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美學影響力】鄭君璞 設計就該是入侵五感的設計!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設計不僅是五感的體驗,更是設計心的感受。」 保有在地性與空間運用,並將設計落實在人與服務動線上,可以說飯店業的一項重大課題,1996年成立煙波大飯店的春福建設,直到今日已經在花蓮、太魯閣、台南、宜蘭等地開設據點。峽谷、蘭陽平原,又或是古都,每個據點都擁有不同特色,如何有效使用在地能量,進而去轉化為設計體驗能量,現職煙嵐大飯店董事長的鄭君璞有些感悟。 EDIT=Tim Kuo PHOTO=春福建設 鄭君璞 春福建設董事長特助 煙嵐大飯店董事長 好的設計,精於打開五官 1986年成立的春福建設,跨足旅遊產業多年,這幾年的經驗讓他們領悟出空間設計必須要能打開人們的五官、提升感受力。鄭君璞表示:「當我們踏入陌生的空間時,應該建立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五感,去認知並記憶空間,給予每位旅客在空間中都能有不同的體驗。」 他進一步舉例說:「這可以分成兩個層面,第一是服務設計方面,透過換位思考,我們觀察客人的需求,細緻照顧客人真正的需要。」他們構築出畫面,煙波大飯店中的旅客,能在炎熱的下午會獲得冰涼的礦泉水,在寒風冷冽的夜裡,看到門口替每個人立起保溫燈,當客人退房時,服務人員主動詢問接下來的旅途中是否還要多帶點水。 鄭君璞說:「從細緻的觀察出發,才能更切合旅客真正的需求,但要實現上述的願景,還需要仰仗硬體設備的設計與規劃。因此到了第二層面,我們必須將細緻的服務延伸至空間設計,在建材材質與空間氛圍上,都要能給旅客更為溫暖與休閒的感受,並照顧每塊地區本身擁有特色。例如能面對太平洋海景的太魯閣館,我們的設計是將每一扇窗都能開到最好的位置,這樣每位旅客在房間中,即使是在窗邊、臥榻,或是躺在浴缸中,他們都能看見太平洋的日出,觀察雲朵的變化,以及發掘海面不停改變的顏色。」 深挖在地特色 從能眺望太平洋設計中,他們進一步提出空間中文化美學的建立工作,它們表示文化美學是城市特色與在地人民素質的反射,因此在每一個煙波飯店的定位上,規劃設計讓每位旅客能夠在住宿時,體會到當地文化美學,進而提升與在地環境連結。 近幾年民眾疑惑──對於幾個耳熟能詳的老街,你能說出專屬特色嗎?是否對於老街,你只能想起那幾張復古電影海報、同廠牌機器生產出的冰淇淋,還是千篇一律的大杯手搖飲?如果沒有深挖在地特色,就會造成這樣複製貼上的負面影響,如何執行地方創生十分重要。 鄭君璞自豪說到:「二十餘年努力,在台灣市中心或鄉野,山巒間又或是海岸,都能找到煙波飯店,該如何在當地深入在地文化,就成為必要的工作。除了可以帶動地方的經濟,更可以讓每位旅客體驗在地特色。在新的飯店選地時,我們團隊除了基本的調查功課外,也會去找附近的特色美食與旅遊景點,然後大家一起發想客人們可以在這邊做什麼?吃什麼?如何到來?如何離開?我們可以安排些什麼?讓客人來飯店不只是洗澡、睡覺、看電視,而是把飯店也當成是一個遇見在地特色的景點。」 宜蘭館 設計要能呼應土地 提到這樣的願景,鄭君璞舉出幾個分館為例:「以我們自身作品為例,宜蘭館極具特色的蜂槽外觀,其實是呼應宜蘭的特色紅磚;而在台南館,開窗的比例是引用自對面司法博物館的設計;另外太魯閣館的特色,就是以太平洋的水波與山脈的紋理為靈感,進而去創造引導出地方特色。」 台南館 引導周遭打造地方創生 「由於每個地方的交通條件都不一樣,因此我們會考量當地不同需求去安排交通。比方說宜蘭館的自行車、太魯閣館的電動機車租賃服務……等等。同時也跟在地交通業者合作半日遊與一日遊的行程。」鄭君璞這樣說到。 除此以外,將美食或在地特產結合,也不失為一種方式。鄭君璞提到煙波大飯店去年就與刈包名店、吐司名店進行合作,另外他們也持續在「煙波早堂」提供鴨賞、墨魚、小卷、台南牛肉湯等在地美食服務,讓遊客有機會嘗鮮,以及「煙波選物」與在地商家合作,不僅能感受到旅行的樂趣,也能看見在地文化的體現。 在地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是目前許多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且是持續性的工作。 「我們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強調『共好』的文化,當地人同仁大概佔各館的七八成以上,因為期許新館的成立能替當地帶來不一樣的活力,在地的同仁對於家鄉的認識,能延伸了我們對於當地更多的想像。」鄭君璞提到這個特色,另外在建案方面,「首重將開放空間讓位給街道,從基地範圍開始,提供安全友善的人行空間,遇到基地旁有未開闢的道路,我們都儘量撥出額外的費用開闢,要讓鄰里都能夠有更安全舒適的環境。」 提到了對於天際線以及對於建築,空間及城市的看法,他說:「城市天際線是我們對城市的第一個想像,但是我們更小心看待每一個案子對當地城鄉風貌的影響。以目前春福建設的推案地點來說,因應從北到南不同的都市背景,我們會以優雅、低調不張揚的立面樣貌來呈現,最大化去減少鮮豔的顏色或誇張造型,去觀照人在空間的生活需求、環境的紋理及在地的特性。」 ▍春福機構自1986年成立春福建設,並在不同的城市投入對於居住空間的經營。1996年成立煙波大飯店,並於新竹青草湖完成新竹湖濱本館,開始跨足旅遊產業,分別於2000年增建湖濱本館麗池館,2002年完成新竹煙波大飯店都會館,2006年增建湖濱本館香榭館,2011年完成煙波大飯店花蓮館,2016年完成煙波大飯店蘇澳館,2018年完成煙波大飯店宜蘭館,2019年完成煙波大飯店台南館,2021年完成煙波大飯店太魯閣館,目前正積籌畫花蓮太魯閣園區,蘇澳二館、台中館等。冀以「一館一特色」的方式,不只提供每位旅客一個休憩的空間,而是在地化的深度旅行經驗。

Read More

2021「微」原創基地節《療癒之地》10/6登場 來松菸「藝起,微旅行」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 面對疫情影響,松山文創園區今年5至7月歷經了前所未有的封園,適逢園區開園十周年,雖然艱難,但仍正面樂觀地做好準備,以《療癒之地》(Healing Journey)為主題,策劃今年的「微」原創基地節,刻意冠上「微」字,希望能藉此引起民眾對 2021年的共鳴,並從時事、場域及情緒出口的角度出發,關注人、環境和作品三者間的細微關係。 隨著疫情有條件解封,從10月6日起到明年1月16日,搭配振興五倍券的「潮冬感謝慶」活動,同時聯手「松菸水水聚場節」表演藝術,並結合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松菸持續挺文創,匯聚創意能量,在園區15處展演空間,邀請19位藝術家、112組表演團隊,超過131位跨領域創作者,聯手共創63件藝術作品、138場表演,在103天療癒之地,松山文創園區歡迎大眾能夠一起參與這項盛事。 今年「微」原創基地節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共同主辦,共有3件戶外藝術裝置及一檔羊毛氈展覽,包括藝術家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象徵松山菸廠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社區型工廠,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裡發生,延續到現今的文化創意園區,涵括各種藝術的可能性!作品形象上源自黑膠唱片,用圓形樂譜組成圖像,設計六件分別代表松菸、臺北、臺灣的意象,包括「松山菸草工廠」、「菸草花」、「桃花泣血記」、「臺灣野球隊」、「臺灣帝雉」和「垃圾車」。 藝術家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 其中「桃花泣血記」是臺灣第一首流行音樂,也是日治時代所發行的暢銷全臺單曲。而「臺灣野球隊」第一個成軍於臺北,後來每年舉辦全國野球大賽,臺灣隊還打入甲子園,使棒球運動風靡全臺!「臺灣帝雉」是特有原生保育鳥類,象徵臺灣歷經不同世代及年代持續關懷土地生態永續;臺灣「垃圾車」擁有全球創舉,採用貝多芬的「給愛麗絲」作為音樂,改變定點堆放垃圾,使環境變得更整潔,也成為其他國家參考對象。每件作品都可掃描QRcode開啟AR濾鏡,聆聽其所代表的音樂,與作品互動! 還有藝術家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名稱有漂流之意,創作靈感來自松菸,空間建物充滿歷史感,同時又有很多新事物、新能量在這裡發生。藝術家在巴洛克花園正中央,打造懸浮於平台上的兩個半圓形光環裝置,直徑達6.3米,以極光效果為發想,利用光的反射,彷彿置身在光環繞當中,空間、時間與光創造新的迴圈關係,藉由光影緩慢而有變化的流動,讓作品與觀者間產生互動感,映射出內心跟自我對話,也讓浮動的情緒得到一時地沉靜與寄託。 藝術家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 藝術家成若涵作品〈家〉,以紙雕的手法,在西向走廊上3米乘3米的窗戶上創作10個松菸故事。擷取松山菸廠80多年的歷史,重新回味過去以廠為家的工業村故事,包括1.理葉、切葉、捲菸、包裝和運送的製菸流程2.員工育嬰室是娃兒嬉鬧成長的歡樂園3.員工下班後經過檢查室,把散菸藏在褲管或嬰兒懷裡的趣聞4.極盛時期松菸員工達2千人,員工福利好,現今的巴洛克花園過去可是棒球場5.多功的鍋爐房、煙囪是當時顯眼的地標,除了燻葉外,也提供熱水給澡堂和廚房6.過去倉庫後方就是月台,貨物可以直接運送上火車7.過往生產的懷舊香菸大集合8.園區豐富生態9.松菸廠歌10.如今園區裡的吉祥物松犬、松鴨。透過細緻的鏤空技巧,將人物表情、古蹟建物與生活樣貌,刻劃出松菸過往時光的豐富畫面,打造一條可以慢慢走讀、細細品味故事細節的長廊。 藝術家成若涵親自向貴賓導覽紙雕作品〈家〉 除此之外,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毛氈展,分為兩階段展出,第一階段「聽‧織物的故事」邀請6位臺灣織物藝術家以說故事的方式,從日常穿衣著手,分享織物的故事和情感;第二階段「讀‧時尚的永續」起因於時裝產業製版過程中,浪費成為一種宿命,平均15%的面積成為廢料,6位羊毛氈創作者以「零浪費Zero Waste」為出發,以當代設計的視角,賦予傳統工法新的樣貌,看見永續時尚被實踐的可能性,共展出30件作品,將毛氈的溫度傳遞人心、療癒大眾。 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毛氈展,分為兩階段展出,第一階段「聽‧織物的故事」第二階段「讀‧時尚的永續」

Read More

【空間美學影響力】劉榮祿 設計就該不斷向前、不斷思考!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與時代並行!」 一個優秀的設計師,肯定有著獨到的思維、敏感的眼光,因此才能不斷地去創造氛圍、打破框架、再創造生活,對此,詠義設計創辦人兼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理事長的劉榮祿想說瞭解堅持自己的重要性。 EDIT=Tim Kuo PHOTO=Very Space 劉榮祿: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理事長 藝術科班出身,具備深厚的藝術底蘊,對建築、室內設計懷抱高度熱情,將其豐厚的藝術經歷,結合個人對當代東方文化的體悟,締造出獨特的設計語彙──「時尚東方•先鋒藝術」。代表作《DN Innovacion餐廳》、《我在中山劉公館》。 獨立思考打開想像 身為一個設計公司的創辦人,在兩岸三地都有自己的作品,對於一位優秀設計師需要具備怎樣特點、或人格特質,才能夠擁有推動、改變社會產生影響力,他首先舉出自身必須該擁有的特點:「因為藝術是思考的哲學,所以首先是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過去藝術科班學到的「藝術學習」層面上來看,過去在無題的狀況下,一切都是要自己學習去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去突破現在固有的框架,去做到新的空間想像。」   從自身改變做起 「再來是敏銳感知世界的能力、強大的執行能力。」劉榮祿說道。 他認為想要具備改變世界的情懷,必須先從自身改變做起,「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和美學涵養,要由自身的實踐出發,發散美學理念。在擴大經營傳遞美學之外,我同時還在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擔任理事長一職,開展推進設計界美學發展,建立兩岸設計溝通的橋梁,為設計界的提升貢獻一份心力。」 劉榮祿希望通過協會活動,替設計界培植更多優秀的人才,服務於社會大眾。 貫徹真正的你 學會獨立思考、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美學思維,但面對外界的雜音,究竟設計師還需要具備的態度,才能有機會貫徹出自己的美學?當我們問到這疑惑時,他點出秉持的重要性。 「必須長時間能夠秉持自己一貫的美學思維,不斷前行。只有在這基礎上,你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與時代並行,才能創造出開創時代的架構美學。」 打開自己、了解自己外,有效貫徹自己的美學成了另外一門課題,「要做到這些必須了解自己、關懷周遭,自己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應該要具備敏銳感知世界的能力。」劉榮祿這麼說。 挑戰自我 過去劉榮祿曾說過他認為設計最終依舊要回歸「關懷人的需求」,如何去關懷周遭的人、客戶,未來的設計行業勢必是注重人性化的考量。 我們問到既然回歸到人的需求上,那麼作品該如何運用自身具備條件,進而達到這個訴求。他表示:「我覺得優秀的作品,應當是清楚精準地表達自己的理念,他要能夠先累積自身的思想與體悟,再來去不斷挑戰自我,最後將作品才能完美地執行呈現出來。」 開創出自己的架構美學、不斷挑戰自我,透過作品把自身想法傳達給世人,「這樣的作品需要具備一定的時代影響力,要擁有開創時代的新思維、新觀點。」他這麼說。 改變世界 大膽假設未來十年設計的面貌,會是現今每一個設計師的課題,不斷累積自己的架構美學,挑戰自身的能力,當我們問到如何用一個字或一句話形容未來十年空間設計,會用甚麼話來形容時,劉榮祿毫不猶豫表示:「追求改變世界的力量與情懷!」市場對設計師提出了更深層次的美學和技術的要求,未來的空間會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內涵。   影響力,握在你手上 因為一場浩劫,模糊了空間界線,人們對於空間的運用愈加重視,因此產生了許多有別以往的思考,對於空間的該如何設計流動,覺察居住的人習性、生活產生的樣貌,甚至是居住型態的改變,都在在考驗設計師會如何隨著世事的變化,行隨機能轉地去做再次昇華,讓自己的作品產生對於生活風格與空間不一樣的影響。 對於設計師而言,劉榮祿的看法反應了一個事實──未來設計的能量與影響力,就在每個人的手中。  

Read More

【空間美學影響力】王維綱 以人為本 對焦空間美學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任何空間不能只視為階段性任務的地方……」 城市漫遊者王維綱,玖樓共生公寓的共同創辦者,同時,他也是一位城市攝影師。 台大畢業後,與夥伴們創辦了共生公寓,看過城市許多角落與設計,出版了都會美學相關攝影書籍,社會科學科系背景出身的他,將社會科學理論貫徹在空間與美學設計當中,並從中得到感悟 王維綱:玖樓共生公寓創辦人之一,2015 年Instagram帳號@cityflaneurs被官方推薦,引起廣大迴響。 一切以人為本 問到對於一個具備影響力的空間設計師該具備的特點時,他提到了「以人為本」的出發點,他以社會科學面向來說明:「社會科學的角度是從個人出發,慢慢推展到家庭、社區、相對應議題的社群、再到社會。從人的角度出發,才能邁向不同面向與層次。」 「以社會科學與設計實踐角度,站在使用者受眾的位置,才能看到他們面臨的狀態跟困境,進而設計規劃出對生活有幫助、能改善問題,甚至是具備積極創造精神的作品。如果沒有以人為本這點,我們會離社會大眾愈來愈遙遠。」   保有全球性的在地性呈現 做為以人為本的設計師,該具備怎樣的眼光,他提出了三點他認為十分重要的要素:場所精神(genius loci)、純正性(authenticity)、80/20法則。 他表示空間必然有其純正性與特殊性,「設計不能跟在地的風貌背離,我們必須呼應場所精神,先思考現場的人會與地方之間的關聯,像偵探般去了解地方歷史脈絡、風格形塑、住戶的樣貌,甚至是鄰里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元素才是形塑出這個空間樣貌。」 接著他提到了全球性,他舉出了IKEA等品牌:「很多空間都會擺放上IKEA這種全球性的物件,如果我們在設計時,想要留下在地的特色與在地真實性,同時又能兼顧業主的預算需求下,繼續保有影響力和使命,我們應該採取80/20法則,20%精力會使用在在地元素、在地風格上,80%精力使用在可負擔的全球化物件。」 最後「加上現在是社群網路時代,在網路上曝光成為了必然,因此與業主對話時,要以行銷的角度說明,保留那20%的元素,是為了區隔出自己與旁人間的不同,不管是照片、情境描述出的20%在地性,都能推動美好生活的想像面貌。」 80/20法則的運用。 室友生活交流的地方,也可以是心靈平靜獨處的地方。 設計就像植栽 他提到設計就像是基礎建設,就彷彿是植栽中培養皿與培養土的角色,對於空間價值的妥善發揮,他提到了分享,這就像種植與挑選種子必須促進生態多樣性。 「以住的空間為例,會是三房兩廳或是套房等等,情境劇本是──每個人回家後,門一關是各自的天地。但時代轉變,生活也會像〈六人行〉、〈雙層公寓〉這樣的戲劇中描述,將空間去做到共享與交流。」 「在設計這環節,必須運用背後的硬體、軟體空間設計去導引每個人在空間友好互動,並根據預想的樣貌來設計流動,引導人活出生活,一個屬於空間的劇本就產生了。」 想像室友們該如何使用空間,才能設計出生活劇本。 離不開的四大方向 他進一步去解釋劇本的重要性,對於他而言,這必須要四種影響力角度──歸屬感、連結感、地位提升、心靈平靜。 「任何空間不能只視為階段性任務的地方,它會是生命留下刻痕或是回憶,成就自己某段生命經驗的所在,是生命與空間締造的歸屬感;人畢竟是群居的生物,不能忽視彼此的互動,現在許多空間作品過度強調隱私這要素,但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步入高齡社會的老年人而言,缺乏連結感會是生命、生活的一大隱憂;當你具備連結後,你會開始形成出屬於自己的社群脈絡,你可以分享資源、知識、見解,你就能達到更上一層樓的層次,開啟生命的更多想像;最後在生活場域中,勢必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讓自己尋找自我的空間小角落。心靈平靜也能夠在公領域落實,只要運用具有穿透性的物件、伸縮式的門簾、不完全包覆的隔間等等方式,去區隔出有距離但又通透的角落。」 適時將植物加入空間小角落中,能夠找到群居中的獨處時光。 場所精神的社區支持系統 對於未來空間美學,他使用社會科學的角度提供了總結──空間需要具備場所精神的社區支持系統。一個空間,它具備了真實性與在地性後,還必須具備能夠「接住人」的連結功能,一個能夠支持互動交流能夠發生的系統,不管是城市中的共生公寓,還是鄉村的地方創生空間,都要能夠讓空間與空間、人與人都產生互動、連結,成為鄰里生活的節點,甚者能讓在地人與外地人產生交流。 玖樓一隅 IG:cityflaneurs

Read More

【空間美學影響力】朱平、Ming—幸福美好生活輕推者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陳郁敏:「我們都忘記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   朱平:「三年以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 看過各式各樣的設計、體驗過許多不同地方的生活,近十年來,我們對於朱平與陳郁敏(Ming)的印象,莫過於是他們的雙城生活,台北、都蘭來回移動,對於快速城市與鄉村慢活之間的切換,從他們的經驗、看法…我們看出了許多未來空間美學的種子。 EDIT:Tim Kuo PHOTO:肯夢Aveda 朱平(左): 肯邦、肯夢(台灣Aveda總代理)、肯愛、漣漪人基金會、Red Room及Forward Taiwan創辦人。肯邦於1996年獲得第四屆國家磐石獎,倡導環保永續、有社會責任的消費文化觀。 陳郁敏(右): 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Third Thinking肯行創辦人、漣漪人文化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漣漪詞》作者。 幸福的空間是可以設計出來的 採訪剛開始,朱平就說:「現在有些設計師容易忽略使用者的聲音。」 許多設計都與實際和渴望生活有距離,朱平表示:「我常常問設計師們:『三年以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使用的人還依舊按照你所想的藍圖去使用空間嗎?這些人是否有珍惜這個空間?你的設計有沒有啟發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看法?你是他們的圓夢者嗎?』」 Ming補充說到:「要生活,就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而生活風格跟你的空間息息相關;但很多設計又只侷限在空間,我們都忘記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她舉出這方面的佼佼者北歐國家:「丹麥文有Hygge這個字,他們的幸福感是與空間、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所以設計師必須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才能創造幸福感的氛圍。」   找出自己的幸福感 朱平說到:「但別忘了丹麥是北歐國家,氣候、人文、歷史都與台灣不同,每個地方都應該衍伸出屬於自己的看法,就像日本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生き甲斐Ikigai、侘寂Wabisabi這樣的追求,所以台灣也要找尋屬於我們幸福及生命的定義。」因此朱平認為台灣設計師的使命價值,應該是提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 他們都認為設計師必須要對美術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都有所涉獵。設計師不能只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 Ming提到:「設計師、建築師不只需要美感,還需要學會觀察,懂得去洞察,才能提升(elevate)使用者的體驗。」 她舉了他們都蘭的Naked House為例:「當初建築師花了一年時間來認識我與朱先生,我和朱先生有不一樣的生長背景,對事情也常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真觀察一年後,作品挑戰了我們兩人的想像,卻同時又是為我們量身打造出的生活空間。」 朱平說:「空間不是傢俱、燈具的樣品屋,而是代表在這空間裡生活的人最真實的那一面!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空間設計層次,必須要把自己拉到更高的層次,設計師一定要懂得生活,在意他自己及人們所『渴望』的生活。」 生活風格與空間息息相關。 生活的想像 對於生活的想像模樣,Ming提出一個觀察──「我們有時候會把空間塞得太滿,需要給空間適度的留白,讓空間跟時間能產生新的變化。」 朱平說到:「必須點破年輕設計師們一個盲點,不是沒有錢,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他立刻舉1982年TIME雜誌中,黛安娜‧沃克(Diana Walker)替賈伯斯(Steve Jobs)拍的一張照片當例子,照片中賈伯斯坐在方毯上喝茶,背後有黑膠唱片、黑膠唱盤、音響設備、Tiffany lamp落地燈,空間設計貫徹了他對品質的要求及Less is More的概念。 「“Buy less, buy better”。想要創造出生活,必須要學會留白,空間可以不要一下子全填滿,寧缺勿濫,不如用三、五年慢慢豐富空間。添購的每一樣東西,必須要有時間的價值及意義,找出自己最真實的聲音,累積出自己的生活品味。」朱平這麼建議。 對於多數人的房子都是用租的,我們問到這些人或許沒辦法去過想像中生活時,他們認為即使租來的空間,裡面依舊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活。 「我在香港有20年租房經驗。我通常都尋找租金較便宜的老舊房子,然後依照自己對生活品質和生活風格的要求,整修房子的內部。這些裝潢的費用以租約期限攤平後,剛好跟市面上已整理好的房租差不多。但最重要的是這空間完全符合我對生活的想像,以我想要的方式生活。」Ming這麼說。 (IG:_t0tori) 不斷去與外界交流 接著朱平提出他們的第二點觀察:「設計師也必須要學藝術史,認識藝術家、收藏家、拍賣公司,甚至有機會找一個空間儲放自己的收藏。以後碰到對的業主或案子,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藏,把收藏變成空間設計的一部分,為它找到會珍惜的新主人。」 Ming提出他的見解:「從小知道自己的特色的人畢竟是少數,自己的優勢需要跟社會碰撞才能理出頭緒。沒有經過挑戰的事物只是喜愛,有被錘鍊過的才叫做特色。」 「設計師的生活技能,是慢慢累積出來的。一切融會貫通之後,你才有辦法創造出獨特的東西,建立自己的品味跟定位。」朱平這麼說。   讓公園設計成為新一代設計師的夢想 對於空間設計影響力問題,朱平認為疫情後大家更會重新審視工作空間、居住空間、城市空間、鄉村空間的關聯。「我們要去思考鄰里規劃,也有責任進到公共場域,關照每種空間的每種可能。」 接著他們提到了公園的公共空間案例,Ming表示:「疫情讓大家意識到公園對都市戶外生活的重要性。但公園好像只為老人晨運及小孩遊樂,又或是為了景點打卡三種活動而設計的。公園需要考量更多元的使用者的需求,譬如適合靜坐或閱讀的安靜區,或情侶可以卿卿我我的親密區。」 朱平進一步用大安森林公園為例,「這裡可以說是台北的中央公園,但綠化工作卻是種植花卉、剷掉、再重新種新一批花卉,不斷地人造化,以及僅為了消化預算的感受。也許很多民眾很喜歡這樣速食式美學,但這無助於一般大眾對接近自然、欣賞自然、尊重自然的美學養成。」 他提出美不應用預算去堆疊,即使是公共空間,也應該學會留白,甚至要保有自然東西存在:「我喜歡多年生(perennial)的花草,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樣的美,每個季節都值得我們慶祝。定期的維護更是要注意,所以公共空間一定要有長遠規劃及維修的預算。」 朱平表示他希望有資源的人,能夠把捐贈公園作為處理遺產的新選擇:「讓人在擁擠的大都會中,找到與自然共處、擁抱友善、包容、平等的空間,相信我們喜歡設計的一群人也能有更驕傲的感覺。在紐約,許多有遠見的超級富豪,都以能捐贈給中央公園為榮,因此才能讓中央公園成為現在的中央公園。」   空間對於人的重要性 從理解使用者需求,再到生活有所改變,朱平總結出一個概念──空間設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要低估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Ming提出:「這就叫Nudge Theory(輕推理論),當設計師具備有足夠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景觀設計素養,你才知道如何將大眾推到對的方向,創造更多人與空間的正向連結,社會大眾在使用空間時,很自然的創造美好的生活體驗。」 朱平說:「影響,不一定得做不得了的大事。影響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一個業主開始。」 設計要懂得生活,還要了解渴望。

Read More

全球獨步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 數位展示自己的國家文化想像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多年以來,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是全球矚目,一場高度文化交流的集會,而台灣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進駐這樣的集會,那我們能不能,再次召集大家發起屬於我們自己的場館呢?宇智顧問與群眾自造獨步全球,搶先運用元宇宙概念與AR技術,共同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數位展示的國家場館「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Netizen Pavilion:Our Expo),用自己的力量,將台灣帶到國家舞台,打造賽博龐克般的奇幻101。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101場館開幕記者會 後疫情時代 潛心規劃再次召集 我們能不能,再次召集大家發起屬於我們自己的場館呢?為什麼說再次,回溯2015年米蘭世博會,台灣同樣沒辦法以正式的角色參與,便號召大家將臺灣美食帶到米蘭,透過群眾募資平台,發起「OPTOGO外帶臺灣,前進米蘭」以展覽形式讓大家看見,用公民力量將臺灣帶進世博。那次計畫也創造歷史以來少見的,由民眾作為參與世博會的首例,還登錄到臺灣的國小課本裡,身為發起人之一的蘇民表示期待能夠以此鼓勵大家勇敢而自信的走出去。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101場館開幕記者會 受到疫情影響,多數人與廠商無法出國到現場參加今年的杜拜世界博覽會,於是團隊以過去累積的公民參與米蘭世博經驗,今年初提出後疫情時代的新嘗試,在元宇宙以AR擴充實境(Augmented-Reality)技術,讓全世界的每個人、每個NGO、每個企業都可以參與群眾國家館的設立。將上傳的影像內容作為元宇宙世界的建造材料,一層一層往上蓋,同時凸顯每一樓層的特色和意象,這座數位虛擬場館使全世界溝通零距離,它的高度預計超越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101場館開幕記者會 元宇宙的無限連結可能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不僅止於杜拜世博,未來將連結到大阪世博;這座數位虛擬場館也不止於創造虛擬塔,它未來將成為大家舉辦元宇宙活動的空間,包括元宇宙演唱會、球賽、電競、個人發表會等。除了應用元宇宙科技,團隊也將加入NFT數位內容、NFT藝術展示與交易平台,期待增加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打造創新的社群平台。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101場館開幕記者會,與遠在杜拜今日開幕的世博場館數位連線。 現今科技的急速發展,數位世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扣在一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跨越地理位置的障礙,在群眾的國家館也能數位相見,此次計畫發起人蘇民分享,在Minecraft虛擬建造城市的場景遊戲中,也看到有人會在裡面慶祝開心、悼念難過,其實在數位的世界裡,也有情緒、也有故事。蘇民在九月號DFUN秋季刊走逗陣專題時也表示:「讓勇氣能夠展現在實際行動上,去推進所有事情,是真正成功之必要關鍵。」今年發起聚眾臺灣,以數位遠征杜拜世博,「將臺味傳送到杜拜」的行動:「群眾國家館-我們的世博」,讓全球公民能夠不分國界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面貌與想像。 ▍宇智顧問表示2021年「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將是科技革命的里程碑,元宇宙、NFT都是未來趨勢,整體虛擬世界的軟硬體會在近幾年建構完成,台灣有機會在新世代裝置硬體的技術持續領先。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官網,希望這個數位的國家場館能夠蓋得比101還要高、比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還高。 要如何一起來進擊元宇宙呢? 透過下方連結,共同來建造「全世界第一個」數位展示的國家展館,將你喜愛的事物照片上傳,透過手機、透過網路,就可以前進2021杜拜世博! https://www.netizenpavilion.com/opening/

Read More

【一號人物】李明璁 社會詩人 眾與道的拉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不要拒絕能夠跳脫框架、自由探索這世界各種變化的機會,才能持續前進。」 如同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揭示了『最痛苦跟最美好是一體兩面。』在社會學專業中深耕研究將近二十年的學者、教授—李明璁,頂著一顆與眾不同,人群中也極好辨認的非主流爆炸頭造型,娓娓訴說著對於社會學以及大眾文化,兩者之間極端的拉扯與吸引力,他身為教師,卻拒絕成為教導者;而身為媒體產製者,也拒絕推動主流文化,各種身分轉換間的強烈矛盾與衝突,讓他經常掙扎卻也意外讓做出的內容總能打動觀眾,更深沉的去思考人生中的情感文化。已屆50歲階段的他,三年前毅然決然轉換跑道,走進第二人生,跨領域創立新事業,從一位社會學者教授的身分轉換到大眾文化的媒體內容產製者,不只當起了製作人、主持人,也透過探索世界的各種不同形式,期許在這不斷推陳出新、分秒變化的新時代洪流中,能夠成為促成世代共變、共好的媒介者。 EDIT:Vicky Yeh 李明璁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於臺大社會學系任教十餘年,現執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電影創作學系。近年主持公共電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獲2020年三項金鐘獎。2021年八月起,亦擔任公視新節目《保持聯絡》製作人兼主持人。創立「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曾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並擔任總編輯,多次擔任總統文化獎、金鐘獎、金鼎獎、台北電影節、金點設計獎等重大獎項評審。製作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獲選《GQ》兩屆「 Men of the Year」(2018, 2020)、《La Vie》「2019年度最具創意影響力人物」。持續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   徜徉書香 萌芽探索初心 說起明璁老師走入社會學領域的啟迪,來自於童年的書香時光。「閱讀」在三十年前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是能夠接觸知識的最低門檻,雖然他沒有在書香門第長大,但從小受到父母的鼓勵及培養,經常帶他去書店,他也受其感召,深深著迷於書中魔力。『書之於他,是一張張讓想像力馳騁的機票。』古人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當年要能夠周遊列國的門檻相當高,環境限制不能行萬里路,但他可以履行讀萬卷書,透過閱讀想像不一樣的人生,投射自己如同書中主角般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在不同人設之間,恣意地探索世界。 天性嚮往自由、渴望解放的他,年少時期埋下的種子於成長後萌芽,在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才有了出國經歷,且深受小學中年級時曾入迷《福爾摩斯》的影響,當他30歲時初抵倫敦,來到心所嚮往的霧都、泰晤士河畔,英國的文化魅力,足球、搖滾、音樂、電影、歷史、文學等等,那似曾相識感,連結起童年徜徉書香的時光,一切幻化成實,讓他感受到如同前世人生般熟悉,對應著在書中透過文字想像構築的世界,用自己的雙腳、雙眼遨遊各地,透過親身體驗紀錄真實行萬里路,重新理解自我、不斷持續想像世界的各種樣貌。 (工作室一景)熱愛閱讀這件事自然地反應到空間中,擁有大量藏書,徜徉書香世界讓明璁老師能夠在不同人生想像中自由探索。(攝影:陳怡絜) 建造構築 何謂人生 人生若能重新選擇,明璁老師分享也許會嚮往成為建築師,在他眼中,那是一個能夠完美結合知性跟感性的創造者職業,將實用跟幻想兩種有相當程度對立的性質,經過精密計算,讓建築穩固同時,讓風格、設計、美學彼此融合達成美妙平衡。在劍橋讀書,遇到各式各樣的職業,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人士,尤以遇到一位法律背景的同學印象深刻,對方因為在工作上看到林林總總的案件,而開始對於人類行為的背後動機原因產生想要更加深究的興趣,也有助於判斷每一事件背後,每一位案主的起心動念,想要去探索在一條條制式化的法律規章背後,什麼是人性、什麼是彈性?這讓明璁老師發覺,原來,許多人來到這邊,不是為了要成就什麼,而是為了跨越自己人生的限制與框架,探索世界更多可能性。就像他一路走來的過程中,相輔相成的人生經驗,也逐漸在心中構築起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既充滿美學想像與創造力,更不失人性溫度。 冥冥之中,他其實已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 明璁老師工作側拍。 框架之外 勇敢冒險 明璁老師娓娓分享道,人生走過50多年,決定離開專任教師、離開超過十年的臺大,選擇創業的這三年,不管是電視節目或出版品或策展,都是過往人生從沒想過的旅程,是很大的冒險。但離開原有框架、改變原本人設之後,卻更自由的感受到,當初想要念社會學博士的初衷。回想起那時在劍橋大學修博士班,第一天上課遇到的第一位老師第一句話:「你們接下來的這趟旅程,將不會是訓練讓你們拿到畢業證書,卻只知道如何好好地在一所學校教書那麼簡單,而是讓你們知道如何Launch a School,不只是Teaching at School。」激勵到他內心深處,除了學會當教授,還要盡所可能的創造,也許是一種風格、也許是一種流派,探索自己介入世界的方式。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側拍照。明璁老師蹲下配合職人的視角,從肢體行為就可以看見他如何真摯地與相遇的人們進行關懷交流。(公共電視提供) 不停實驗 不停創造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兩季橫跨三年,是他離開學校回返社會的第一步,能夠走進傳統市場,看看臺灣在地文化,發現在生活圈之外的人事地物,對明璁老師而言,是人生收穫的意外驚喜。節目動機原是一場社會實驗,選擇踏入各個地方小市場,為的是深入貼近人群,一探每個市場的個性與記憶點,以及真實,做出的內容卻吸引到意料之外的族群、意外捲動許多人去重新理解生活周遭事物,透過節目紀錄下篇篇令人心疼或是動容的生命故事,帶觀眾從各種視角,發現臺灣傳統市場美的一面。 ALONG TOGETHER 新連結 新獨處 『無論疫情如何,都還是要跟你的親人朋友保持聯絡、保有信心。』在這樣網路媒體時代,與大家共同練習新的連結、練習與自己獨處,已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課題。 這是老師剛上線的公視新帶狀節目《保持連絡Along Together》的主旨,此次發想內容的分享姿態有別於YouTube主流影音或是新聞媒體,他認為前者過於個人取向、後者又過於客觀且大眾,期許創造之中平衡,細膩紀錄面對疫情期間的日常、反應時代的感受;也有別於《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走入現場,改以充分利用現今科技工具,大量視訊錄影、長鏡頭取景完成節目,兼顧大家安全距離。從主持人轉變同時身為製作人角色,雖然充滿挑戰但更期待探索出別緻火花,一如同他對人生的核心盼望。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拍攝,明璁老師背影。(公共電視提供) 痛苦與美好 相互依存 老師這次來到專訪,對《平庸之外》之題回應,「平庸」並非在討論社會中與菁英階級對立之分,他認為其意味著一種「絕對安全的框架」,是一種心態上的反思。在這樣百花齊放的大時代,資訊衝擊量龐如宇宙大爆炸,馬上廣泛討論且被喜歡的主流資訊,人們是否能夠做到先退一步觀察?對創作者、設計師、思考者來說,對一切人事物保持警覺性,面對其各式變形與各種可能性,不急於使用主流產物,是「拒絕平庸」?一位平凡的打工青年,擁抱自我價值、為自己夢想打拼創作,也是「拒絕平庸」?明璁老師一言蔽之:拒絕平庸,是一種不願苟同的自由心態,而不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自戀姿態。 對他來說內心各種叩問與拉扯,使他身為內容產製者與社會學者兩種角色,形成自我矛盾體,既不想要曲高和寡、也不想要隨波逐流,他擁抱且熱愛,卻也猶豫且不安的大眾文化,清楚其之有趣同時為何淪為無聊、沒有生命力的狀態,如波特萊爾在《巴黎的憂鬱》文集中揭示的命題:「作為一位詩人,最痛苦跟最美好是一體兩面。」當你每天都要走進人群,但每一次的走向人群,卻相對感受到的孤獨,讓人忍不住想要再回到獨處狀態,如此在兩者之間不停拉鋸平衡…… 工作側拍。擔任策展人。 探求共變 照亮視野 能夠自由的探索所感興趣的人事地物,是明璁老師人生重要的指標,對他來說,渴望自由探索的價值與期待,透過閱讀、旅行、工作、教育、電視、節目、出版、策展、參與各種不一樣的計劃、關心政治或公共事務的方式等,都能達到期待的目標。他的核心盼望,是能夠成為一個促成共變的媒介。改變是一種與世界的溝通,希望促成什麼變化的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己也會在這之中互相影響、調整改變。以教師的身分為出發點,他非常留意於傳統框架中,對於老師的社會角色過於遵從與肯定的狀態,他認為新時代老師可以是一種媒介,透過與大家一起從做中學,交流溝通促成共變、共同成長、共同學習。而他面朝社會的角色,將持續關心且促成這個社會,期許以制度改變、法律改變,或各種更多體貼的設計,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包容多元。 老師在各種角色面向的思考以及核心渴望,與『探照文化』的字義不謀而合:「探索世界促成共變、照亮大眾視野。」不要拒絕跳脫框架、能夠自由探索的機會,共同讓社會更友善、更流暢提供體制,讓人們有動力持續前進,更自由的探索。就算這世界難以被自己輕易地改變,自己也不會隨便地就被這世界改變。 探照文化團隊從2019年夏季到2021年春季,為屏東重新改版的政府刊物《屏東本事》,明璁老師打破政府刊物慣常的編輯套路,堅持親自上山下海深入山林與田野,帶領讀者以不同視角與人文關懷看見屏東。(探照文化提供)  

Read More

絕佳貴人,散步音樂界 再次重磅攜手推展品味樂章 門票明起第二波限量開賣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獲歐洲指標性 Showcase 音樂節 ─ The Great Escape「最佳社交活動」肯定,台灣第一個、且最具規模的國際showcase音樂節——「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邁入五周年,也將在11月25日~11月28日在台南盛大展開今年音樂節活動,共同創辦人、暨小白兔唱片創辦人葉宛青表示,「貴人散步以亞洲音樂平台為定位,過去四年來已輸出超過60組樂團與唱片公司、音樂節、巡演經紀合作,我們期盼成為台灣音樂人邁向海外的推手,以及全球新興音樂人前進亞洲市場的第一站。」 散步音樂界遇見絕佳貴人 音樂藝術世界妙不可言,不同音符曲調能帶來不同心境抒想,貴人散步今年成立五周年,細思過往也成為許多樂人前進國際的推手,值得一提泰國樂團Phum viphurit、高雄樂團跑跑機器人GoGo Machine Orchestra、搖滾樂性的Moja等等,都繼參與貴人散步音樂節之後,開始嶄露光芒,接到國際演出邀約、海外發展機會,奠定推展台灣、甚至亞洲音樂的「樂界貴人」地位。 2021 LUCfest 貴人散步 獨到眼光發掘樂界新星 「 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每年吸引全球數百組音樂人報名參加,再由國內外選團人選出60-80位極具未來潛力的音樂人演出,同時邀請世界各國的音樂節主辦人、選團人、音樂廠牌、唱片製作人在台南市區的美術館、藝廊、古蹟現場觀賞,媒合音樂人與買家洽談合作或商演等音樂出口商機。因節目內容豐富多元,能發掘從嘻哈、重金屬、搖滾到民謠等各種音樂類型的未來之星,獨特的選團品味深獲樂迷和音樂產業人士推崇,去年(2020)曾創下超過十萬人次參與活動的紀錄。 2021重磅選團人名單首度曝光 「 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共同創辦人、現任有八千萬YT點閱率的泰國音樂人Phum Viphurit 國際經紀人洪維寧表示,Showcase 音樂節在國外盛行已久,原是產業人士與新興樂團媒合的場合,因尖端的選團品味吸引樂迷參與,現已成為產業、樂迷、創作人齊聚共樂的大型展演活動。今年「貴人散步」選團人陣容堅強非凡,包含台灣知名唱片製作人與詞曲創作者陳珊妮、嘻哈品牌顏社創辦人迪拉、2021金曲獎設計類評審方序中,以及韓國首屈一指的獨立音樂節DMZ peace train 音樂節共同創辦人Cecilia Soojeong Yi、為Channel [V]創立亞洲平台(AMP)與Magnetic Asia創辦人暨音樂總監的Justin Sweeting、美國獨立音樂廠牌Kindercore Vinyl共同創辦人Cash Carter。 跟緊選團人音樂品味 潮流最前線 貴人團隊與六位海內外重磅音樂產業人士,今年共選出60多組出色樂團呈現給樂迷朋友和全球業內人士,其中,台灣神秘新人LÜCY獲得多位選團人一致認同,迷幻電子混合搖滾曲風的假日貞操Virgin Vacation(港)、東方迷幻曲風的夢東(台)、聲線清新慵懶的泰國才女Numcha(泰)、藝術感嘻哈女力Murky Ghost 周穆(台)、R&B新秀LINION(台)、日本電音怪奇美少女 Maika Loubté(日)等,也都受到不只一位選團人的青睞,洪維寧分析,今年的入選名單台灣與國外樂團的比例接近2:1,顯示選團人跨曲風跨市場、兼容並蓄的品味與眼光,以及串流平台盛行,使全球音樂更為趨近與同化的趨勢。(首波公布出演名單請見文末) 2021貴人散步音樂節重磅選團人公布波入選樂團名單(左起_選團人方序中,陳珊妮, 貴人散步共同創辦人葉宛青, 洪維寧, 選團人迪拉, 主持人DJ小樹) 陳珊妮:線上無法取代實體音樂氛圍…

Read More

【一號人物】楊力州 「導」出動人情感 凝境於鏡頭之外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 「苦難的人生很平常,愛與苦原是分不開的。」 楊力州導演透過影像梳理各種人文面向,紀錄每個人物的生命故事,我們所看見的是電影剪接後的畫面,而在景框之外人與人關係的豐厚情感,在殺青之後仍然源源流轉,流淌在每一位故事主角、每一位團隊工作者,甚至在每一位為影動容的觀者之間。透過他的鏡頭下呈現的,不會只是所謂爬梳人道關懷、社會議題,不是讓人感覺嚴肅、政治正確、說教的那種大眾標籤,而是在那些在我們生活周遭,曾經被忽略,看似過著平凡卻意外充滿堅毅力量的人,紀錄在他們平實無華的日子裡,面對的所有挑戰、經歷的每場故事,用一貫的淺白語彙,「深深的話,淺淺地說。」揭露所有不正常卻被允許存在的矛盾關係,用溫柔力量紀錄所有在你我之中的真實。 EDIT= Vicky Yeh PHOTO=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楊力州:創立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闖蕩紀錄片圈25年產出26部作品,同時也是臺灣紀錄片史上最多作品登上院線的導演,多次問鼎許多國際影展,拿過金鐘獎與金馬獎。因為拍片多是為弱勢族群發聲、討論社會議題,成為別人眼中體育政策、老人議題、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代表作品:《奇蹟的夏天》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紅盒子》香港華語紀錄片長片冠軍、《征服北極》、《被遺忘的時光》、《拔一條河》、《我們的那時此刻》、《小小鼓手》、《青春啦啦隊》等等。今年底上院線新作《愛別離苦》,於去年金馬影展世界首映。   一切的起點 是否正義召喚 力州導演從小習畫,本來以為會當上畫家,後來變成做老師,現在是一位拍了不少紀錄片的導演。走上這條路的「動能」,可以回溯到力州導演準備大學聯考時,某日從南陽街上的補習班出來,恰巧碰見「520農民運動」,他突然看到聚集非常多農民,還看見鎮暴警察開始要來驅離了,群眾非常恐慌,哨音跟敲盾牌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農民們開始奔跑,整個氛圍瀰漫著緊張以及害怕,與事無關的他,受到氛圍傳染之下,也跟著開始奔跑,當年那邊的大亞百貨門口有一座天橋(現今已拆除),他站在天橋上,看到好多穿著成功高中制服的學生,看得出來是支持社運的年輕人,跟他當時歲數只相差一兩歲,一群人對著橋下的警察大聲嚷嚷,試圖擋在那些農民、老人之前,阻止那些鎮暴警察,結果那些人就這樣被鎮壓、踩踏過去,鎮暴車的強力水柱開始對著所有人狂噴,他當時想,究竟是怎樣罪大惡極需要這樣互相追趕?克難輾轉回到家中已經很晚,一路上接收到的強烈、困惑、驚嚇、憤怒共感情緒久久難以平復。事件影響他至深,讓他對於每件事情的思考,所有前因後果,會想要去懷疑、去探究,不再盡信被動獲得的資訊。在多年以後,他發想每一部紀錄片,思考每個議題背後,「憤怒能量」的起點,似乎能說是正義在他內心的召喚。 《其實是南極》2018年徒步於一望無際的南極大陸,裝備厚重,看起來莫名跟太空人有點像。 影像世界種子萌芽 很多電影人曾說過:「因為被電影感動,所以希望也能做出感動人的作品。」 力州導演的紀錄片種子,要回溯到就讀輔大應用美術系時,那時常常會去電影社辦的活動,都放主流國外大片居多,例如大衛‧柏格曼等等,或者是一些港片、臺片,有一次放「紀錄片」,給他很大的啟蒙,剛開始他還以為是什麼動物生態紀錄片?但聽說活動邀請了導演來講座,這對當時的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沒有見過導演這個職業,姑且站在教室最後面,想說苗頭一不對,跑了也不尷尬,結果他從開播待到活動結束,都因當時播映吳乙峰導演作品《月亮的小孩》,以臺灣白化症患者為對象,紀錄在當時社會風氣下他們如何找到出路,作品在細膩的對談中,讓大眾了解到他們對於生活的渴望、對建立家庭的盼望,看見他們充滿溫柔光輝的一面。他因此發現原來有一種電影可以這樣紀錄真實、讓人動容,影像真實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滿滿情感,無法被模仿,具有非常強大的能量,那不是像劇情片,透過編排好的腳本,再讓演員模擬出來,而是凝境於鏡頭之外,看得見的情懷。 《其實是南極》2018年在南極點不忘宣揚耀威,拿著公司旗子拍照。在照片中的藍色球就是南極點。 照計畫走反而失去驚喜 在拍紀錄片前,力州導演會先經過企劃,通常是受到某個議題或事件的啟發,就像是在他內心深刻影響的農民運動,是他認為不正常,當時卻被大家默許的一種狀態,深究它、了解它背後所有脈絡跟故事,找到一個觀點與切角才會開拍,尤其他特別喜歡透過文字書寫,極具魅力,也很容易梳理聚焦,加上與工作團隊、攝影師溝通時,有文字的輔助也非常加分,可是當來到拍攝現場,攝影機打開後的世界,所有前面設想的情緒、思考、揣測,都不一定會發生,腳本企劃只是輔助一個方向,現場讓故事自行發展堆疊延伸,百分之百的開放,才越能遇見那些驚喜與意想不到的火花,並能為作品帶來新連結,傳遞出的各種意念與感情也顯得特別真實。有次遇到學生很緊張問他:「學期初安排了拍攝計畫、做了田野調查,學期末實際去拍攝紀錄片後,拍出的內容、被訪者的分享跟當初設定的完全不一樣怎麼辦?」他回答學生:「哪有怎麼辦呢?太棒了!當我們不了解一件事件背景,只能就現有資料去揣測,實際上的故事被準確預測時,不覺得失去探索新事物的樂趣嗎?」人很習慣對於未知產生恐懼,但力州導演不一樣,他反而敞開心懷,願意擁抱生命歷程帶來的種種驚喜。 《愛別離苦》拍攝地點:夜深人靜的菱潭街。源自楊力州導演因緣際會接觸到從景觀設計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智宇,輾轉知道菱潭街這個地方,在google map上面沒有的地址,只有一個叫做「興創基地」的名字,(還好現在「興創基地」前面已經加上菱潭街了)。雖然沒有名字,卻有一種魅力吸引著楊力州不斷跑去這條無名的街。 深深的話 淺淺地說 在那個已經消失的天橋上面,不僅撼動也很難想像,整個情緒強烈至今三十年再回想都歷歷在目,對他而言像是內心深處另一個自己,雖擁有外顯的溫柔氣質,但「憤怒」卻引領了拍攝作品的動能,兩者互相矛盾卻也互相調和,比如現在收錄到小學課本的《拔一條河》,在臺灣嚴重天災僅次於九二一大地震的八八水災中,大家對於受災戶紛紛投以憐憫與同情慰問,但在力州導演的鏡頭下,反而紀錄出他們在經歷傷痛之後,甲仙國小的小孩子們透過拔河展現自己仍然滿滿勇氣與力量,整個鎮上的人民也都團結一心互相激勵、照顧、擁抱,透過影像溫柔地訴說:「即使這些人歷經了我們這輩子可能沒遇過的挫折以及失去,仍然擁抱人生、找到生命中的勇氣,換作我們對人生又怎麼能輕言放棄?」;或像新作《愛別離苦》中開場那位女性,用簡單的日常口吻分享,卻能從話語中感受到,背後其身為女性角色,在生活中總總不被重視的細節等等。因為理解了「憤怒」是一種不好被接收的情緒,刻意讓作品「深深的話,淺淺地說。」,他用溫柔的姿態、平和的故事將感動與鼓勵傳達進觀眾內心。   景框內 找到熱情與不凡 在過往拍紀錄片那麼多的經驗中,他最在意的是在於鏡頭之外,沒有被框住的外面,是一個怎樣的景色、什麼狀態、有哪些角色,或所有發生事件的投射,紀錄者位於什麼樣的觀看位置也很重要,當距離遠了,故事就變得像客觀新聞報導。紀錄一段故事要讓被訪者卸下對鏡頭的防備,甚至說出自己最貼近內心的故事,背後所要花費的時間比一部劇情片可能來得更長,對力州導演來說,他經常想自己何德何能讓這些人信任並分享一些私密的情緒,但同時也看見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光芒,端看將熱情發揮在什麼樣的地方,激發出獨有的火花,紀錄者本身的存在、出現與設計,他認為當有這樣的能力,便能夠協助被拍攝的人,看見自己平凡人生中不平庸的一面。 力州導演花了十年拍攝《紅盒子》。劇照攝於2010年,於《紅盒子》拍攝期,劇組租借了表演廳來紀錄師傅的布袋戲手藝。 景框外情感流淌 正是故事開端 拍紀錄片的人常常被說:「你的影像好真實喔。」,這是最常聽到的回饋,但「真實」這兩個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心理建設,所謂的真實,都是鏡頭的侷限,有一種真實是拍不到的,是情緒,或者哲學上的,對力州導演來說,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拍了這麼多部深刻紀錄的故事,其實每一篇故事的延續,都成為他往後人生中一條條情感連結,每一個紀錄片的殺青,也許正是他與故事的終點、與主角情誼關係的開端,過去沒有現在網路方便,「離開」是一種常態,讓他經常不捨,現在網路、交通的發達,他偶爾回去甲仙,所經每條路、每家店,都無不歡迎他、盛情想要招待他;或像是回到《愛別離苦》的菱潭街,像片中後段,大家互相招呼、互相準備飯菜那樣的溫馨,都是在景框之外,不會停止的篇篇情感故事。 愛別離苦 繼續拍下去 《愛別離苦》紀錄了這條在Google地圖上找不到的街,看見身為女性、身為母親的勇氣與力量,是在挫折與困境中,自我成長與療癒,這是片中很觸動他也特別重要的,也許是許多人的日常。像那位做手工皂的媽媽,當她知道自己與兒子有著截然不同的共同記憶時說出:「怎麼會這樣?我真的記得是這樣?」才發現原來可能是人類大腦機制美化了回憶,這卻幫助她、幫助許多人挺過生命中那段非常悲傷的時刻,事隔多年知道真相也很快釋懷。 這部新作對力州導演而言,有很重要的意義,過去作品多談論勇氣、熱血、力量、夢想、不服輸,而這部在談論「生死」,他認為這樣的題目,十年前他拍不出來,有些題材必須經歷過一點碾碎或生命的歷練,才能夠面對,即使他今年52歲,在拍攝這部片時,那些情緒之重,讓他感覺在這些女性身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可能都足以把他擊垮,因而更加佩服他們堅韌的力量。他也曾經陷入自己的藍色風暴,諮商師曾說:「唯一解,就是不拍紀錄片了。」力州導演誠懇娓娓回應:「拍攝每部紀錄片要承載大量的情緒、故事,常常也讓自己喘不過氣,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但每當收到紀錄片之後的回饋,被訪者與他們建立起的情感連結,拍紀錄片這件事本身傳遞的價值,讓他覺得真的像是『愛別離苦』這個命名,也許是愛與苦是一體兩面互相依存,也互相支撐著他繼續拍下去。」 《愛別離苦》海報正式版 大銀幕獻映

Read More

Story Wear X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故事衣發布 將台灣的海與美化為丹寧上的設計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Story Wear 零廢時尚丹寧 ╳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以環保眼光 穿出台灣海洋的故事 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中)與聯名系列作品 Story Wear今天(9/28)發表了品牌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跨界合作推出的聯名系列「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Story Wear設計師陳冠百以 ATOMS & COAST 為主題,將齊柏林導演鏡頭下的海洋轉換成時尚語彙,以二手牛仔和回收布料,以手工打造每件都獨一無二的服裝,讓環保與永續時尚激盪出更耀眼的創意光芒。 Story Wear在齊柏林導演的鏡頭下,看到了台灣海洋的遼闊美麗和傷痕毀壞;無論是浪花澎拜的海岸、與海洋共生的養蚵型態、阻絕人與海洋的水泥消波塊…都成為設計師的靈感泉源,藉以拼接、補釘縫製與抽鬚等手法,在服裝上傳遞出海洋的美好以及與被破壞的意象。而且為Story Wear製作服裝的裁縫工藝者都是在地弱勢家庭,腦麻兒媽媽或二度就業婦女。設計師表示除了品牌核心價值以永續為主,她更希望努力讓每一個環節都真能做到永續環保,把她心所關懷的時尚X環保X社會企業等議題真正結合並落實於品牌中。 選擇以二手回收的牛仔丹寧做為Story Wear的主要材質,陳冠百表示主要是牛仔布料符合叛逆又逆思維的品牌態度,但許多拼接重組的工藝其實很費時間也很費工,但她努力在理想與實際經營找出企業營利模式,希望能讓更多時尚愛好者認同品牌永續時尚的理念,讓更多的Story Wear「故事衣」傳遞出自己的故事和關懷。 我們問到了,這樣這一系列衣服從蒐集丹寧回收衣料,到挑選、縫製產出,究竟花了多久時間,陳冠百秀出了內標中,告訴我們光是一件背心,大概就花上三到四天的時間,因此每一件單品除了都是獨一無二外,也具有專屬的背景故事。 這一季跨界聯名的「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目前也在嘖嘖上發起了募資計畫,每件聯名與設計單品,都留有贊助人專屬洗標簽署書,募資計畫將於2021年10月4日止。品牌以關注土地、感動人心的永續時尚說書人之姿,希望有更多人共同訴說珍惜地球、也熱愛時尚的心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