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五彩貝殼

■海鷗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都有屬於自己童年時銘記心中的趣事和感悟。自己從小生活在沿海城市,就有了海灘貝殼的往事。 上小學時,在風和日麗的節假日、週末時我經常隨家裡人到海水浴場遊玩。第一次來到海水浴場,遠遠看到海灘上不時地有不同顏色的亮光閃現,有時一眨眼不見了,另一處又會有新的亮光閃現,心裡非常好奇。 當家裡其他人去游泳時,我就專心蹲在沙灘上看發光的貝殼,開始還發現一個撿一個,後來多的根本撿不過來,就坐在了海灘上看撿來的一小捧貝殼,竟有黃色、銀白色、紅色、藍色、翠綠色等多種顏色,心裡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可是在往回走時,因為未捎袋子,而且夏天穿得單薄,連個口袋也沒有,家裡人說:「扔掉吧,貝殼有的是,下次再來時捎個小水桶。」我只好失望的低下了頭,放棄了這些貝殼,臨走時三步一回頭,直到看不見了。萬幸的是,我手中悄悄握著一個金黃色貝殼,回到家後放在自己獨有的抽屜裡,每天都要在寫完作業後拿出來看一看。 再次去海水浴場時,我帶了小水桶、小鐵鏟、遮陽帽,全副武裝的跟著家裡人出發了。這次在海灘上,我開始挑著撿了,顏色好看、樣式好看的就往小水桶裡放。待家裡人洗完澡上岸來時,小水桶上已經堆成了一個尖。哥哥笑著說:「要這麼多幹啥,一走路就晃下來了。」說著把貝殼都倒在海灘上,和我一起只挑了一小部分成色好的貝殼,哥哥又自己在海灘上撿回一小捧貝殼後說:「光有貝殼還不行,再裝進點海水,放上幾條小魚就活泛了。」說著帶我來到海灘盡頭的礁石處,先在礁石之間的連接處用雙手把湛藍的海水捧進小水桶,又在礁石縫隙的海水裡捧出兩條小魚放進小水桶裡。看著小水桶裡下麵是五光十色的貝殼,上面有兩條小魚在水中遊動,多美的景色,我激動地上前抱住了哥哥。 回去的路上,哥哥要提著小桶,我擺擺手不用。因我沒有經驗,走路時小水桶一晃一晃的,海水濺了出來,我仍不用哥哥提水桶,只是在路上挪動著腳步慢慢走。上了公車後,小水桶放在地上,自己蹲下去看著,車上有乘客問:「是什麼東西呀」,我卻怕有什麼變故,竟把身子前傾護著小水桶。哥哥在一旁對乘客說:「捉了兩條小魚怕別人要呢。」,乘客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 回到家後,母親專門給我買了一個小魚缸,是中間圓圓的肚子那種,把貝殼、海水、小魚放進去後,就更好看了。可惜一天中午放學回家後發現小魚漂浮了。我傷心地站在魚缸前哭了,家裡人叫吃午飯都沒動。 姐姐看了看後出去了,不一會手中端著個小盆回來了,往我眼前一送說:「看這是什麼?」魚,五條小金魚!我立刻破涕為笑的說:「給我的嗎?」姐姐說:「誰聽話就給誰。」我立刻說:「我聽話。」姐姐把手指向外間說:「聽話就先去吃飯。」我一聽,轉頭就去吃飯了。 再回來時,姐姐已把魚缸刷了一遍,換上了自來水,又用水沖洗著貝殼,我看後說:「貝殼還要用水沖洗嗎?」姐姐說:「貝殼在海水裡有鹹味,小金魚是淡水魚怕鹹的,用水沖沖貝殼就安全了。」隨後讓我自己用撈魚的小網子把金魚撈進魚缸。我把魚缸放在了書桌的正中央,每次看書寫字都能看到發光的貝殼、遊動的金魚,心裡好痛快。 我未安頓好魚缸就走了。後來漸漸淡忘了、或者說顧不上貝殼了。以致魚缸、貝殼、金魚什麼時候不見了都懶得去問。 工作後,多次去過海邊遊覽,但腦子裡裝著別的事,竟沒再去海灘觀賞貝殼。 今年我從棧橋漫步來到海水浴場,遠看到處是人和太陽傘,到了海灘上低頭看見了幾個貝殼,立即勾起了小時候的回憶,那時只有好奇和玩耍。現在我撿了十幾個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貝殼,坐在遮陽傘下仔細看並思考著。 經過了海水千萬次撫摩和沖洗的貝殼雖小,但既堅硬又精緻,上面一圈圈的各色條紋互相交叉著,有複雜迴旋的花紋圖樣,如同印在貝殼上,好似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難怪古代人用貨貝來做錢幣。 貝殼很有靈性,你把它放到耳邊,會聽到大海的波濤聲,聞到大海的氣息,甚至聽到飛過海鷗的叫聲,恍如生活在大海裡。 貝殼如此美麗也必然走進人們的生活。門窗上掛個貝殼風鈴,隨風而動的叮鈴叮鈴響聲似一首美妙的歌曲。用貝殼做成窗簾扣的吊環,既有海風的味道,又美麗非凡。而清新大氣的貝雕畫更給居室帶來了雅致和別樣風情。 看著變幻顏色的貝殼,它有如人生,都有不同的形態、不同的顏色。如果說,沙灘的貝殼在落日的照耀下發出多彩的光,它又多麼像人走在夕陽照射的道路上;如果說貝殼每過一年多一道生長線,肉身再長大,那麼人每過一年長相也會發生變化,其中蘊藏的是人生的智慧。由此,人們又把純色的五角型貝殼比作愛意的象徵,其五個角代表五種愛:海洋之愛,純色之愛,五星之愛,幸福之愛、和美之愛。表明五彩的貝殼不僅美麗,還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和美好的祝願。 五彩貝殼猶如五彩人生。

Read More

〈中華學園〉知道和了解的距離

台南女中二年十一班 ◎吳幸芳 曾經我以為「知道」和「了解」是一樣的,認為知道了,就是學會了。直到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到一些學習上的挫折感,我才慢慢體會到「知道不等於了解」。令我感觸最深刻的是學琴的過程。 上了國中以後,大提琴老師告訴我,能感動人心的是音樂和音色,而不單只是技巧,必須對曲子充滿感情,透過曲子表達內心的世界,就像是用拉琴說故事給聽眾聽。老師也教了我一些方法,告訴我該如何改善,我也從善如流的聽取建議,照著老師的指導做。但令我意外的是,老師一直沒有聽出我想表達的音樂,我便反覆思考是哪裡出了問題,感到越來越無助,無法發現盲點。回到家後,我癱坐在沙發上,失神的望著天花板,發著呆。此刻的我彷彿跌入了機器齒輪的槽內,原地轉動,永遠出不來,不知道被什麼卡住了。 直到下次上課,我從老師的話語中突然意識到,我不應該只停留在「知道」這些樂理,最重要的莫過於專注思考這些樂理後,對每個拉出的樂音用心靈感受它,予以內化,而不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只按樂理制式化的拉琴,如此,方能化「知道」為「了解」該首樂曲。 往後拉琴的時候,我會仔細的感受身體每一塊肌肉的施力,靜下心來回憶老師示範時的樣子,反覆咀嚼老師的話,當我闔上眼時,聽見每一個音符的舞動與翻騰,甚至感受到了它的呼吸,這時候的我豁然開朗,也深深的明白粗淺的「知道」和深刻的「了解」是多麼遙遠的距離。 內心的體會和大腦上淺薄的認識是截然不同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學習任何技能或道理,欲真正學會都必須了解它,內化它。雖然「知道」和「了解」表面上看似差別不大,但卻距離極遠,唯一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人生道路中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那就是「學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