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羽化

■蘇家立 大廳的鐘停止走動的那日,窗外一片晴朗;白色牆面的壁畫有些傾斜,讓人難以察覺,直到天花板的滲水滑落,默默抹過畫中女子的胸口,像把灰黑的刀刨起她微弱的心跳──「高度不對」,他將畫框擺正,回房後不再踏出。 四處都在漏水卻看不清。大鐘的長短針無力下垂,將沉默歸咎地板:散落著配偶欄模糊的身分證、逾期未繳的帳單、閱讀一半的詩集與沒黏妥郵資的信封……它們曾被無為的水漬瀰漫,就像房間裡的他,想阻止身體流失必要的色彩,最後放棄抵抗。 房間中仍在走動的鬧鐘是最燦爛的。指尖平貼透明的壓克力板,隨著指針緩慢飄移,一邊倒數一面指纏亂髮的他,偶爾眺望,或起身拉起窗簾,瞇著眼睛輕瞅開花的仙人掌,「季節不對」。 大廳的鐘又走動了起來,窗外一片陰霾,雷聲將壁畫震落,女子來不及倉皇而逃,被衝出房間的他一把摟住,旋即霧散,留下一灘灘鮮豔的尖叫,如窗外有為的暴雨,刷醒他挺直的背。 把畫掛回並聯絡了水電師傅,他開始撕起白色壁紙。

Read More

手腳無力/頭暈 6旬婦女罹衰老症

醫師王文隆說,中西醫合療不僅能找出較適合患者的療法,也是全球醫療新趨勢。(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的林姓職業婦女,最近頻繁頭暈及四肢無力,求診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情況未改善亦找不到病因,轉到大醫院就診,經精神醫學科診斷為「衰老症」,採用中西醫合療及養生療法,如針灸、中西藥、營養療法、運動及能量熱療法等,身心狀況明顯改善。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醫師王文隆指出,多數民眾察覺身體衰老,又不知道就醫該看哪一科時,往往會聽信偏方,或根據醫療廣告去購買標明具相關療效的藥品,但療效有限。抗衰老其實是一件複雜又專業的醫療問題,應交由專業的醫師診斷與評估,才能避免走向更嚴重的退化,甚至失智、失能等情形。 王文隆說,由中醫和西醫共同診治,是全球醫療新趨勢,在歐美頂尖醫學中心早已跨界實踐,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西醫學中心自1993年起即提供中西醫合療,包括針灸及推拿,且在洛杉磯地區開設4家診所,每年看診超過3萬人次。 我國衛福部中醫藥司自2013年開始,亦著重於推廣中西醫合療,並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不少教學醫院及醫學中心陸續開展中西醫合療,已逾100家醫療院所提供合療服務,安南醫院也是其一。

Read More

林酒店疑食物中毒 食藥署限期改善

台中「林酒店」發生疑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食藥署已責令業者二十八日前改善完畢並擇日複查。(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傅希堯、陳金龍∕綜合報導 台中市林酒店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食藥署26日指出,到目前為止已接獲通報14人出現疑似症狀,並已抽驗8件檢體,食藥署也要求林酒店於28日前完成不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部分之改善工作。 食藥署代理署長林金富指出,林酒店的食物中毒案食藥署接獲台中市食安處的通報,現已採集檢體,由於微生物檢驗需5天時間,目前還有待進一步釐清問題。 食藥署指出,有民眾指出在餐廳用餐中或餐後就立即出現不適,因發生不適的時間太快,如果本案是林酒店的問題,推測可能是毒素所造成,病原體可能是仙人掌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 食藥署針對不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部分,已要求林酒店於28日前完成改善,食藥署並會擇日複查。 食藥署提醒餐飲業者恪遵GHP準則,確保食品製備環境及人員衛生符合規定。同時也呼籲民眾,外出用餐時應盡量選擇信譽及環境良好的餐飲場所,並於用餐前將雙手澈底清潔,降低食品中毒風險。 食藥署表示,在家準備食品料理時,應將雙手洗淨,注意生熟食材及刀具要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汙染,並且注意保存溫度。食藥署提醒民眾,如出現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也應及早就醫並保存相關用餐資料,以利後續追蹤調查。

Read More

春節馬拉松追劇 護眼不可少

恩主公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王昱涵表示,9天連假長時間近距離觀看手機或平板內容,恐造成眼睛的傷害,應每30分鐘休息5分鐘。(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9天的春節假期,不少民眾仍習慣宅在家追劇,甚至整夜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追完所有的集數,也有青少年看動漫打電玩,都對眼睛視力造成不小的負擔。恩主公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王昱涵表示,長時間近距離觀看手機或平板內容,應每30分鐘休息5至10分鐘,休息的時候可做「眨眼操」,閉眼2秒鐘,睜眼兩秒鐘,反覆做5到10次,有助舒緩眼睛乾癢等不適症狀。 王昱涵指出,據國外科技網站《ElectronicsHub》2023年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在觀看手機、電腦和電視的「螢幕使用時間」每日平均長達7小時14分鐘,高於45個國家平均的6小時37分鐘,而長時間觀看手機、平板電腦等3C螢幕會造成眼睛的傷害,成人最常見的是造成瞼板腺功能障礙,導致乾眼症;兒童則是容易造成近視加深,如發展成高度近視,未來發展成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的風險都會增加。 王昱涵表示,常在診間遇到這類觀看3C螢幕過久的病患,出現乾澀、異物感、眼睛脹痛、流眼油、眼睛癢、視力模糊等症狀,經診治過後,使用人工淚液和藥用凝膠,配合眼睛1天1至2次,每次10至15分鐘的熱敷,及生活習慣調整後,多數的患者的症狀能獲得改善。 適逢年節民眾享用佳餚之際,攝取過量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會增加眼睛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恩主公醫院營養室主任江詩雯表示,可透過「彩虹蔬果」攝取食材中的天然維生素與植化素助視力保健,這些食材包括深綠色蔬菜有芹菜、芥菜、菠菜、綠花椰菜等,紅黃色食材如包括紅蘿蔔、地瓜、南瓜或枸杞等;藍紫色蔬果如紫甘藍、藍莓、甜菜、茄子及葡萄等。 另深海魚類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改善發炎反應,保護視網膜內的感光細胞,Omega-3脂肪酸中的DHA則有助於強化視網膜上感光細胞對光的反應,藉以改善乾眼症的症狀,建議選擇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素食者則可透過亞麻仁籽及核桃來補充。 還有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能,能防止視網膜受紫外線傷害,避免水晶體老化,促進眼睛的健康,飲食來源如芭樂、柑橘類水果及彩椒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眼睛保健,不少民眾會選擇購買含有葉黃素的保健食品,江詩雯表示,葉黃素分為酯化型及游離型,酯化型葉黃素需先經過人體消化作用,分離脂肪酸後才能被吸收,建議飯後食用;游離型葉黃素已預先透過水解技術去除脂肪酸,可以直接被小腸吸收。 江詩雯提醒,因酯化型葉黃素容易堆積在體內,過量攝取會造成肝臟負擔,宜避免與β胡蘿蔔素補充品一起使用,減少因競爭吸收,導致葉黃素吸收率下降情形,膠囊、錠狀保健食品葉黃素添加上限每日食用總含量不得高於30毫克,建議民眾可先採取均衡飲食即可達到身體所需。

Read More

震後災民無健保卡可例外就醫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0121台南地震造成部分建物倒塌,災民恐無法取得健保卡或或卡片遭毀損,健保署指出,受災民眾如暫時無法持健保卡就醫者,各特約醫療院所應依據例外就醫規定受理看診就醫。 健保署表示,如民眾因發生地震無法持健保卡就醫,各特約醫療院所都備有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例外就醫名冊,請醫療院所於名冊上填寫就醫日期、就醫類別、姓名、出生日期、身分證號、連絡電話及地址後,即可以健保身分就醫。 民眾如確定因地震健保卡毀損致不堪使用,健保署將免費換發新卡。申請換發新卡時,需填妥請領健保卡申請表,並註明台南0121地震受災戶,就近到各地郵局或透過當地戶政事務所、部分公所及本署各服務據點申請免費製發健保卡。 健保署呼籲各醫療院所應全力協助救治地震受傷之民眾,不用擔心後續醫療費用申報問題。待行政院公告災區範圍,其受災居民之健保費補助及免部分負擔費用,可依相關規定從寬辦理。

Read More

腫瘤幾塞滿膀胱 免疫+創新療法奏效

鄭光仁(左)表示,免疫與創新治療的成果,為患者帶來新希望。(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80歲的彰化胃腸科名醫鄭光人,半年前發現罹患膀胱尿路上皮癌第3期,當時腫瘤幾乎塞滿整個膀胱,經彰基醫學中心泌尿外科團隊收治,進行3個月免疫療法及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之後,腫瘤幾乎消失,甚至於膀胱部分切除術後,病理檢查下已無任何癌細胞,僅需持續追蹤即可。 收治鄭光人的彰基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陳柏華表示,患者的膀胱內有7.9公分腫瘤幾乎塞滿整個膀胱,且確診為尿路上皮癌第3期,但使用免疫治療並同時使用抗體藥物複合體,經過3個月的治療時間腫瘤縮小到1.33公分。 次月由醫師裘坤元進行達文西膀胱內視鏡腫瘤刮除術及膀胱部分切除術,手術後的病理切片顯示無任何癌症細胞,即使在術後3個月追蹤,也沒有復發及遠處復發的任何跡象,目前持續使用免疫藥物並定期追蹤以預防復發。 鄭光人就康復過程現身說法,他說免疫療法與創新治療的成果,為患者帶來新希望。陳柏華指出,彰基已收治過25名胃癌患者,EV+pembro新免疫療法是現今胃癌治療新利器。

Read More

長輩穿脫衣困難 恐退化失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春節返鄉後卻發現長輩行動更不靈活了,甚至看似簡單的穿衣脫衣都很難完成,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指出,這是長輩大腦功能退化的失智表徵,建議透過經絡按摩、飲食調整與實用技巧結合,幫助長者重拾自信。 林舜穀表示,穿衣脫衣,看似簡單,卻是失智或失能長者的日常挑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穿上喜歡的衣服、搭配飾品,既是習慣,也是展現自我。但對於失智或失能長者而言,這樣的日常可能因大腦功能退化、肢體限制、視力下降或記憶力衰退而變得複雜。 林舜穀指出,長者可能在衣櫃前徘徊許久,拿出衣物後又忘記自己想穿什麼;參加喜宴時穿著睡衣,或在家休息卻穿著正式服裝。這些狀況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降低社交參與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林舜穀表示,對失智長者之中西醫整合照護,建議應可進行經絡按摩,中醫認為可改善大腦功能的穴道及功能,包括陽白穴、上星穴,這些位於前額的穴位,按摩能刺激前額葉功能,幫助長者做出正確的穿衣選擇,減少游移不定或判斷失準。角孫穴、顱息穴則是針對短期記憶力不足,建議按壓位於頭部兩側的穴位,刺激顳葉,改善記憶相關問題。 在食補方面,則建議攝取枸杞,因具有補肝腎與明目的功效,對視力下降的長者尤為有益,能幫助他們更容易辨識衣物顏色與細節。可泡茶或加入湯品中食用。 協助長輩們穿衣時,先協助長者將雙手套入袖子,再套過頭部,最後整理衣物;脫衣時,從腰部開始向上捲,最後脫下袖子與頭部。簡化的動作順序能讓過程更順暢,減少長輩的挫折感。 如有可能,盡量給予長輩替代穿著設計,如將扣子改為黏扣帶,或使用拉鍊式衣物,讓長者不需太多精細動作也能穿脫自如。運動內衣或前扣式則是替代傳統內衣的好選擇,減少扣鉤操作的困難。

Read More

台北福和、重新橋下淘寶

二手市集什麼都賣 稀奇古怪成千上萬物品等待有緣人來挖掘 【文、圖/記者王超群】 福和橋下的二手市場非常有規模。 平淡閒散生活,必須主動增添新調。走逛新鮮又風格獨具的場所,以輕鬆品味日常,卻有意識地出入罕至之境,這是城市人的都會散心良方;久聞福和橋和重新橋下都有極可觀的二手市場,身為台北市民,百聞不如一見。 主意既定,網上查詢,最大的難點就是「交通」,這種設在堤外,可望不可及的市集,對平日以大眾運具代步的熟齡獨旅者而言,不算友善。 重新橋下二手市集,多年前曾去過,印象中就是形形色色各種家庭雜貨,甚至有字畫文物、古玩玉石、機械家電,琳琅滿目。多年後這次打算再遊,卻失敗而歸,主要也就是選錯運具,企圖以租用共享機車前往,果然該片區域是不准還車,忙亂中還打算停到私人停車場又驚覺必須收費倉皇逃出,悻悻然放棄。 福和橋的二手市場什麼稀奇古怪的商品都有。 福和橋下市集性質相近,相對可及。先搭捷運到公館站,再改共享電輔單車。騎行過福和橋,跨出水門,順利成行。途中遠眺視野廣闊,天空水綠,令人心情舒暢。 可以搭電梯連車帶人下到地面。不過最近新聞傳新北常遇公共電梯急墜,設在堤邊的這座公梯外觀上也讓人擔憂檢修問題。 攤主隨興賣 售後多不理 七十歲老嫗「阿娥」的攤位有精裝舊書七冊,她開價五百元,另逾期口紅一根十元,由於筆者是平日前往,客人不多,阿娥熱切為我拍照數張,也就投桃報李,買了十隻舊口紅,她又多送一隻。沿路見人就分送,言明逾期,免生不快。 下到平地的福和橋側公共電梯外觀看來不太安全。 福和橋下的跳蚤市場,二手百貨連菜市場共四百多攤,一個停車格一攤,在橋下河邊地,形成都市旁壯觀的風景。「這邊賣東西比較隨興,」攤商輝哥說。但也有規矩,不賣違禁品、不賣贓貨,腳踏車不能賣,有度數的眼鏡也不能賣。 據說每年舉辦會員旅行,住五星級飯店。有人說,跳蚤市場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人生起起落落,這裡適合重新再出發。小說家可在這找到很好的題材。有的客人專在福和橋下尋找老唱片、錄音帶,有的會看中各式茶壺,古色古香和稀奇古怪,在這裡,各有依歸。當真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成千上萬等待有緣人的物品中,能挖掘並轉化成生活創意或私人情趣,正是淘寶引人之處。 在福和橋下做生意,多數攤商也就做快樂、做趣味;客戶喜歡什麼就蒐集什麼來賣,來者喜歡什麼就買什麼。沒有品質保證,多數售後不理,所以請看準下手,不必後悔。一般而言,單價極低,不過,特殊貨品也就願打願挨、各別論價。 從不起眼的舊物中淘出喜愛的文物是行家的樂趣之一。 從橋上向下看,連綿成片的帳蓬煞是壯觀。但主要還是假日來客和商販的群聚效應。平日則稍嫌淡薄,要來就假日來。據阿娥說,由頂溪捷運站搭522到福和公園站,或是景安站坐526都可以到。從網上查,有很多建議路徑對不熟者而言,都必須再摸索,不太實用。 離開福和橋下,時間還早,順路到台大對面的臺一吃冰。台北已經天涼,秋高氣爽還吃冰,享受的,不過就是個回味。這家六十年老字號的冰品湯圓店,講究的就是真材實料和四季開張。盤踞學子眾多的校園外一隅,愈開愈大,因為是台北老店,臺一牛奶大王甚至紅到日本。時至今日,慕名專程而來的吃客仍絡繹不絕。 臺一全年無休位在台大校園外,是台北老字號冰品湯圓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龐大的二手市集也被官方授以「觀光」之稱,事實上,會來的都是本地人,不見幾個外國客。 無盡江湖 金庸特展在華山 珍貴藏品、未曾公展過文物……一代大師生平盡在其中 金庸特展中參觀者眾。 說到江湖,大俠金庸勾勒的武俠時空,最見江湖。「百年金庸 無盡江湖」特展現正在華山文創特區中5B館鍋爐室免費展出。 一次可將多種版本的金庸武俠一舉收於眼底;親炙金庸先生的起居、愛好,與收藏,令人對這位能論政、辦報刊、寫江湖、雅弈棋的來者無匹、才華洋溢的大師,打從心底肅然起敬。 金庸特展中的畫作之一。 這場特展以文本為起點,結合由香港來台的珍貴藏品、未曾公開展示過的金庸文物、全新製作的數位影音互動裝置,以及一系列金庸武俠活動,為期五個月,建構一個「大俠與大俠的產地」。 步入場中就被港味十足的武俠劇主題曲環繞,回到當年金庸作品改編影視充斥大小螢幕的年代。 金庸《天龍八部》珍瓏棋局把弈棋寫神了。 2024年是金庸百歲誕辰,寫在華人生命裡的獨特文化基因,也就在參觀展品的同時被重新召喚出來。金庸作品中充滿著對正義的追求和對人性深刻的刻畫,而親自走訪特展,更是對武俠世界、平行時空的浸淫和禮讚。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照路尋味 看見地方物產文史

美學館出版「旅行書」 循著味覺記憶前行 台南生活美學館出版《照路尋味—邁向地方創生》一書,展現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的能量。(記者林雪娟攝) 走一趟南部飲食文化之旅!在你品嘗一方風土、養育一方人的在地美食之際,不妨也實地走一趟知性與美味的豐盛之旅。台南生活美學館將數年來深耕地方營造和地方創生的歷程,出版《照路尋味—邁向地方創生》一書,除將這些表現優異的團隊喝采,也希望社區們能因地方創生,步上永續發展道路。 《照路尋味—邁向地方創生》以「旅行書」概念,呈現高雄旗山、台南學甲、嘉義朴子東石、澎湖鼎灣大池、金門古崗精彩的飲食文化與地方創生社區,邀請讀者按圖索驥、實地踏訪,走一趟社區知性與美味的豐盛之旅,希望透過多元視角,讓大家看見南部地方物產文史脈絡、特色飲食、地方創生歷程及成果;金門部分,更附上遊程及特色食譜,搭配詳細圖說及手繪插畫,再現充滿特色的人文樣貌與常民飲食記憶。 美學館長黃瓊瑩表示,在協助社區營造過程,鼓勵社區盤點地方飲食文化脈絡及結合飲食文化來推動地方創生,風土下孕育出來的在地美食,背後有更多隱藏版的故事,希望所有人找路、尋味,來一趟充滿知性和美味之旅。 總編輯吳瑪悧指出,美學館以飲食文化為基底,藉此引領地方創生之路,各地風土條件截然不同,在「民以食為天」下,飲食連結的不只是如何餵飽肚子,更連結地方記憶和情感、工藝與美學、風土與聚落紋理,循著味覺記憶前行,除探訪歷史之味,跟著味道走,透過舌尖,深入地方風采,或可重新編織地方魅力。 書中介紹高雄旗山的「台青蕉」,可說是南部社造、地方創生標竿,原欲拆除的旗山車站在年輕人站出來保衛,得以保留,他們透過音樂吶喊,另一個身分則是青蕉農,為曾經的香蕉王國,實驗新的經濟模式;擁有知名的民俗祭儀文化和重要虱目魚養殖區,透過在地達人以雲端傳播便利性,將學甲打造成「維基小鎮」,透過數位導覽,穿梭移動,猶如在品味在地總鋪師的流水席。 朴子溪孕育嘉南平原,形塑地方特有的飲食文化,在地青年以流域概念連結,共推地方文化力量,讓人了解地方從大航海時代邁向文明的蛻變;最能讓人感受海洋文化的離島澎湖,位於湖西鄉的鼎灣社區,由藝術家提供自宅為「藝動基地」,希望在地的宗教與百草文化,由村長帶領村民,開啟地方創生,發揚光大。而走訪另一端西嶼大池村,以社區報方式,記錄地方傳統工藝、經營空間,和藝術鏈結,成為青年返鄉定錨點。 另一個離島金門,從晉朝就開始移民,飲食和習俗最能彰顯金門風土和受地緣政治影響特殊性,在旱地上,因歷史因緣,揉合出金門豐富的味與道。美學館歡迎民眾購書,帶書實際走訪,親身感受最真實的社區風景百味!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永康復小舊課桌椅變身環保風車

永康復小六年一班學生團隊廢物利用創作「環保風車」,獲得2024 KidWind風能發電亞洲區聯賽第3名,家長會長洪嘉浚(右3)頒獎表揚優異表現。(記者汪惠松攝) 永康區復興國小六年級學生組成風力能源團隊,利用校內資源回收品及校園淘汰課桌椅為材料創作「環保風車」參賽,取得2024 KidWind風能發電亞洲聯賽台灣南區代表資格,並在激烈競爭中勇奪亞洲區聯賽第3名,家長會長洪嘉浚並頒獎表揚團隊優異表現。 永康復小由六年一班學生洪昱成、趙彥皓、陳崴丞及林宇傑等4人組成「風力能源團隊」,在設計過程中堅持「環保」理念,僅選用可再生且易回歸自然的材料,設計出的風車初期發電效率不如其他參賽者。然而他們認為,研究風能是為了愛護地球,不能為了比賽而造成環境負擔。 團隊秉持理念,在老師黃聿禪指導下,開始選用環保材料進行改良,將廢棄鐵管加工成旋轉台,再用邊角木頭釘成底座、將舊瓶裝水瓶組成機鼻,並將回收木片磨製成具有高風能捕捉效果的鷹翼型扇葉。歷經1個月的研究與多次測試,最終成功製作出這台「環保風車」。 永康復小風能團隊在亞洲聯賽台灣南區初賽以南區第2名(國小第1名)晉級,參加亞洲聯賽總決賽,以環保風車達到22焦耳/30秒的發電效率,勇奪銅牌,被評審譽為「最環保的風車」。 永康復小校長張慧芬表示,這次比賽成果正是復小推行PBL(專題式學習)教學模式的展現,學生們在過程中進行了無數次的測試、改良,並以「仿生設計」和「漣漪思考」的理念來解決問題,這是學校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教育成果。 她說,學生們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觀察和模仿動物的結構特性來提升設計效果,這不僅符合PBL教學的核心精神,也展現團隊的創新能力和環保意識。 家長會長洪嘉浚表示,看到孩子們從零開始,在學校與老師的支持下,透過不斷嘗試和努力完成這樣有意義的作品,實在令人動容。他並特別感謝老師黃聿禪悉心教導,這次比賽對孩子們來說是寶貴的學習經驗。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