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競選重返白宮總統寶座時,要求台灣把國防支出提高到10%。(路透,資料照)
賴總統日前召開今年度首次國安高層會議,並在會後記者會宣布將持續推動國防改革,並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擬以編列特別預算方式,提高國防預算到GDP百分之三以上,以因應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也展現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決心,進一步尋求川普政府的支持。
無獨有偶,路透社引述政府知情人士的一篇報導,提到賴政府正考慮向美國提出金額近新台幣三千億元的軍購案,項目包含岸防巡弋飛彈和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等,「如果金額低於八十億美元,我會相當驚訝。應該介於七十億至一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兩千兩百九十億至三千兩百七十億元)之間」。據了解,國防部正與美方密切溝通協商新增軍購案,並計劃在未來提出的特別預算裡,優先著重在精準彈藥、防空升級、指揮和管制系統、後備部隊裝備及反無人機科技。
對此消息,國防部婉拒置評,只強調現階段的國軍兵力整建規畫均依敵情威脅,審慎評估籌獲項目,主要重點在建構不對稱戰力、強化防衛韌性,提升後備戰力及有效應對灰色地帶作為。國防部還強調,只要能夠滿足建軍重點的武器裝備,都是籌獲標的,並考量敵情威脅、產能、交易期程等,審慎評估規劃,以符合特別預算的需求,也會適時向民眾進一步說明與溝通。
平心而論,面對來自於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國人當然全力支持提升國軍備戰能力的各項準備,也能理解龐大軍購雖所費不貲、卻是國家的必要支出。不過,國人也擔憂,隨著兩岸軍力失衡日益明顯,且台灣實無條件與對岸進行軍備競賽,那台灣究竟需要多少國防預算才足夠嚇阻共軍蠢動?是否會排擠政府其他政策的經費支出,甚至影響國家各項發展?
針對台灣的國防預算,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多年來提出不同版本的建議,從達到台灣GDP的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川普所說的百分之十等等,無不認為提高軍事支出不僅能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亦能迫使中共考量因犯台成本過高而不敢輕舉妄動。
台灣這些年向美國採購不少三軍所需的新式武器與裝備,但也有許多待汰換的老舊裝備亟需升級更新,況且近年的採購案因俄烏戰爭而有延宕交貨情形,已對國軍建軍備戰造成衝擊。其次,國軍面臨的問題不在於武器更新,更迫在眉睫的挑戰是兵員不足,因為逐年下降的編現比已嚴重侵蝕國軍戰力,職業軍人留營意願也持續下滑,陸續出現了有武器卻沒人操作的窘況,就算延長役男役期到一年也難填補人員短缺的問題。
若從推動全民國防的角度來看,光是提高軍備支出並無法有效提升戰力。國民黨立委、前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就力推《國家安全戰略法》,希望藉由檢討台灣現行戰爭準備,遂行跨部會協調與合作,達到國家安全與社會繁榮目的。可惜的是,此提案尚未經過朝野討論,民進黨就開始反彈該草案侵犯總統職權,把國家安全侷限於軍事層面,完全忽略建構社會韌性才是根本之道。
川普有意逐年削減美國國防經費,要求各國必須多承擔自己的軍備開支。然而,台灣應以烏克蘭的慘痛經歷為殷鑑,在強化自我防衛能力與爭取提高民主國家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切之餘,也不能忽略與中國大陸恢復溝通機制和提升互信的重要性,徹底消弭台海衝突風險方為上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