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語妍
《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後來惡紫奪朱一語,被用來形容憎惡異端代替正統,邪惡超越正義。邪與正,靡靡之音與雅樂,對立顯而易見,然,紫與朱卻不太易理解,顏色何來是非對錯?
原來上古時期人們看待顏色,受陰陽五行影響,《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五行對應方位、季節、音階……顏色方面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白、青、黑、紅、黃,這五色亦為正色,相形之下,紫不黑、不紅,色澤不純,被劃分為間色,即是雜色。因此,間色奪取了正色的光彩,便意味邪勝正!
顏色有正間之分,如今也許陌生,但說起象徵尊貴,或者說帝王的顏色,應該不難聯想到黃色。畢竟傳統印象中,皇帝龍袍乃是黃色,皇宮大殿器皿用具,看上去也是一片金黃燦燦。
黃在五行五色中本屬正色,土又位居四方中央,蘊含至高之意,而且黃亦被視作中和之色,調和天下四方,所以《周易‧坤》卦詞:「黃裳,元吉。」以身著黃裳,美在其中,寓意吉祥。
自古以來黃色衣飾就有尊貴美好的吉兆,尤其隋唐開始,黃色逐漸成為帝王服色,地位越發超然。最初時候,隋代帝王貴臣雖多服黃文綾袍,習慣成俗,但服規尚不嚴謹,待到唐代,沿襲隋舊制,並進一步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律令有無嚴格執行姑且另說,至少可見皇室將黃色當作象徵的企圖。後來,五代末期爆發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被擁戴為帝,直把黃袍作皇袍,黃色從此打下深刻的皇帝烙印。
除了黃色非比尋常外,紅在古代亦被認定為尊貴之色,包含惡紫奪朱的朱在內,紅色系由深至淺大抵有朱、赤、韎(讀音媚)、璊等名。俗話說「朱門酒肉臭」由此可證大門刷紅漆,可是富貴人家的表現。天下顏色之多,為何高門偏選朱漆?緣故同樣關乎皇帝,《漢舊儀》:「丞相聽事閣曰黃閣,不敢洞開朱門,以別於人主,故以黃塗之。」因為朱漆係天子宮門的專屬,意義非凡,即便丞相也得避諱,將官署門改漆他色,以示為人臣的恭謹。
與此同時,朱門也位列九錫之一,錫有賜之意,九錫乃天子賞賜給王公大臣的九種禮器,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斧鉞,九錫秬鬯,代表最高規格的優禮,臣子得之乃無上尊榮。隨朝代變遷,王公貴族府邸也多用朱門,漸漸的紅漆大門就形成富貴人家的標誌。
紅色的尊貴不僅應用在門上,還與黃一樣展現在衣裳上,約莫唐代起,官員公服依照品級分服色,《舊唐書‧輿服志》:「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紅綠對比,色彩鮮明,如此一來,從朝堂放眼望去,百官品級一目瞭然。雖然後世服制用色略有調整,直到明代為止,大抵遵循高階官員穿紫紅,低階官員著青綠的原則。
這時顏色的五行觀已經淡化,之所以形成這般等級分類,實有現實因素在裡頭。一來,古時藍、綠色系的染料找尋容易,可從山野常見的草葉提取,成本低;二者,紫色因為是紅藍合成色,印染工藝繁瑣,耗時費力,自然要價較高。現代習慣用大紅大紫形容聲名顯赫,祝賀人家功成名就,為何是紅與紫,即典出五品以上朝廷要員的官袍。反之,青衣一詞用來借喻芝麻綠豆的小官,又或身分低微者,〈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白居易即是以青衫借指自己,感嘆貶謫的抑鬱。
論起服色,每個朝代盛行的婚服樣式各有不同,其一特色就在顏色,拜戲劇之賜,不少人應當對唐宋時期紅男綠女的喜服印象深刻。古代喜服開始穿紅,同樣起源於官服,唐代有記載士假絳公服親迎,平常公服顏色當然不得隨意僭越,小登科這日卻是特例,新郎特許穿上絳紅的官服迎親拜堂。
另一方面,男服緋紅、女服青綠的婚俗,多少也反映出男尊女卑的性別差異,是以宋代女子若是委身低嫁,婚服也有紅女綠男,顏色反過來的情形。之前古裝劇《長月燼明》播映時,剛好瞧見一則有趣的相關報導。該劇為了打造故事神魔神話的意象,視覺設計特意參照敦煌壁畫,服飾造型備受矚目,適逢劇中關鍵一幕,陛下迎娶敵國降將將軍府的二小姐為后,然而堂堂一國之君,大婚儀式的禮服竟是綠男紅女,挑起觀眾熱議,不尋常的安排,背後究竟有何隱喻或者暗示。
時過境遷,現在用色打破藩籬,不再有等級限制,饒是如此,千百年來顏色沉澱在歷史的傳統,早已融入文化,部分仍延續至今,誠如婚嫁喜慶、逢年過節人們依舊偏好紅色,大紅囍字,張燈結綵,彷彿大紅明艷方顯熱鬧張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