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五十肩

陳俊銘 五十肩在醫學上稱為沾黏性肩關節炎,因好發於40歲之後,所以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其受傷原因為肩部軟組織口關節囊腔受損造成,以女性患者較多。五十肩的症狀以肩部疼痛及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為主,患者常感到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穿衣拉拉鍊、捶背,甚至晚上睡覺壓到患處感疼痛。 五十肩發生的原因,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為不明原因,持續惡化而造成主動或被動性的肩部活動喪失;續發性則是因為一些已知的內在或外在因素,如骨折、韌帶拉傷、腦中風及長期臥病在床等。而其主要病變發生在肱骨的上方、內外旋轉肌腱群及肩峰下滑液囊,並不在肩關節本身的關節面軟骨或軟骨下硬骨。 臨床上,五十肩大致分為3期:第1期(疼痛期):於休息時會感覺疼痛,但卻找不到真正的疼痛點,覺得整個肩膀都疼,尤其是夜間疼痛更是劇烈,此階段持續了2-3個月不等。第2期(冰凍期):肩膀仍持續疼痛,但逐漸減輕,肩關節出現僵硬,此時疼痛跟僵硬並存,日常活動受限,且肩部肌肉有萎縮的現象,此階段約持續3-9個月。第3期(恢復期):肩部疼痛逐漸緩解,但肩關節活動度仍受限,之後6-12個月逐漸恢復,若是未接受治療,活動度則很少能回到完全角度。 中醫治療五十肩除了傳統針灸、推拿、藥物之外,嚴重的沾黏還是要靠小針刀才能達到完整療效,利用小針刀將肩關節沾黏鬆解掉,配合復健動作練習,一週一次小針刀手術,快則4、5週,慢則8、9週,應可達到相當好的療效,做完針刀手術後,還是2天針灸1次,針對正在發炎但未沾黏的痠痛治療。小針刀是在1976年由大陸朱漢章教授發明第一把針刀,結合外科鬆解術的技術和中醫經絡穴位的針刺精神,突破傳統針灸的治療瓶頸,針對正在沾黏組織的疼痛,有清除沾黏,根本治療疼痛的功效。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使五十肩獲得很好的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中華副刊〉0四0三地牛翻身

■粼粼珍妮 襁褓時享受過在爸媽懷中帶安撫性質的搖晃,雙腳落地能自己決定方向和去處後,不存在控制權的被動晃感反成一種負擔,不預期的角度力度,尤其超越刺激臨界點的更不受歡迎。 清明節前一天早上,有生產力的人都出門後,地板突然被抬升再放下,前後數回,這種以上下震動為起手式的震法跟九二一太像,給人不祥預感。接下來世界只剩下震動搖晃這件事,我全神貫注平衡,反射性伸出一隻手抵住身旁櫃子,為穩定自己不受控的搖擺,也防止它失控向我撲來,這種依存關係只有我和它懂。 不知過了多久,總之在屋子垮掉之前,地牛終於找到舒適臥位。 「媽,衣櫃倒了。」自顧不暇時自私竟從潘朵拉的盒子滑出,我居然忘記么兒仍在臥室。起身前往查看時才發現,腳邊倒了台電風扇,兩只衣櫃倒在床上,書櫃趴在地上,櫃裡櫃外東西撒滿地。牆上兩幅掛得近的畫互卡著,保留搖晃時的動感,像空中飛人拋接瞬間,在一片狼藉中脫穎而出博得我的苦笑。么兒閃過倒下的衣櫃及衣櫃仆街前毫不留情噴出的幾個衣架,讓我的內疚感不必無限蔓延。 拍了幾張災情照放家庭群組,之後便著手清理掉落物品。民生問題很重要,起碼得先把廚房及浴室稍微收拾一下,才能吃早餐和上廁所吧。鏡台上的漱口用瓷杯雙雙跳入面盆,學傑克對蘿絲說的‘’You jump, I jump.‘’嗎?層板上的餐具桶一躍而下我沒意見,畢竟高處不勝寒,流理台下櫃的玻璃缽也跟著縱身一躍,換來粉身碎骨,我無言以對。 地牛扭動頻率沒那麼高時,拿梯子把困在臥室的么兒救援出來。在自家都需翻山越嶺,還有什麼事是不會發生的? 通往大門的地板鋪滿瘡痍雜物,吸塵器酒精瓶帳單零食……和充滿各式詭譎稜角隨時準備探索人類皮囊的碎玻璃,一條媲美海軍陸戰隊的天堂路已然形成。我邊撿拾邊歸位邊清掃碎玻璃,一步步前進像收復失地般。具易碎體質的玻璃瓶,是平日積攢的生活小物,現在沒任何猶豫直接回收,以免成為日後隱患。從某個角度來看,我算幸運,還能不斷起立蹲下練腿力,擔心著橫紋肌溶解症是否與我益發靠近;直接被驅逐出境的人只來得及打包無語然後凝望著蒼穹。 一番折騰後,天堂路被夷平,累得跟狗一樣的我這時只想原地吐舌喘息,再不追逐獵物。跨出家門,搭電梯下樓,走出社區,路上車輛呼嘯,行人沒有欲斷魂的,一切如常,原來世界並沒有崩塌。只是十八層樓的高度差一點成為天堂和人間的距離而已。 我的心馱著一屋子雜亂,始終追不上家人腳步,到餐館、到旅店仍卸不下這份沈重。吃只為了果腹,味覺暫時被邊緣化,囫圇吞食也是前行,我必須吃。旅店的床柔軟舒適,一個人陷入的體積與重量剛好,兩人就變成相互牽制,另一半翻身我嚇醒,我翻身另一半紅著眼瞪我,地震的餘韻擾得我們難以入夢。 翌日重回家屋,霸佔床鋪的衣櫃被重新屹立回原位之前,腎上腺素持續作用。家的框架從扭曲到擺正,好久不見的勤奮隨之逐漸鬆弛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難以言說的什麼,心不斷墜落重壓著胃,導致我毫無食欲。 情緒有時候是會被遞延的。記得父後到告別式我只哭了兩回。爸生前是慈濟慈誠,慈濟師兄姐到宅助念時,我與靈堂正中爸的遺像對望,昨日的血肉之軀,今日只剩一張紙,我淚兩行鼻涕兩串,想抹去昨日與今日的界線,師姐攔截我的眼淚,她說我的眼淚將是爸的羈絆。告別式中,慈濟幫爸拍攝的短片反覆播放,會動的影像代表著過去,回憶不會翻轉成現實,所以我又哭了。後事的安排及進行緊湊,忙碌中幾無罅隙安置悲傷。真正的悲傷在告別式後才正式展開。 清明連假結束,屋子空落落,少了一起承擔恐懼的人,空氣和液體在腸胃中擠壓翻攪流淌的聲音格外清晰;血脈依舊賁張,血管裡竄著餘悸猶存,鼓動我上下起伏,行走坐臥間都彷彿地牛又睡不安穩。 餘震不斷的日子,要馴服內心的恐懼巨獸並不容易,或許只能靜待潤物無聲的時間帶走它。

Read More

視力模糊 肺癌合併眼脈絡膜轉移

醫師陳奕崙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建議病人定期進行眼科檢查。(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接受肺癌治療後,A小姐的視力改善與黃斑積水消除。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醫師陳奕崙說,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應就醫診治。 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 陳奕崙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 另外,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建議手術的介入。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陳奕崙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Read More

害怕內診十餘年未檢查 子宮癌前病變

醫師王彥涵建議,女性可藉由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及HPV疫苗注射,保護自己遠離子宮頸癌威脅。(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58歲女性,因害怕內診疼痛,加上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十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檢查報告異常,女病患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所幸病人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健康恢復良好,並定期回診追蹤。 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表示,以病患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 王彥涵說,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據統計,每年仍有約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過或從未做抹片檢查,原因包括自覺身體健康不需要、太忙沒有時間、覺得不好意思、已經停經、怕被檢查出有疾病、年紀大不用做等;也有很多女性都有迷思,認為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患病,但是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 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3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3年做1次。 王彥涵解釋,因9成9的子宮頸癌由HPV感染引起,接種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相對可以提供長期的保護力,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另經疫苗的臨床試驗已顯示、55歲以內婦女接種仍有保護效果,且年紀越大的人、若出現HPV持續性感染後,更有可能發展成子宮頸癌,故若一生從未施打過子宮頸癌疫苗,建議可以進行接種,保護自己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

Read More

子宮內膜癌患者超過子宮頸癌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已超過子宮頸癌人數,且晚期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約25%,死亡率甚高。郭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李耀泰說,預防子宮內膜癌的方法除運動外,長期健康性營養也極為重要。 李耀泰指出,子宮內膜癌是一很慢、長期刺激才會發生,危險因子有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未生育、未哺乳等,而運動加營養有助預防,長期健康性營養包括: 一、omega-3:油脂性魚類(如鮭魚、鯖魚等)富含EPA和DHA,有抗發炎作用,改變基因顯示和雌激素代謝,改善胰島素靈敏度,能減少子宮內膜癌風險。二、地中海食物:包括穀物、蔬菜、水果、橄欖油、魚、中等量的牛奶和紅酒等,能減少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紅肉和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應該少吃。三、維他命:維他命A(胡蘿蔔、紅椒、木瓜、南瓜)、維他命C(花椰菜、鳳梨、辣椒)、維他命E(種子、菠菜、堅果)均有抗氧化作用,可誘導腫瘤細胞自然凋亡,抑制癌症產生,減少子宮內膜癌風險。李耀泰說,還有硒(存於鮭魚、牡蠣、牛肉、堅果、豆腐)能減少子宮癌和子宮頸癌風險;鈣(牛奶、起司、優酪乳、豆腐等)能減少子宮內膜癌風險;木脂素(黑芝麻、五穀、豆類、蔬菜和水果)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等功用;大豆異黃酮(綠色蔬菜、綠茶、種子和大豆)能減少內源性雌激素活性,有抗氧化和抗腫瘤作用;咖啡含有大量多酚和綠原酸,能減少所有因雌激素作用的癌症;綠茶含有兒茶素,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促進自然凋亡。

Read More

臉上長青春痘 5成受背痘困擾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公布「青春痘認知行為調查」,並頒獎背痘短影音徵稿優選創作。(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臉部長痘者,5成也飽受背痘困擾!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日前公布全台第1份青春痘認知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普遍對於青春痘及身體痘(背痘)治療缺乏認知。 青春痘又稱「痤瘡」,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幾乎每個人都長過青春痘。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表示,這項青春痘認知行為調查針對全台22縣市,15-40歲族群,共1248位民眾進行調查。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青春痘小組組長鄭惠文醫師指出,根據調查顯示,僅僅不到一半的受訪者曾尋求過專業醫療諮詢,18-19歲的受訪者有8成以上認為痘痘只要不變嚴重則可不必看醫生,僅2成民眾選擇就醫。 鄭惠文指出,許多民眾在發現長青春痘後,容易自行採取加強清潔或任意購買及使用藥物,但若未經皮膚專科醫師完整的評估,更容易加重青春痘惡化,甚至導致嚴重細菌感染。 根據調查,多數受訪者除了臉部青春痘之外,同時也飽受身體痘困擾所苦,身體痘中超過3成以上為背痘,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如:超過5成民眾因為身體長痘進而影響露出肌膚之水上活動意願、超過6成民眾在朋友聚會或伴侶約會時因為有身體痘而感到困擾、超過7成民眾面臨重大場合時感到困擾,包含面試、結婚等。 背痘的成因大致與臉痘相同,其他生活上誘因很多,包含:汗液和摩擦、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飲食不當、不規律的作息或是情緒壓力造成荷爾蒙波動等,都可能導致背痘。 鄭惠文表示,根據門診經驗,許多背痘患者都是等到背部青春痘變嚴重,或是形成痘疤之後,才開始進行搶救,不僅可能造成身心、社交上的困難,後續的除疤、美容更傷荷包。目前第4代外用A酸終於在台上市,1天僅需使用1次且不含抗藥性,對於不想吃藥及飽受身體痘(背痘)困擾的民眾,提供治療新選擇。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商×文創旅店 打造新亮點

配合台南400,文創旅宿業者南兜漫旅飯店和台南高商觀光科攜手合作,讓造訪台南旅客,對台南400有更深刻體驗。(記者林雪娟攝) 配合台南400,文創旅宿業者南兜漫旅飯店和台南高商觀光科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台南400創新聯名企畫,包括旅遊、體驗,結合學術研究和實際產業,為台南旅遊打造全新體驗。 南商學子為飯店打造創新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旅客需求及豐富多元的台南旅遊體驗,如配合暑假,為親子團設計適合遊程、為有交通工具的旅客,規劃兩天一夜的大台南旅遊行程。若沒有交通工具,也不想跑遠,可以根據旅遊小冊和語音導覽,漫步探索飯店周邊的人文歷史和美食景點;若只想泡在飯店休息,師生合作,推出八款結合台南在地元素的無酒精飲品。 南商觀光科科主任陳珮真表示,以創意和創新,結合台南地方特色和在地企業專業,透過產學合作,在觀光產業中,推出聯名商品和服務;南兜漫旅總經理江惠明提及,雙方除是商業合作,更提供平台給年輕學子展現創意和成長茁壯機會。 身為文創旅店,結合台南元素的創意毛巾折疊技術,除是房務實務,更透過視覺,讓旅客增加對旅店和台南的美好印象;來到台南,美味小吃不可少,推出府城懷念好味道,更讓人品嘗到舌尖上的美味。南兜漫旅指出,此次合作讓所有人對台南400更有參與感,和台南在地更有高度凝聚力。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台北金鵰微電影展 成大抱雙獎

成大「相伴2026」USR計畫團隊推動高齡者「動態生活」。 (成大提供)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辦理的「2024第八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今年全台共有183部作品參加,其中成功大學有兩件USR計畫作品榮獲「永續微電影獎」,分別是「相伴2026」USR計畫團隊的《樂齡生活動起來》、以及「惡地協作」團隊的《築,再生新機》。 成大表示,「相伴2026」計畫團隊結合許多資源,走入十多個社區,與九百多名長輩一起培養運動習慣。成大學生與高齡運動志工分工合作,學生透過課程與研究學習並提供協助,志工則長期陪伴社區。團隊也走出台灣,將戰鼓運動分享給新加坡與澳洲的高齡者。 成大相伴2026計畫多年來推動高齡者「動態生活」,希望把運動、身體活動以及健康的正面思考融入高齡者的日常。計畫宗旨期望營造一個新生活型態,讓高齡者朝向健康老化、正向老化,迎接自己的未來下一個新世代的生活。 成大惡地協作團隊希望築起友善共好、永續經營的竹產業環境。(成大提供) 成大惡地協作團隊從2019年起,著手調查惡地區域產業鏈、盤點竹林資源分布等,建構鄉村少有的基礎資料庫,也與社區夥伴協力製作竹構裝置藝術,並邀請竹產業的產官學單位在活動中對話溝通,建立各方的信任互動,共同期盼在這片土地上築起友善共好、永續經營的竹產業環境。 成功大學執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表現亮眼,自2017年開始執行第一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並於2022年開始參與「台北金鵰微電影展」,分享社會實踐的點滴故事,展現推動社會責任的使命與成果。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小夏日樂學 文化踏查美濃

崑小結合夏日樂學計畫開設崑山客讚快樂學課程,師生走出課堂前往高雄美濃區進行文化踏查。 (崑小提供) 永康區崑山國小暑假結合夏日樂學計畫,開設崑山客讚快樂學課程,安排二、三年級師生共計20餘人走出課堂,由主任、老師、客語薪傳教師帶隊前往高雄美濃區進行文化踏查,透過導覽解說,讓學生們以小旅行方式深入了解當地的客家文化和歷史典故。 崑小進行美濃客庄踏查活動,由教務主任陳谷易、客語薪傳教師管世瑗、劉紹桂老師帶隊,走出校園前往美濃參訪開基伯公、敬字亭、東門樓等著名傳統客家文化景點,另外也看到傳統客家建築及了解堂號的由來與意義,藉由導覽老師們的解說,加上一步一腳印的走踏行程,體驗濃濃客家人文風情,讓學子們對於每一個映入眼簾的景點印象深刻。 崑小以小旅行方式深入美濃了解當地客家文化和歷史典故。(崑小提供) 美濃地區最早的開基伯公壇建於乾隆元年,在靈山山腳下建立開基伯公,每日往返於美濃和里港武洛之間,是為客家人移墾美濃地區之始。管世瑗老師說,早年客家人到達新的地方進行開墾時,會先設立伯公以庇佑開墾平安,因此美濃開基伯公是先民開墾時最先到達的地方,也是聚落的一個重要指標。 瀰濃庄敬字亭是美濃目前遺留的四座敬字亭中,最為古老且完整,為國家三級古蹟。劉紹桂老師說,亭內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和碑刻,這些遺物不僅記錄了當地的重要歷史事件,也反映了美濃早期客家人的社會風貌。 東門樓是美濃當地著名的地標之一,乃是重視教育的客家人為希望子孫輩出。陳谷易主任說,東門樓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精神象徵,代表著美濃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參加同學興奮分享很難得有機會到美濃,看到好多平常上課中老師有提過的景點。 崑小校長王文玲說,美濃區是台灣著名客家文化聚集地之一,其獨特的文化遺產和生活習俗使其成為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非常感謝國教署夏日樂學計畫提供該校設計此次實地踏查體驗及學習機會。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記憶變差 排尿問題 長者水腦症前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當發現長者有記憶變差、情緒不穩、排尿問題等情形時,須留意是否為水腦症前兆。醫師指出,由於水腦症臨床表現與老年失智、各種腦血管及腦神經病變疾病相似,若發現有相關情況建議就醫,進行影像檢查確認腦部結構,以判斷腦室是否有擴大或積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表示,在人體大腦中,有些特定組織會持續分泌腦脊髓液,該液體的作用是在腦部和脊髓中循環流動,起到保護和緩衝的作用,同時也參與神經細胞的營養交換與新陳代謝,最後回歸進入血液循環。 然而,當這種液體的生成體積過多或者回收發生堵塞時,就會導致水腦症。莊淵丞說,水腦症一般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水腦症經常伴隨其他嚴重問題一同發生,成為腦出血、中風、腫瘤、或腦膜炎的常見併發症。 老年人由於大腦退化,腦組織萎縮或腦循環功能下降,進而引發慢性水腦症。由於症狀往往發展緩慢,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會變得明顯,極容易被忽略或誤診。 莊淵丞說,水腦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變差、思考遲緩、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或憂鬱、走路不穩容易絆倒、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由於臨床表現與老年失智、各種腦血管及腦神經病變疾病相似,醫師需安排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來確認腦部結構,判斷腦室是否擴大以及積水。 在慢性水腦症治療上,莊淵丞指出,主要是以引流管手術為主,經由埋入體內的引流管,可將多餘腦脊髓液從大腦引流至胸腔、腹腔等位置,一方面減少腦部的積水與壓力,另一方面讓胸腔、腹腔的其他器官分擔回收腦脊髓液。患者若能盡早發現診斷,盡早接受治療,往往可以顯著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