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右二)帶領研究生撰寫自願性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碳權時代來臨,研究顯示,臺灣養豬場沼氣收集,一年最少可創造一億元的營收;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發布《自願性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二0二四年度》,盼推動碳權市場知識的流通,減少資訊不對稱和大眾疑慮,以期吸引更多業者或非營利組織加入自願性碳權市場,投注企業資金助力溫室氣體減排。
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指出,目前臺灣已有相應成熟的技術,包括各種碳匯之計算、造林、甲烷收集、替換各種家戶與工業設備、生物炭生產等;進一步舉例臺灣國內具開發潛力的碳權專案:以養豬場沼氣收集專案為例,推動全臺規模在二十頭到四千頭之間的養豬場進行沼氣收集,年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可達三十四萬至五十一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之抵換額度,若以每噸NT300/tCO2e計算,每年最少可創造超過新臺幣一億元的營收。
然而,報告顯示,無論是從臺灣專案參與國際碳權市場,或國內自願減量市場,二0二四年臺灣本地開發並由國內審核上架的碳權僅約六千零八十噸二氧化碳當量,在國際市場上的供應更幾乎停滯,供需存在相當大的缺口。究其原因,是碳權知識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資訊不對稱導致潛在開發者望之卻步,且行政流程繁瑣、認證門檻高,形成申請碳權的障礙。
「自願性碳權市場存在的初衷,是為了讓對地球環境有利的公益事業如森林復育能獲得企業資金,而非依賴公眾的善意。」該報告作者、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指出,然為杜絕詐騙,需透過系列認證措施。如以規模一千五百頭的小型養豬場為例,每年沼氣收集的減碳額度為一0六噸二氧化碳當量,營收為三萬一千八百元,設備費用與提出專案計畫書等行政成本卻遠高於此。
佘健源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多管齊下,包括政府端優化申請程序、簡化審查流程;擴大知識傳播,提升對碳權原理、認證流程、市場資訊等的普及與教育;或參考國外碳抵換專案的經驗,有賴各公、協會或民間組織能協調並統整各地小農,統一提出申請,攤平費用,妥善整合小型養豬場共同應對高額行政成本的挑戰,以期成功透過執行碳權專案創造大量外部效益,加強臺灣國內畜牧產業的減碳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