宗湧 依花一生 師美學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 不需要刻意追求人生的不同和精彩,平庸也可以是不平凡的人生。 那一瞬的綻放,不用刻意營造、不用經過層疊包裝,只需要單純地欣賞、用心地呵護,讓它在最好的時刻、最好的地方,恰到好處的季節裡,讓它們自然地用自己的力量展現最美麗身姿。花,之所以美,之所以千古世紀更迭,仍然是陪伴人們生活中最恆久的裝飾,就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美的代言人。凌宗湧老師從一開始的小小送花人,到現在在世界各地傳遞花之美學,汲取對環境的觀察,呈現花的美麗本質,讓美好事物自然地融入每一個空間之中。即使花期短暫,但不管是送花、擺花,在背後因為花而蘊藏的情感,當下即是永恆,他的獨到眼光與熱愛自然的心,也將持續讓大家看見一花一世界,從原生花藝美學延伸出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打造專屬品味人生。 EDIT:Vicky Yeh PHOTO:CNFlower西恩 凌宗湧:新東方花藝美學大師/原生花藝景觀美學大師。現任CNFlower 創辦人暨總監;2020 Maison&Object Design Awards美奧國際設計大獎、美學大使;《美好關係》活動發起人;亞太酒店設計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創基金專家顧問;多間指標性國際頂級酒店花藝美學顧問;臺北101美學藝術顧問。出版著作:《花藝大師到你家》、《每日美日》。 純淨原生的感召 畫家臨摹自然界的風景、建築師臨摹自然結構、服裝師從自然中汲取色彩靈感,而宗湧老師從學習將花遞送到每個人手中開始,思考也好奇,學花這件事,也將自然作為導師臨摹嗎?每一個人對自然的領悟性與打開的時間點可能都不同,他分享小時候對大自然還沒有特別的感受,一如現在大部分的小孩子,將大自然視為一種生活背景,理所當然存在這個世界,一直到細細體會與觀察,領悟的狀態是超乎視覺之外的,不只是單純得到視覺外表的美感,他感受到另一個層次是「存在」,自然,為什麼存在?像是思考著熱帶或是樹蔭生態的植物,不同環境下生長狀態的差異,也許是樹蔭下的天南星科,它的果實為什麼鮮豔具有毒性,或是為什麼有些植物會發出腐臭味道讓人們排斥?原來當已經處於不容易生長的環境,就會生長出強烈的防禦能力保護自己。還有其他種種來自純淨原生的大自然,蘊藏其中的智慧與道理,都呼應著人生種種體驗,持續感召宗湧老師,源源不絕的花藝能量。 形塑Alila陽朔的庭園時,我們採用有別於一般景觀工程的施作模式,在開幕之前,灑下在當地採集的混和草籽,包括狗尾草、篦麻、霍香薊、當地的苔蘚和野花,等待幾個月後,這座獨一無二、在喀斯特地形中的自然花園生長出來了,恰到好處展現它最本真的模樣。文字來源 :《每日美日》 美麗綻放 一瞬永恆 一瞬綻放,也就僅僅一瞬之間,花期短暫卻無比精彩。許多人會困惑,為什麼要買花?要送花?買一個家飾品、衣服、藝術品,至少可以保存多時,欣賞週期可以很長久,而花卻完全不同。宗湧老師表示他也曾經想過,似乎從事了一件在設計領域中,既不能保存、觀賞期也最短的行業,但後來發現這其實也是最大的優點,他的花藝設計因此能夠突破框架之外,可以不在乎大小,不在乎在領域上的佔有性,隨手便用最快速的方式將「美」這件事,其代表的情感與意念傳遞出去,即使只有一瞬,背後因為花而蘊藏的情感,當下即成永恆。這也是讓他能夠持續堅持、認真對待的面向,也想過讓花的生命週期延續,以不改變原本型態、不改變任何大自然法則的方法,順應每種花適合生存的四季以及觀賞期,而從原本插花裝飾成花束等等形式,開始走進園藝景觀,讓花進入環境、種進土裡,心態保持自然,讓花順性而為適性發展,讓空間裡也看得見四季變化的自然原力。 陽朔糖舍Alila 荷花 │陽朔歷史建築中,時間感如同花草。從花開到花謝,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文字來源:《每日美日》 花藝同時也人生 心境轉變對於人生的看法漸趨不同,對現在的宗湧老師來說,已不刻意強調出彩與獨特,而是在生活上尋找回歸以及與自然共存的平衡點,就像是近年流行的「侘寂」(wabi-sabi)美學風格,追求簡約、真實、平凡,透過最簡化的設計美學反而更加深入心靈,讓他有所啟發,與觀察自然界的感想不謀而合,在一片陽光普照下,大自然裡芬多精和能量共處於和諧環境,動植物便呈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身姿,展現各種無奇不有的熱帶色彩,各自表態自我風格,和平競爭出彩機會;反之在沒有陽光的環境下,植物會刻意釋放特異的顏色或變種具毒性的型態,是為了保護自己能獲得更多養分與能量而壓制其他對手,就如同當人有強烈表達自我的意念,便會採取強烈的防備姿態。他早期也認為設計必須要與眾不同,追求材質或者視覺上必須亮眼,或者是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才能夠在同業領域中脫穎而出,但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沉澱,感受到心態上階段性的轉變,年輕時生活平凡而希望能夠追求精彩人生,跟已經嚐盡人生精彩而追求平凡,相異的兩種面向是值得反思的美學價值觀。 凌宗湧+ 芍藥 │用盛開的花朵與花朵退去後的果實,創作呈現出季節交替的模樣 體悟哲學 包容之美 三十年前精品品牌進入臺灣市場捲起風潮,宗湧老師也受啟迪,當時特別喜歡白、綠兩色的高雅感,認為過於濃烈明亮的顏色,例如亮黃色臺灣文心蘭、代表宮廟文化的亮紅色火鶴花較顯俗氣,後來他從大自然裡感受與領悟到,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強烈的主觀意識,來自於見解還不夠豐富,不能接受那些色彩的他反倒顯得更俗氣,美學傳遞者如果對於所有的世間萬物自有強烈的主觀,反而落入自己設下的框架之中。他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品牌Armani 在商業表達與私人生活的對比,商業品牌主調呈現黑白灰,但在生活中對方摩洛哥的住家,卻是包容允許當地多樣的人文色彩,這讓他了解到人的自由、生活現況與階段經歷,會反映在內心對美學價值觀的詮釋與表達,可能是與時俱進的,延伸到生活當中的人生哲學,當他還未成為一位父親時,認為小孩的吵鬧是煩擾的,直到自己也成為父親的角色,他才驚訝地發覺能夠包容小孩的人,特別具有雅量氣度的包容之美,體悟人生美學表態的核心,正是能夠做到對世界萬物姿態「包容」欣賞,才算真正成為藝術美學家。 李維菁告別式暨 有型的豬小姐發表會│透過成千上萬朵的黃色花朵,文心蘭、樹蘭、海芋,觀者猶如仰望天堂。花權勢來自台灣本產,活動結束後每位來賓可以帶走,透過花藝傳遞主人家最深情感。(CNFlower) CNFLOWER西恩起點 傳遞美好生活 花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植物,但一小朵就可以改變環境的氛圍。宗湧老師認為其實人們很多時候也會散發出這種特質,散發的氣質在工作或交友上顯現,吸引相同頻率的人們互相靠近,就像CNFlower的創立,他從當初一個送花小弟,到被自然感動而決定開始學習花藝技巧,最初的起心動念,就是希望將大自然狀態、四季變化的花花草草,實現到空間當中,讓自然花意傳遞到這座城市的每一處角落,發現透過花藝傳遞情感的意義比花藝技巧來得重要,所以哪怕要相當的條件,為了讓更多人看見,一直堅守在臺北市最繁榮的商圈開設花店。即使每個人行業不同,但是只要這之中有一個人,認識了美好事物,並願意再分享給身邊的人,這些事情就產生了意義,就似《美好關係》,他認為人生達到一種舒服狀態,「過生活」不再只是佈置一個美好空間,而是想要成就一個讓自己可以體驗生活、並成爲空間的使用者之後,讓生活中的情感關係流動,延續誕生美好的故事篇章。 凌宗湧和西恩團隊在陽明山上做出心目中的夢想花園,可以感受季節與花草的四季變化,於此試驗與實踐原生美學與園藝經管的各種可能性。 圖為夏季的繡球花園。文字來源:《每日美日》 依花相伴的生活美學 宗湧老師從花道領悟:「不需要刻意追求人生的不同和精彩,只要真實表達了自己的狀態,平庸也可以是不平凡的人生。」對他來說,花與自然,是生命中的最佳夥伴,透過一花一世界的美好關係,將清新優雅的品味美學分享給大眾,將這些順應自然的生活美學帶到家庭當中,並期許能更包容世界,更接近一位美學生活家,是他人生中最單純的核心盼望。人生如同花朵般短暫卻充滿美好,之所以千古流芳,不只是因為它是美的代名詞,更是訴說情感故事的引言人,花若比喻為孩子,孩子就像百百種的花,各自有它在世界生存的不同方式,要考慮水分、環境、氣候,身為花藝設計師就像父母一般,要了解他們並讓他們適性發展、順應自然,若天生出眾,則將中庸之道帶給他們;相反則像文化部長龍應台曾說:「讓孩子追求自己的成就感,不用賺很多錢才代表成功,只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且實踐,便不平庸。」而現代社會現在就像自然界陽光普照的環境,可以讓大家自由地探索,找尋熱情所在,選擇喜愛的事物跟才能,盡情的各自表述、追求理想願景,創造自己的斜槓人生。現在,正是最好的時代。 「花藝師所該追求的不是技術,而是人該如何好好的生活,每一天都美,自然能把自己覺得美的事物,讓其他人感受得到,我們就擁有傳遞美的能力。」—凌宗湧《每日美日》  

Read More

【總編的話】平庸之外 設計師你是設計生活,設計產業,設計未來的人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大家都好嗎? 疫情的肆虐下,全球的經濟和產業鏈、各行各業或多或少受到大小不一的衝擊。去年,我們率先訪問了50位建築、室內和服裝等設計產業人士,來談「後疫情」的行業新基準。沒想到,時至今日,病毒的侵害一波接著一波未息……,我們開始思考居美學定義是不是應該有一個順應世界變局的全新定義?「影響力」專題,於是產生了。 在這次的訪談中,我特別得到了一些的精彩的啟發與鼓舞。 身為時尚美學圈重要的一員,近來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與Ming專注臺北、臺東都蘭雙城生活,我們在「影響力」專題的視訊訪談中特別聊到「connection」的重要性。設計師設計的並不是物件或空間載體,我們一致認為設計師的要務是:設計……生活!所以Ming特別強調設計與生活的連結性connection。 朱平說:「三年之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 」Ming的提問是:「我們都忘了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 從這個主張延伸,當代一個具影響力的設計師的素養,當然就包括了社會學、人類學和藝術等跨領域的識見。為什麼社會學如此重要?我們在這期封面1號人物專題「平庸之外」訪談的李明璁,正是社會學背景、更體現在民間眾多作為上的活躍人物。 「平庸之外」這個專題有趣的地方,在於大家對「平庸」這個帶著價值判斷的這兩個字感到「危險」,深怕落入菁英主義的口實!原本,我們設定的主題其實叫做「平庸之上」,為了避免階級意識的可能,所以這次受訪的四位專業人士,大家有志一同把題目改成「平庸之外」。 何謂平庸?見仁見智,對談的腦力風暴於是在所難免。所以我們的提問一開始就極其小心翼翼地說「如果平庸是負面的……」 李明璁、凌宗湧、楊力州和龔大中,大家共同的態度,應該可以借用我參加完楊力州最新的紀錄片「愛,別離苦」試片,整理出的兩句話做一個共同宣言:「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定義自己的美好」。歡迎讀者屆時到電影院觀賞楊導的最新紀錄片,從多位返鄉青年的人生際遇,體會到平庸、平凡或平淡是什麼? 九月初DFUN78期出版之後,我們仍將比照上期「搧風點火」封面專題,於網路上繼續邀請設計美學界「平庸之外」的人物接龍,共同探討工作專業與人生哲學中「接受與不接受」平庸的價值觀。 DFUN做為一本設計領域的觀點雜誌,我們並不拒絕談設計個案,但更期待從個案本身找到為生活而設計的主張或社會承諾。影響力也好、平庸的探討也好,我特別強調的是:一、不能是純設計觀點;二、談生活的改變而不單單是設計方法的創新本身;三、社會關懷的必要。 設計師,你是設計生活,設計產業,設計未來的人。 DFUN第78期哪裡買: https://linktr.ee/dfuntaiwan

Read More

2021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名單公布 1115揭曉得主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20、21、22、23號倉庫(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21台灣光環境獎」由台北「金普頓大安酒店」、台南「Shadow In Motion」、高雄「銀座聚場」、「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和「屏東縣民公園」及宜蘭中興文創園區的「20、21、22、23號倉庫展示規劃案-金工再現與複寫」共6件作品進入最後決選。今年決選作品包含商業空間、公共藝術、老屋改造、工業遺址及室內展示等類型,將於11月5日頒獎典禮當日揭曉得獎名單。 金普頓大安酒店 低調細膩的光打造城市中的靜謐方舟 金普頓大安酒店位於台北繁華的東區巷弄中,以時尚摩登的精緻設計,融入台北巷弄的傳統人文色彩,交織出簡約靜謐的氣息。 燈光規劃以旅客從台北街頭漫步回家的思維進行思考,入口透過招牌燈光及大廳自然流瀉的光感,營造家的舒適感受;大廳透光的天井建築及落地窗引入自然光線,並與室內照明搭配,藉由燈控系統巧妙的轉場,帶給白天、傍晚、夜晚不同時段的燈光氛圍;而屬於旅客私密空間的客房,則在床頭增設個人直覺化的燈光場景面板,透過輕鬆、閱讀、睡眠等不同模式,提供無微不至的「個性化服務」。餐廳空間則以珍珠項鍊造型的吊燈創造浪漫氛圍,並以環境光暈染。「金普頓大安酒店」光的佈局隨著旅人的心情有著起承轉合的轉換,讓燈光也成為體驗與服務的一部分。 金普頓大安酒店(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Shadow In Motion 在時間及移動中創造獨有的光影體驗 Shadow In Motion為一件位於臺南市美術館的公共藝術作品,以環繞著橢圓形樓梯銜接起地面和地下停車場的藝術裝置。這件作品透過特殊排列的反光百葉板,使視覺產生光的變化,創造場域獨有的空間體驗。 這件藝術裝置為三列的薄帶鋁板,每片鋁板緩緩旋轉,同時又連續排列在一起,雖然裝置本身是靜止的,但透過各百葉板間的錯位,以及不同時間、天候及到訪者移動等條件交互影響下,製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如此交互效果的藝術作品,在設計上需要很高的精度要求,需預測各式軌跡和速度,也需考量不同光照的變化。這件作品挑動起每位到訪者在移動時與「光」的專屬對話,在這地下空間中,提供了一場引人入勝的沉浸式體驗。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銀座聚場 為見證歷史榮景的國際商場點一盞燈 「銀座聚場」位於高雄鹽埕「國際商場」巷內,該商場原為「高雄銀座」建於1936年,是高雄第一座大型百貨街。戰後經歷兩次改建,更名並於1963年重新開張。老商街曾經歷過高雄大空襲,也見證美國大兵的流連忘返;八O年代左右,曾熱鬧沸騰的商場隨著鹽埕沒落,街區店家一一拉下鐵門。 「銀座聚場」是國際商場中荒廢多年的老空屋,花費二年時間重新整修設計,以咖啡廳結合民宿的嶄新樣貌重新開張。燈光表現以低照度、不刻意凸顯光源的方式進行設計,幽微而溫暖的黃光回應老屋特有的空間氛圍,同時不打擾周邊鄰居的作息。「銀座聚場」為老商場點一盞燈,這盞燈延續老屋的生命,也讓街坊鄰居看見改變的契機;同時引入新的客群重新認識商場故事,創造新的城市記憶。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翻新老建築迎接自然與天光 位於千禧公園內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原是1983年興建的中正文化中心,一如同時代的的公共建築,採用四面對稱的形式主義設計,外牆封閉且內部空間零碎無變化。為發揮當代圖書館的公共性,建築團隊改變建築的軸向,使原本面向公園內部的圖書館,轉向九十度直接面對城市,重新與市民日常生活連結;同時將前方50年老樟樹的身影經由戶外廊道的中介引入室內,打破既有建築封閉沉重的氛圍。 照明設計也於建築翻新的同時一起加入規劃,以燈光襯托建築和環境的對話。白天通透的玻璃窗景引入自然的天光與綠意,視覺上形成一股自然的流動感,營造出在森林中閱讀的氛圍;而當夜裡館內燈光亮起,內部泛出的溫暖光線使靜謐夜晚充滿人文氣息。屏東縣立圖書館以「保留」與「翻新」的方式,在保留舊建築同時保留了地方居民的記憶,透過翻新提升建築物的層次感及公共性。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趙宇晨)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趙宇晨) 屏東縣民公園 戲劇性燈光述說遺構歷史 「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原為「屏東紙漿廠」舊址,七O年代因應用紙需求大增,製糖產生的蔗渣可作為造紙原料,於是興建紙漿廠;後隨著時代變遷、汙染等議題,在 1994 年關廠後荒廢27年。 紙漿廠關廠後,地面上的構造物已盡數剷除,直到整地施工,才挖掘出地下工廠與五個圓形水池遺構。藉由一邊持續開挖,一邊不間斷地進行文史調查及修正設計,打造出結合工業遺址、水岸廊道的新型態公園。 在錯綜複雜的地坑結構中,燈光作為戲劇性的空間引導,像是波赫士短篇集的〈歧路花園〉,每扇「門」都是一個歷史可能,重現糖廠不同時代的舊貌;而⽔池區的燈光皆藏於溝縫處,⽤以勾勒幾何形態,呈現特殊的⼯業結構。透過描繪過去的歷史並賦予新的使用方式及意義,盼能將這被遺忘的糖都歷史再現於公眾的生活場域之中。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21.22.23號倉庫展示規劃案 通透線條展現遺構之美 宜蘭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的20、21、22、23號倉庫群,原為中興紙廠鑄造股、金工股、車床室等修復設備場所,因此內部可見鋼構架、天花上方天車、L形角鋼鉚接結構柱等建築特色。 設計上,為保有原建築遺構之美,並納入複合展示場域的需求,建築團隊以最少的線條及最輕透的材料,如細鋼條、PC透空版、玻璃磚等素材,提升空間穿透性。燈光以呈現建築特色進行規劃,倉庫上方增設H型鋼吊燈,採上下反打照明方式,展示上方屋頂鋼構架;結構柱內部藏有燈光,透過照明呈現立體雕刻柱列的視覺效果。設計思維展示原有的建築遺構及兼顧複合空間使用的需求,使到訪者有著穿梭在若隱若現的空間經驗。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Read More

國寶的成就肯定 劉鳳學、楊秀卿獲第40届行政院文化獎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第40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今(16)日於台灣戲曲中心舉辦,本屆文化獎表揚劉鳳學、楊秀卿兩位資深文化人士,感謝她們在各自專業領域舉足輕重的表現與發揚台灣文化,對於台灣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行政院文化獎自1981年開始頒授,是台灣最高的文化獎項,表揚深耕於不同文化領域,發揚台灣文化有功的傑出人士,為肯定得獎人的終身成就,除由行政院長頒授文化獎章、證書外,並頒發獎金新台幣100萬元,以表崇敬。 劉鳳學年少時曾於日本、德國、英國等各國鑽研舞蹈藝術,憑藉豐厚的學養與藝術敏感度,劉鳳學創作了130部舞蹈作品,內容橫跨中國舞、唐代樂舞、台灣原住民樂舞與儒家樂舞,回台後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主任,但她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創辦了新古典舞團,並帶領舞團至世界各地表演傳播台灣特有的舞蹈藝術能量。 過去劉鳳學曾獲選為美國國際舞蹈研究委員(CORD)傑出舞蹈學者、民族藝術薪傳獎、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第1屆國家文藝獎一舞蹈類(1997),以及教育部首屆藝術教育貢獻獎中的終身成就獎(2014)等殊榮,今天她也獲得文化部表揚。 另外一位得獎人楊秀卿,肯定大家都不陌生,電影《血觀音》中楊秀卿的客串,讓她被許多年輕朋友所認識,事實上楊秀卿過去就曾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第11屆國家文藝獎一說唱藝術家,被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說唱保存者,也被大家尊稱為人間國寶。她將豐富多元的口白元素引進歌中,改革傳統的唸歌藝術,走遍台灣各地進行說唱,使唸歌更貼近於一般人的生活。隨著廣播電臺的普及,她獨具魅力的唸歌方式更是傳遍大街小巷,使電台前的每一位聽眾都能享受歌的樂趣,用詼諧、樂觀的方式面對生命的諸多挑戰。

Read More

新北文化局與國民女友羅嘉翎跨界合作 推NFT 2021新北兒藝節數位紀念品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2021新北市兒童藝術節今(110)年全面轉型線上舉辦,首度以科技藝術為主軸,推出多種線上體驗活  動,還有許多兒藝節可愛怪獸的文創品更是造成收藏風潮。 隨著區塊鏈技術成為全球趨勢熱潮,新北兒藝節也將領先嘗試,成為全臺第一使用NFT公部門,還力邀東奧銅牌得主及全運會選手羅嘉翎合作,發行更具收藏價值只送不賣的限量NFT數位藝術紀念品,只要參與線上「歡樂大遊行」及「怪獸奇幻草原」就有機會獲得,廣邀更多大小朋友一起沉浸在快樂的慶典裡。 今年「新北市兒童藝術節」全面轉型線上舉辦,利用線上互動體驗、實體加上虛擬回饋的方式,讓更多大小朋友在虛擬兒藝節世界中盡情體驗與探索。為了讓大小朋友體驗最新的數位藝術互動,也首開臺灣公部門先例,特別發行3款新北市兒藝節專屬怪獸NFT數位藝術紀念品,限量30枚,包含把兒藝節搶手的明星小怪獸與全運會跆拳道選手羅嘉翎配對推出NFT,還有與圖文作家BLUE流合作繪製的主題插畫NFT,只要參與新北兒藝節線上「歡樂大遊行」及「怪獸奇幻草原」活動,就有機會收藏獨一無二的NFT數位藝術。 只要進入兒藝節官網「歡樂大遊行」及「怪獸奇幻草原」,在中秋節(9/18-9/26)、萬聖節(10/15-10/31)活動期間內,與限定隱藏版角色或圖案合影,並上傳至「新北市文化局」官方臉書指定貼文,就有機會獲得限量發行的數位藝術紀念品。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民眾至兒藝節官網(https://www.newtaipei-summer.tw/)以及新北市文化局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e7summer/)查詢。

Read More

M&O巴黎設計展LEISURE:「回家」延伸家居美的愜意生活與想像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每年MAISON&OBJET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都會特別規劃一個「What’s New」展區,提供看展訪客最新設計趨勢的相關資訊,並展出當季的代表性產品。這些出色的產品以其創新性、材料、專有技術,甚至是設計師的素質,被選為「What’s New」展區的展品。M&O期許能透過「What’s New」,以當代的視角傳達當屆展會的主題精神,呈現參展品牌的最新選品。 來到今年2021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ct, M&O),本次由三位設計顧問策劃的Leisure「愜意生活」展區,透過「TO BE HOME」、「TO PROTECT」、「TO CONNECT」三組不同策展主題,展示用設計讓家居中每一個物件、每一款材質,延伸對家居美生活的愜意生活與想像…… M&O 2021 WHAT’S NEW “LEISURE” 「愜意生活」展區 『營造家居的療癒與愜意感受』 喜歡「回家」嗎?家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想像?回家這件事,應該不只是一個居住、睡覺的空間,它應該有更多功能,像是接住人們疲憊工作一天後的情緒、帶給我們療癒與放鬆、讓我們心靈平靜,從紛紛擾擾的現代城市生活中,為自己保留出一塊淨土烏托邦。家應該是一種閒暇意境,只屬於自己的空間,不會被打擾,也無須過多言語。 Elizabeth Leriche“ TO BE HOME” 以『TO BE HOME』回家為主題,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所有事情都必須在家完成的生活」的主題,空間中擺設著微小卻不可或缺的物件,長凳、靠墊、任何可以為人們帶來舒適與柔軟的材料等,還有一個簡約的獨立冥想角落;工作桌則搭配筆記本、筆跟配件裝飾,讓整體環境在面向書寫與物件的排列中回歸不失效率的辦公生活;還有DIY工作坊,透過置入手工藝品、園藝、各種創意工具的裝飾,創造其空間中的共鳴能量。 『我們在家是很舒服的。』策展人Elizabeth Leriche解釋理念:「這個主題,與我們正在經歷的完全共鳴,我們想展示家中空間的多樣性。」 M&O 2021 WHAT’S NEW “LEISURE” 「愜意生活」展區 Elizabeth Leriche“ TO BE HOME” M&O 2021 WHAT’S NEW “LEISURE” 「愜意生活」展區 Elizabeth Leriche“ TO BE…

Read More

What’s New軟裝設計趨勢SHARE 表達獨特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每年MAISON&OBJET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都會特別規劃一個「What’s New」展區,提供給看展訪客今年最新設計趨勢的相關信息,並展出當季的代表性產品。而這些出色的產品以其創新性、材料、專有技術,甚至是設計師的素質,被選為「What’sNew」展區的展品。 M&O期許能透過「What’s New」,以當代的視角傳達當屆展會的主題精神,呈現參展品牌的最新選品。本次一樣由三位設計顧問策劃的SHARE展區,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它們的想法。   ▋ 回歸表現主義、量產獨特、打造新鄉村觀   伊莉莎白:回歸表現主義 伊莉莎白‧萊里許(Elizabeth Leriche)強調並重現了裝飾世界中藝術的重要性,以及年輕一代該如何重新詮釋對馬蒂斯、畢卡索或考爾德的表現主義。 圖樣如何讓人聯想起20 世紀的藝術作品中會出現的那些創作技法:諸如飛濺、滴落、自由形式的效果……那些顏色會呈現出明亮的藍色、波爾多色或赤土色表現方式。 家具要具有雕塑性和圖騰性,尤其反映在創作基礎概念上,她呼籲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踐,讓空間變得五彩繽紛,「我們需要快樂、活潑的物品。」,顯然她想用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畫般的家具作品去裝飾了空間。 弗朗索瓦‧伯納德:量產獨特 對於弗朗索瓦‧伯納德(François Bernard)而言,富有娛樂性且友善的藝術方式,體現在完全獨特的物品上,它不會塑造出品味很好的假象,但又具有「前所未見」的品質,這不是那種你要去跳蚤市場挖寶,才有的那種懷舊又稀有產品,而是那種量產商品,但它們獨特各異的外型,卻又抓住了我們的眼球。所以雕塑這個理念,該使用了後有機美學方式去塑造,你可以看到那些曲線、豆狀體的處理,以及那些帶有角度又雕磨過的邊邊角角,這種既有幾何概念與雕塑作品般的家具,勢必十分大膽且有創意,就像François Bernard說的:「我們想要的,是那些別人所沒有的產品。」也因此他自己就設計了一種馬蹄形的近表現主義空間去收納這樣的作品。 弗朗索瓦‧德爾克勞:打造新鄉村觀 在許多嚮往鄉村的人離開了巴黎這種大城市,世人歌頌這種情懷之際,弗朗索瓦‧德爾克勞( François Delclaux)向我們指出了新鄉村(NEW RUSTIC)的概念。在製造層面上,這概念提出了一種新的問題:設計來源以及如何設計?甚至社會和環境責任相關的問題,例如:原產地認證、是否有可追溯性、原產地在哪裡…… 是的!這種來自食品界的術語,現在該被應用於物品上了。 「因為特定的地方,定義了事物的形狀」,因此François Delclaux表示自己認為該用一種盡可能製作真實質樸鄉村產品,像是那種原木質、琺瑯瓷、陶器等等,又或是赤土色或是苔綠色去創作,去運用在不流俗並以人為本又現代的設計去做產品,想想這些:有機棉羽絨被、沙發套、鐵爐灶……是不是就像置身在歐洲鄉村中的一間夢想小屋中?

Read More

007《生死交戰 – 銀幕之外》獨家攝影展 台北徠卡之家見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在第25部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007生死交戰》上映之際,徠卡相機特別推出Q2 “007限量版”,全球限量發售250台。這款相機的極簡設計彰顯徠卡的標誌風格,一 如詹姆士·龐德內斂典雅的紳士魅力。 Leica Q2《007限量版》 此款限量版徠卡Q2相機頂蓋融入了007經典標誌,鏡頭蓋採用了“007”系列電影片頭著名的槍管內來福線標識。每台限量版相機均擁有獨立編號,極具收藏價值。相機配有手工訂製手提箱,由英國奢華箱包品牌“漫遊家”(Globe-Trotter)傾心打造。呼應《007生死交戰》中出現的“漫遊家” 訂製箱,相機機身與手提箱均選用軍綠色飾皮。 Leica《007限量版》行李箱 徠卡與 007 合作的想法源於邁克爾·G·威爾森。威爾森是19世紀攝影領域的領軍人物,並創立了威爾森攝影研究中心(The Wilson Centre for Photography),他與妹妹芭芭拉·布羅科利(Barbara Broccoli)同為007系列電影的製片人。正是威爾森對攝影的熱愛讓這次合作水到渠成。 徠卡此次攜手英國最長盛不衰的經典系列電影,呈現徠卡相機在銀幕內外的風采。影片《007生死交戰》中,電影製作團隊將徠卡相機融入龐德在牙買加的宅邸之中。同時,位於倫敦的Q博士家中也有徠卡Q2相機的驚喜現身。 2021年9月9日,台北徠卡畫廊將開設獨家攝影展 ——《生死交戰 – 銀幕之外》。展覽將展出使用徠卡相機拍攝的電影幕後照片,分別由長期製片人邁克爾·G·威爾森、主演丹尼爾·克雷格以及著名攝影師尼古拉·多夫和格雷格·威廉斯拍攝,並由邁克爾·G·威爾森親自挑選其中25張作品展出。 《NO TIME TO DIE – BEHIND THE SCENES生死交戰 – 銀幕之外》 《生死交戰 – 銀幕之外》展覽將於2021年9月至10月陸續登陸倫敦、東京、大阪、維也納、法蘭克福、洛杉磯、新加坡、台北、首爾和薩爾茨堡。所展出的系列作品集將刊登於2021年9月20日出版的LFI(Leica Fotografie International)雜誌 (2021年第7期)。   《NO TIME TO DIE – BEHIND THE SCENES生死交戰 – 銀幕之外》台北徠卡畫廊獨家攝影展覽資訊 日期:2021年9月9日 (四)–2021年 11月15日 (一) 時間:週一至週日 10:0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