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小米負重 原味重現

魯凱族耆老包光輝(左)從材料選擇、負重籃子固定、捆綁、小米鋪墊等技術經驗逐一親自教學,一教一學之間展現魯凱族的傳統智慧與團結精神。(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團隊在計畫主持人巴清雄、杜正吉的帶領下,今年持續與霧台鄉魯凱族人合作,由霧台青年會召集部落青年,向部落耆老學習小米裝載技術與傳統文化,並舉辦一年一度的「小米負重」競賽,傳承傳統智慧與團結精神。 魯凱族知識研究中心指出,小米是魯凱族非常重要的傳統作物,不僅做為主要食糧,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意義;六、七月採收階段,小米栽培者會邀請部落族人協助將小米從農地搬回栽培者家,此項農事活動稱為Papwabalriyu。 魯凱族「小米負重」競賽,傳承傳統智慧與團結精神。(記者王正平翻攝) 搬運過程中,傳統會進行「負重競賽」,由部落男性相邀負重,將小米從農地輪流搬運回小米栽培者家,除了具有競賽性質,並讓男性族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對於部落而言也有慶典效果。活動不分年齡、性別參與,沿途可見許多婦女、長者觀望、討論小米的故事,欣見自己的孩子、孫子參與活動。 「小米負重」活動在屏東縣霧台鄉台二十四縣道展開,由霧台青年會召集部落青年,與部落耆老學習,輪流將重達一百六十公斤的小米搬回部落;今年也推出七十公斤的負重體驗組,讓更多青少年嘗試並學習負重的技巧;也有小籃子裝載三至六公斤的小米,讓小朋友參與。

Read More

迎戰全運會 雲林田徑場竣工 600日打造國際競場

雲林縣立田徑場竣工落成,千人共同見證嶄新運動場域 。(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睽違二十年,再度舉辦全國性運動賽事。為能以最高標準辦理全國運動會,縣府盤點縣內可行用地,擇定虎尾高鐵特定區建置符國際賽事標準的多功能田徑場,經六百天工期,二十一日舉辦竣工典禮,千人共同見證嶄新運動場域。 縣長張麗善率團隊及工程團隊,偕同交通部雲嘉南工程分局副分局長黃秋揚、議長黃凱率議會團隊及多位鄉鎮市長等近千人共同剪綵,正名雲林縣立田徑場,占地九點七公頃、可容一萬五千人。 雲林縣立田徑場竣工落成,千人共同見證嶄新運動場域 。(記者陳正芬攝) 張麗善說,縣立田徑場一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動工,原總經費十五點四三億元,工期六百個日曆天,期間因應地方建議追加地下停車場,連同地上停車位,停車量能達一千零五個汽車停車格、五百六十六個機車格,總經費追加約六億元(公路局前瞻計畫補助一點八三億元,餘由雲林縣自籌)。田徑場位於雲林高鐵站旁,交通便利,辦理體育賽事或演唱會等大型活動大大提升後續使用效率。 交工局長汪令堯說,縣立田徑場不僅符合國家標準,亦符合世界田徑總會國際標準,是全國第七座符合國際標準的田徑場,並配有全國首創彎道九道直線十道的標準跑道;照明系統夜間整體照度完整均勻,可依各種賽事夜間照度不同調節系統使用模式,一千二百吋LED螢幕可即時呈現選手表現。

Read More

誰家的毛毛蟲在唱歌呀 傳承部落文化

屏東縣長周春米(中)出席繪本《誰家的毛毛蟲在唱歌呀!》新書發表會。(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政府二十一日發表新書《誰家的毛毛蟲在唱歌呀!》創作繪本。縣長周春米表示,該繪本不僅呈現孩子的藝術創作,並透過藝術繪畫與這片土地建立更深的連結,展現文化傳承與教育成果。 周春米表示,《誰家的毛毛蟲在唱歌呀!》源自去年八月原民館與佳義國小合作策劃的同名展覽,孩子透過創作繪畫方式,不僅描繪著大山林裡的母體文化與自然共生的故事,更將自身的成長與學習過程,結合老師及在地族人的努力、才華與能量集結成冊,與大眾分享。 佳義國小指導老師黃德恆說,由於排灣族沒有文字,歷史只能透過歌謠傳承。繪本將孩子比喻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以歌為起點,記錄全校學童的學習歷程。這次有近三百件作品參與審查,最終選出七十一件畫作。 他提到,許多圖畫可以從線條、角度與人的情緒中,理解文化的深度,期待孩子持續創作,傳承祖先的精神,成為跨世代的文化連結。 原民處表示,該繪本收錄佳義國小學童的創作,他們以觀察與感受,從周遭事物、大自然及母體文化中的體悟,透過繪畫與歌謠,將生活之美與族群生命力的故事呈現創作中;而孩子吟唱的歌謠與文化故事,可掃描繪本中的QRCode,聽見小藝術家生活與土地的聲音。

Read More

基隆首條實體人行道護欄完工

基隆第一條實體欄杆阻隔人行道中船路一一二巷完成,工務處並請無障礙協會現場測試。(記者王慕慈攝)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政府積極打造「友善人行環境」,針對標線型人行道,增設護欄或車阻等,加強人車分隔;市府工務處長簡翊哲說,除已爭取經費進行全市人行環境總盤點及規劃外,持續以人為本,執行人行道「斷點串聯、還路於民」,第一處緣石搭配欄杆的實體阻隔人行道,在中船路一一二巷剛完成,不少民眾認為,走在護欄裡確實多一層保護。 基隆第一條實體欄杆阻隔人行道中船路一一二巷完成,工務處並請無障礙協會現場測試。(記者王慕慈攝) 目前選定施工的熱點路段都是人車容易爭道,且有住宅區密集的區域。中船路一一二巷標線型人行道由市議員呂美玲等建議下,希望更進一步保障用路人安全,避免違規車輛佔用人行道、增加防撞能力也替違停民眾省荷包,將原標線型人行道升級為實體阻隔人行道。因此,工務處與地方竭力溝通,基隆市第一處緣石搭配欄杆的實體阻隔人行道於是產生了。 同時,設置三聯式導標,藉由車燈照射反光,能導引車輛正確行駛或是警惕車輛注意道路情況,減少人車衝突,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基隆第一條實體欄杆阻隔人行道中船路一一二巷完成,工務處並請無障礙協會現場測試。(記者王慕慈攝) 市府工務處說明,基隆第一條實體欄杆阻隔人行道長度約八十公尺,搭配人手孔蓋降埋及路面全面重鋪,七月中旬完成。基隆的安心行,下一站是平一路和平島地質公園前,將成為基隆第二處實體欄杆阻隔的人行道,未來市府將與交通、警察、各區公所研議,陸續增設於全市各適合地點。 中正區公所就市府對實體人行道建置表示支持,因中正區轄內很多觀光景點,如「正濱彩色屋」、「基隆塔」及「諸聖教堂」等,旅客到訪高,為積極推廣國旅,保障旅客旅遊期間行的安全,將積極配合轄內觀光產業並促進地方商業發展建設。中正區入船里長郭蒼城也認同地方里民使用人行道,走路無後顧之憂,不用擔心車輛衝撞。

Read More

台灣小吃開課 美味飄回印尼

基隆區漁會與清真寺共同舉辦「台灣小吃創業廚藝課程」傳授印尼移工、新住民共同學習製作經典台灣美味小吃。(基隆區漁會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在台的印尼的移工、外籍配偶人數突破三十萬大關,為傳授台灣小吃的美味,基隆清真寺與基隆區漁會共同舉辦「台灣小吃創業廚藝課程」,一開放報名就秒殺額滿,五十多位印尼移工、新住民共同學習製作經典台灣味的牛肉麵、雞排、蚵仔煎及珍珠奶茶,不少參與課程的學員都說返鄉後將用「台灣味」開小吃攤或餐飲,希望開創未來的人生。 基隆區漁會邀請專業知名飯店主廚傳授台灣味小吃,五十多位移工、外配,認真學習,勤作筆記料理做法,甚至每個人手一機,透過直播將食譜分享給家鄉的印尼朋友及家人;漁業署長王茂城表示,透過這一場小吃創業廚藝課程,希望參加者能學習到台灣味小吃的做法,不管未來回到家鄉創業,或者自己料理,都能學習到台灣傳統的好味道。 應邀出席的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長Arif Sulistiyo表示,印尼移工、外配人數,在台灣人數是其他國家最多的國家,透過基隆區漁會廚藝課程,相信他們都能學到台灣味的小吃做法,很感謝基隆區漁會照顧基隆漁工及外配,讓他們在台灣也能獲到妥善照顧。 基隆區漁會理事長簡建輝表示,感謝他們為台灣漁業做出的貢獻。這次開辦的小吃課程相當實用又美味,希望學員將台灣小吃,帶到印尼家鄉繼續發揚台灣的美味。 參加課程印尼移工說,台灣美食很吸引他們,像是牛肉麵,台灣的比較清淡,沒有太多的香料,食材都很天然,不像印尼口味很重,報名學習課程,希望回到印尼家鄉可以做一點小生意,讓台灣小吃在家鄉也能品嚐到。

Read More

山海觀加壓供水 林沛祥爭取明年11月完工

針對中正區「山海觀」社區長期供水不穩的問題,立委林沛祥二十一日偕同自來水公司現場會勘並說明改善計畫。(立委林沛祥辦公室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基隆市中正區「山海觀」社區約有三千二百戶,供水加壓不穩導致缺水的問題已有長達四年以上,立委林沛祥二十一日偕同自來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現場會勘,並由水公司說明山海觀老舊高地社區供水用戶加壓受水設備改善計畫,預計九月完成設計圖、十一月辦理招標作業,工程期程約十個月,最快於明年十一月完工。 林沛祥指出,向水利署爭取的四千六百六十六萬元經費在這個月已經正式核定,希望能夠在安全的情況下,盡快還給社區居民穩定的用水,讓更多居民享有更穩定、安全的供水服務,同時也請施工單位施工期間避開尖峰時段,確保居民通勤安全;市議員藍敏煌服務處也提醒施工單位,社區內路面近期才重新鋪設,未來施工後的回填品質務必嚴謹,避免出現坑洞。 山海觀管委會表示,社區住戶都已經繳款完畢,自付額約九百三十三萬,原本擔心可能因為物價上漲壓力得要再額外向住戶收錢,台水公司表示就算有,漲幅也不大頂多百分之一到二;針對物價波動可能造成工程費調漲,林沛祥也要求台水公司若未來有變更,應事先與社區與相關單位充分溝通協調,避免增加住戶負擔,並呼籲若漲幅超過百分之五,應基於敦親睦鄰的精神,以減輕民眾壓力為優先。

Read More

7月電動機車中選率百分之百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基隆市公益青年電動機車中選率逐月提高,七月份首度達到中選率百分之百,形同只要有線上申請就可取得審查資格,待審查通過接獲通知,民眾即可選擇車體與月資費都可零元騎回家的專案車款方案或六萬元的新購購車金,補助力道全台最大,請符合申請資格且手邊仍有老舊燃油機車的民眾多多申請,一起加入淨零碳排的行列。 七月經環保局統計各區申請比例,各行政區的申請人加總小於當月開放名額一千名,因此七月無需直播抽選,當月申請人均可進入資格審查流程;環保局長馬仲豪提醒,請七月申請民眾需在二個月內(含假日)填妥紙本申請文件,遞交友善車行協助送件,並經「區公所通知審查結果通過」後,方可依所選方案申請補助。

Read More

全國技能競賽 北分署選手奪3金7銀5銅

「第五十五屆全國技能競賽」圓滿落幕,北分署榮獲三金、七銀、五銅共十五面獎牌佳績。(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提供)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第五十五屆全國技能競賽」二十日圓滿落幕,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共培訓五十八位選手,參與十八個職類競賽,榮獲三金、七銀、五銅共十五面獎牌佳績,以實力詮釋「我的極限不被定義」,充分展現深耕技職培育的豐碩成果。 北分署在銲接、網頁技術、工業四點0等職類,都拿下金、銀牌佳績。榮獲「銲接」職類金牌的鐘政勛,過去在一般課堂難以投入,卻在動手實作中找到了學習的樂趣。他對模型製作、拆裝機械特別有興趣,也因此選擇了技職教育這條路。他說:「技職教育對我來說,不只是升學的跳板,更是一條讓我發現自我價值的道路。」 北分署銲接職類金牌選手鐘政勛(右一)、銀牌選手丁云淇(左二)與培訓老師翁敏富(左一)齊心努力抱回佳績。(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提供) 榮獲「銲接」職類銀牌的丁云淇,訓練期間經常面對高溫火花與沉重工件,衣服被燒破、手臂受傷是家常便飯,但她靠著毅力與專注,逐步掌握銲接的節奏與穩定性。也發現像是薄板不鏽鋼與鋁合金的氬銲作業,不僅環境舒適、工件輕巧,更適合女性投入。未來希望持續結合設計與技術,將創意親手實現在金屬之中,開拓屬於自己的職涯路。 第五十五屆全國技能競賽同步辦理國手選拔賽,獲得各職類前三名的選手,有機會進一步角逐成為國手,參加我國在十一月主辦的主辦的「第三屆亞洲技能競賽」,以及明年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十八屆國際技能競賽。

Read More

北管復古搖滾 海洋廣場藝曲雞籠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以「展演」與「推廣」為雙主軸,在海洋廣場隆重舉辦「復古搖滾 藝曲雞籠」北管音樂文化盛宴。(基隆市文化觀光局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為推廣基隆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基隆市文化觀光局以「展演」與「推廣」為雙主軸,在海洋廣場隆重舉辦「復古搖滾 藝曲雞籠」北管音樂文化盛宴,邀集六組來自基隆與外縣市的北管團體共同演出,透過傳統表演藝術的多元展現,深化民眾對北管音樂的認識。 參與此次盛會的團體包括基隆在地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團體「聚樂社」、被譽為「閩南第一樂團」的知名演出隊伍,以及三坑得意堂、和平島得義堂,另有來自台北的共樂軒與屏東東港的東津神樂,共計六組北管表演團體齊聚一堂,展現北管音樂獨有的節奏魅力與深厚底蘊。 文化觀光局局長江亭玫指出,北管音樂是台灣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涵蓋音樂、戲曲與民間信仰等文化內涵,不僅是地方節慶與廟會儀式的重要元素,更代表台灣庶民文化的深層精神。此次集結各具特色的北管團隊聯袂演出,透過戶外展演的形式,讓大眾得以親炙傳統藝術之美,也展現基隆作為海港城市的文化多樣性與藝術厚度。

Read More

鬼蝠魟標本熱裂 海科館展示修復

天氣炎熱且較乾燥,全國首尾大型鬼蝠魟標本「蝠妹」皮膚裂開,海科館日前公開進行修復工作。(海科館提供)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近日不時飆高溫,連全國首尾大型鬼蝠魟標本「蝠妹」都受不了,因為天氣炎熱且較乾燥,皮膚出現裂開情況,海洋科技博物館日前啟動修復工作,並公開維護展示,讓參觀民眾共同見證飛行魔毯標本的重生。 蝠妹標本表皮仍保留原有倒勾狀盾鱗,無法採用擦拭的方式,僅能使用高壓空氣及吸塵器進行清潔。(海科館提供) 海科館指出,由於天氣炎熱且較乾燥,標本「蝠妹」的皮膚出現了裂開的情況,這使得標本維護成為一項緊迫且重要的工作。海科館與專業修復團隊針對皮裂問題進行修復處理,且於開館時間進行,可讓來館的民眾親臨現場觀察專業保護過程及感受標本維護的不易。標本的修復工作是一門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這不僅是對過去努力的延續,也是未來保存技術發展的一部分。蝠妹的維護展示,同時也展示了海科館在維護海洋生物與典藏物件的努力。 蝠妹公開維護展示,讓參觀民眾共同見證飛行魔毯的重生。(海科館提供) 修護團隊說明,「蝠妹」標本表皮仍保留原有倒勾狀盾鱗,無法採用擦拭的方式,僅能使用高壓空氣及吸塵器進行清潔。實體剝製標本最佳保存方式為存放於恆溫恆濕的環境當中,但此體型巨大且珍貴的鬼蝠魟有極高的展示教育價值,屬於常溫開放式空間,因此需定期實施除塵維護保養。海科館指出,修復過程中,採用防黴矽利康、原色塗料、補土材料進行接縫處的強化及補色,以確保標本在維修後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學與藝術價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