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大權威民調機構的最新調查都顯示,川普的支持率出現微幅下滑。(路透,資料照)
馮國豪
川普重返白宮屆滿一個月,對內顛覆深層政府,對外重塑美國全球經濟與戰略利益,其對內雷厲風行手段,對外「川普交易」、拿關稅極限施壓,在美國與國際社會都引發廣泛議論。
近期民調顯示,川普的支持率略有下滑,國內因政策造成的社會分裂,以及通膨帶來的經濟壓力,改革與民意已展開拉鋸戰;而外交上因立場反覆,也讓國際社會「疑美」、「疑川」氛圍正快速形成。
川普上任後進行大規模內政改革,裁撤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計劃解散教育部、裁減國防部百分之八的人力,以及宣布美墨邊境進入緊急狀態,抓捕、遣返非法移民、停止出生公民權等。
有褒有貶 川普支持率微下滑
川普改革,甘冒違憲之虞,作風強悍並引發批評;但政府效率部挖出聯邦政府諸多離譜的貪腐現場,以及宣布大量開採能源、承諾降低油價,確實也獲得支持者叫好。
然而,美國國內物價卻持續攀升。根據美國勞工部二月十二日的數據,一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百分之零點五,年增百分之三,雙雙高於市場預期,反映美國正在面臨新的通膨壓力。
美國三大權威民調機構的最新調查都顯示,川普的支持率出現微幅下滑。其中,昆尼皮亞克大學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四十五受訪者認同川普施政,較一月底少了一個百分點,而不認同率則從百分之四十三升至百分之四十九。
至於川普外交,以關稅極限施壓,對盟邦也不手軟。例如,壓迫鄰國加拿大、墨西哥加強邊境管控,要求哥倫比亞接受遣返移民,揚言奪回巴拿馬運河,向丹麥劍指格陵蘭主權;日本首相石破茂、印度總理莫迪也都陸續訪美,大買美國石油與天然氣並擴大投資,避免貿易戰。
除了政策層面,川普個人風格也極具爭議。他近日宣布終止紐約市的「塞車費」,聲稱此舉「拯救了整個紐約」,並在社交平台上自稱「國王」。他更在X帳號發布一張戴皇冠、仿《時代》雜誌封面的照片,展現至高無上的自我優越感,但也引發批評聲浪。
與此同時,俄烏戰事亦已屆滿三年。美國在拜登政府時期領導民主陣營援烏抗俄,到了川普上台後,立場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公開向烏克蘭提出稀土礦產協議,藉以索討援烏經費。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左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右一)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會談,推動談判結束俄烏衝突。(路透)
推動美俄和 川普聯俄制陸?
日前,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會談,推動談判、結束俄烏衝突,但當事國烏克蘭、毗鄰戰場的歐盟國家均未能參與其中。
川普的「美國優先」、「利益至上」,重啟美俄高層談判,烏克蘭丟失的國土極可能被俄羅斯實質占領,礦產資源將被美國掠奪,跟著美國援烏的歐盟則背負龐大債務。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數據,烏克蘭自戰爭爆發以來,已失去約八百萬人口,幾乎占其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國內生產總值(GDP)損失約三分之一。美國在俄烏戰場上豬羊變色,基輔政府成了俎上肉,面臨資源被瓜分的絕境,也引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話題。
國際政治現正聚焦於美俄戰略調整與全球權力平衡。俄烏戰爭促使俄羅斯更依賴中國大陸,被視為美國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現在,川普要促進美俄和,但是否會進一步推進「聯俄制中」策略?目前觀察點有三:
首先,中(中國大陸)俄關係不僅是「大國關係」,也涉及「周邊國家關係」。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其中「協作」二字凸顯了雙方的特殊聯繫。
三強博弈 摸索期內減少對抗
其次,俄羅斯總統普丁懷抱「恢復帝國榮光」的雄心,俄烏戰爭的停火未必代表真正的和平,會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求取俄羅斯的最大利益,不會倒向任何一邊。
第三,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近期發表談話,支持美俄在俄烏戰事上達成共識,但同時表態中方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的意願,中俄外長在G二十的會晤,也向國際傳達了中俄關係的穩定性的訊息。
目前看來,美國推進「聯俄制中」,答案是否定的,關鍵在於「川普是否值得信任?」川普政策立場反覆無常,大國關係進入新階段,戰略平衡隨時會調整,未來一年應該是摸索期。
同時,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普丁的「恢復帝國榮光」,以及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強領導人各有口號,但內部都有優先問題要處理,三國博弈在摸索期內會減少對抗,但不會深化雙邊結盟。
美中台關係同樣也正推向新變局。川普一再宣稱「台灣偷走了美國晶片生意」,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壓力驟升;同時,美國國務院近期又刪除了「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並將「中國大陸」改稱「中國」。美國對台政策仍晦暗不明。
賴清德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宣布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百分之三以上。(總統府提供)
一面倒親美 賴大增國防預算
賴清德總統已宣布將提高國防預算至GDP的百分之三以上,並將加強對美採購;但是,川普的亞洲戰略尚未完全明朗,美方若強化對台軍售,勢必會引發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
目前,民進黨政府一面倒的親美路線已回不了頭。國民黨則仍然是「親美友日和中」的基調,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強調,應透過對話與交流穩定兩岸關係,避免直接對抗,並認為這與美國的戰略利益一致。
至於民眾黨,外交事務完全沒有著力點,只有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對強化台美關係表示支持;民眾黨對兩岸關係保持相對中立,只強調務實合作。
台灣的處境,關鍵取決於美中關係走向。川普的不確定性,會讓「疑美」的不安氛圍會升高,但民進黨政府不能疑美,國民黨則是不敢講疑美,只有「疑川」;民眾黨力小言輕,只能跟著主流民意走,呼籲兩岸和平、台積電留在台灣。
國際局勢動盪,當下的台灣主要政黨呈現「以不變應萬變」的狀態,未見具體因應對策;重心卻放在內部的大罷免;而台灣社會關注的話題,曹興誠故事似乎更甚於川普變臉。
(南台灣教授協會監事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