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師邱芸蕥表示,通過平時服用中藥調整氣血陰陽之狀態,能有效改善月經來潮時造成的不舒服。(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高達6成女性有痛經的困擾,不少人下腹悶脹、疼痛只能靠止痛藥勉強度日;有些人甚至痛到嘔吐、掛急診,影響到工作和生活。中醫從根本調理體質著手,通過平時服用中藥調整氣血陰陽之狀態,能有效改善月經來潮時造成的不舒服,提升生活品質。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邱芸蕥表示,南部某大學針對女學生的調查中,痛經有高達74.7%的盛行率。在現代醫學中,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大類。
原發性痛經指的是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經痛,通常在初經後1~2年,建立排卵週期後開始發生;繼發性痛經則是由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或骨盆腔發炎等疾病引起。
根據中醫理論,痛經與肝、脾、腎3臟有著密切的關係。腎為先天之本,腎虛可能導致精血不足,胞脈失養,引起「不榮則痛」。脾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氣血,脾虛可能導致氣血乏源,胞脈失養,引起「不榮則痛」;或氣虛無力行血,導致血瘀,引起「不通則痛」。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壓力大、情緒差都可能導致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引起「不通則痛」。
邱芸蕥說,治療痛經,中醫會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開立個人化的處方。針對虛寒體質的患者,可使用溫經湯溫經散寒、養血祛瘀;針對肝氣鬱結的患者,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若有腎陰虛的症狀,如怕熱、口乾等,則可考慮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