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調氣血 有效改善經痛

中醫師邱芸蕥表示,通過平時服用中藥調整氣血陰陽之狀態,能有效改善月經來潮時造成的不舒服。(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高達6成女性有痛經的困擾,不少人下腹悶脹、疼痛只能靠止痛藥勉強度日;有些人甚至痛到嘔吐、掛急診,影響到工作和生活。中醫從根本調理體質著手,通過平時服用中藥調整氣血陰陽之狀態,能有效改善月經來潮時造成的不舒服,提升生活品質。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邱芸蕥表示,南部某大學針對女學生的調查中,痛經有高達74.7%的盛行率。在現代醫學中,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大類。 原發性痛經指的是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經痛,通常在初經後1~2年,建立排卵週期後開始發生;繼發性痛經則是由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或骨盆腔發炎等疾病引起。 根據中醫理論,痛經與肝、脾、腎3臟有著密切的關係。腎為先天之本,腎虛可能導致精血不足,胞脈失養,引起「不榮則痛」。脾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氣血,脾虛可能導致氣血乏源,胞脈失養,引起「不榮則痛」;或氣虛無力行血,導致血瘀,引起「不通則痛」。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壓力大、情緒差都可能導致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引起「不通則痛」。 邱芸蕥說,治療痛經,中醫會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開立個人化的處方。針對虛寒體質的患者,可使用溫經湯溫經散寒、養血祛瘀;針對肝氣鬱結的患者,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若有腎陰虛的症狀,如怕熱、口乾等,則可考慮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補腎。

Read More

孕期糖尿病 子女自閉症風險增25%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一項匯整202項先前研究、涵蓋超過5600萬對母子數據的分析結果,母親在妊娠期間患有糖尿病,子女日後被診斷罹患自閉症等有關腦部及神經系統發展障礙的機率高出28%。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的報告中指出,與孕期才出現、產後通常可恢復健康的妊娠糖尿病相比,若在孕前診斷出糖尿病,子女罹患一項或多項神經發展障礙的風險則高出39%。 與孕期未患糖尿病的母親相比,孕期患有糖尿病的母親子女罹患自閉症風險高出2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則高出30%、智能障礙高出32%;此外,語言溝通障礙風險高出20%、動作障礙高出17%、學習障礙高出16%。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數據,糖尿病影響多達9%的美國孕婦,且發生率持續上升。 有7項先前研究將受影響的孩子與他們的手足作比較。研究報告作者指出,這些分析並未發現母親罹患糖尿病的影響,意味共同的遺傳或家族因素可能是導致風險增加的原因。這項研究凸顯為糖尿病高風險婦女提供醫療協助,以及對其子女持續追蹤觀察的重要性。 專注於研究孕期與兒童發展關聯的紐約大學葛羅斯曼醫學院賈內卡博士說,母親糖尿病與子女自閉症之間的關聯已廣為人知。 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賈內卡指出,像這樣的大型「統合分析」可以針對特定子群進行比較,例如既有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的母親,或自閉症兒童與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動作障礙的兒童,但無法證實因果關係。

Read More

本土麻疹+1 恐足跡重疊待釐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麻疹疫情創6年新高。疾管署8日公布,上週新增3例,包括2例境外移入及1例國內感染;其中,北部2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其友人曾為麻疹境外移入個案之就醫接觸者,可能有足跡重疊,感染源待釐清。 另外,20多歲女性及30多歲男性均為越南移入,返國後出現發燒、出疹、喉嚨痛、咳嗽等症狀,經就醫通報檢驗確診。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感染個案為北部20多歲男性,1日開始發燒、喉嚨痛,3日臉部出疹至急診就醫通報,7日檢驗陽性確診,感染源調查中。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強調,該個案僅有臉部出疹,沒有像其他個案的出疹擴散到全身。 該個案在兒童時期打過麻疹疫苗。羅一鈞表示,國內20~30歲麻疹個案小時候通常接種過疫苗,少數接種後會有免疫力衰退情形。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4月7日累計2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60多歲,其中8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均自越南移入。兩者同為6年同期新高。 羅一鈞呼籲,目前自費麻疹疫苗有限,由於國內群體免疫保護足夠,前往流行地區不用特別打疫苗,留給高風險醫護等人接種。目前列麻疹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國家包括印度、泰國、越南、吉爾吉斯、摩洛哥等5國,如欲前往麻疹流行區應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不觸摸口鼻、適時佩戴口罩;返國3週內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盡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