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流汗 翁昏倒田裡小中風 研判嚴重缺水導致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峻誠說,70多歲的患者右中大腦動脈有阻塞著徵。(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70多歲的老翁,日前被人發現昏倒在田裡,送醫檢查發現輕微脫水,經過斷層掃描,醫師發現他的右邊大腦動脈血流量不足,有阻塞的徵兆,研判可能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導致血壓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產生「暫時性大腦缺血發作」。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峻誠表示,老翁被救護車送到急診時,人已經清醒,醫護人員檢查血壓、脈搏、呼吸、體溫都正常,不過四肢無力,老翁自述,他下午到田裡工作,流了很多的汗,突然間昏倒整個人倒地,等到有意識時,人已經被送往醫院的路上。 張峻誠說,患者昏倒原因有幾種可能,包括血糖太低、嚴重脫水、癲癇發作、中風、心臟等問題,抽血檢查,血液中的氨升高,代表他一度昏迷,肝臟跟著缺氧。 由於癲癇發作時無法呼吸,也有可能缺氧,為了確認他有沒有癲癇發作,事後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腦波沒有放電,也沒有心律不整,暫時排除癲癇的可能,因此,診斷為暫時性大腦缺血。 張峻誠指出,老翁做核磁共振詳細檢查,發現他的血管狀態不好,腦部疑似之前中風過,且右中大腦動脈有阻塞現象,明顯流血量不足,屬於中風前兆,推斷老翁在田裡工作時大量脫水,血液濃稠度提高造成暫時性大腦缺血,補充水分後才甦醒,事後給予預防中風的藥物,預防血管阻塞。 「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相似,通常24小時內恢復正常。」張峻誠說,夏天容易流汗、導致水分過度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而堵塞血管,雖然暫時性腦缺血,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卻是中風的前兆,更是危險因子,發作愈頻繁,日後發生永久性嚴重的中風機率愈高。 張峻誠表示,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包括突然的臉、手腳感到無力或麻木、突然視力改變、說不出話、身體難以平衡等,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人是高危險群,雖然是暫時性、很快便恢復,但一定要提高警覺,如中風症狀拖延很久沒恢復,又沒有及時到醫院就醫,把握3小時內的黃金搶救期,恐怕就會留下後遺症。

Read More

約200萬人符合資格 滿39歲 可免費BC肝篩檢1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肝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2位,其中超過8成與B型、C型肝炎有關。為推動肝炎早期發現與治療,國健署25日指出,自8月1日起將擴大公費肝炎篩檢對象,從原本的45至79歲,下修至1986年以前出生者,也就是年滿39歲即可接受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預估約加200萬人受惠。 國健署自100年起提供45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透過資料整合、醫療合作與宣導多管齊下,B型肝炎陽性率從100年的15.6%,於114年已降至9.5%,C型肝炎則從3.6%降至1.5%,為我國邁向2025年C肝消除目標奠定基礎。世衛(WHO)定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今年主題為「肝炎,我們來解決!」呼籲各國加快行動,消除會阻礙肝炎防治與肝癌預防的各種限制,包括經濟負擔、社會偏見與醫療資源不均等問題。 為實現2025消除C肝目標,截至114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734萬名45至79歲民眾完成C型肝炎檢查。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將自8月1日起宣導及推動擴大B、C型肝炎篩檢年齡政策,提供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共同向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邁進。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世界盡頭的螢幕──

三振舞、「本可以委身於我們的女人」,以及時代的阿茲海默 文/伊格言 畫/李雲楓 作為人文學界最常被引用的靈光段落之一(啊,人文學,一終將迎向靈光消逝的學門),班雅明的「新天使論」不減其神秘色彩。這未必純粹來自其內容,而是數種因緣聚合的結果:首先,新天使論的出處〈論歷史概念〉一文原本即是一部極簡風格的格言式論著,多論斷、多判別而少闡釋。如同我們所知的其他格言式論著(比如韓炳哲的一系列小書們,比如《戀人絮語》,比如《惶然錄》),此類「就這樣,不解釋」、「就這樣、不爽不要看」的寫法原本便難免神秘色彩。 這不奇怪。但在班雅明筆下,這樣的「不解釋」變本加厲,因為他將這樣的「啟示」與個人所著迷的猶太教思想結合在了一起。神秘加神秘,遂而玄之又玄了。 真有那麼玄嗎?我想未必。「新天使論」是什麼?它起源於保羅‧克利的繪畫:一位天使面向過去,倒退著被推向未來,他想收攏翅膀但無能為力,暴風肆虐,他唯一所能,便是繼續如此倒退。然而,何以「面向過去」?因為天使的主觀意願是凝視過去,喚醒死者,縫補這整個災難過程中的遺憾與損傷。但他力有未逮。是以,「這名為進步的暴風無可抵禦地將天使刮向他所背對著的未來」。 在我看來,班雅明的關鍵概念之一是,「僅僅是彌補歷史中現存的,我們所知的錯誤,即足以許諾天堂」。這是他之所以對所謂「彌賽亞時刻」念茲在茲的原因之一。關於這點,〈論歷史概念〉中,他的論斷是「在『幸福』這個概念中不可分割地包含著『救贖』的概念」。作者本人給出的有趣例證是,「那種能喚起嫉妒的快樂,只存在於我們呼吸過的空氣中,存在於能和我們交談的人,或本可以委身於我們的女人身上」──這敘述看來似乎有著班雅明行文常見的晦暗難明,簡直像你收到的喝醉了的文青朋友傳給你的簡訊──但其實未必。容我嘗試解譯如下:他的意思是,「救贖」是什麼?是在經驗(亦即個人可見的歷史,亦即所謂過去)中那些未能實現的美好:在那些「我們所呼吸過的空氣中」,在那些「本可以委身於我們的女人」身上(在此性別問題且按下不表)。 班雅明這有些荒唐好笑的舉例恰恰足以闡明他的思想核心──幸福是什麼?不,你毋須構築未來,你僅需彌補過去的錯失即可。你僅需在下次遇到那些「本可以委身於我們的女人」時,莫再膽怯不前,好好向她攀談,鼓起勇氣向她表明你家也有隻會後空翻的貓,並且把她帶回家即可。你只要在下次路見不平時,別再躊躇猶豫,別再當個NPC,勇敢站出來伸出援手,或向世界發聲陳明此事的不公不義即可。 你僅需「修補」你過去的遺憾即可。你只須謹記,在下次親見法西斯崛起(是,你在歷史中曾經見過;而此刻,生活中更為常見的大約是極左極右等各類亂擲的網路語言暴力)時,反對它們,並守護自己的善良即可。 何謂救贖?這就是救贖。修正過去的,歷史中的錯失。在〈論歷史概念〉中,在班雅明神秘的彌賽亞時刻裡,幸福和未來未必有關,或至少,幸福可以和未來完全無關──啊,相反地,「未來」前路不明,大霧瀰漫,而我們對幸福的想像,或許就是對過去的救贖而已。 僅需過去。毋須未來。這樣就夠了。 是以,對於那些並不在乎過去的錯誤,過去的傷痕,過去的失之交臂,過去已然散場但真切存在過的歡笑與痛苦的人,班雅明不以為然──他形容,這些人正在度過一種「均質而空洞的時間」。 這是班雅明心中的歷史。一種包藏可能的救贖之心的歷史。當我們有意識地、尖銳地提取那些時刻,並像歷史天使一樣凝視過去,意圖修補時,那就是屬於我們的彌賽亞時刻,我們的「幸福」。 然而,屬於我們此刻的歷史又是什麼模樣? 很不幸地,就我個人的生命經驗,我必須說,我想我從未經歷如同此刻抖音、小紅書這樣滑之不盡,看之不竭的短影音這樣「均質而空洞的時間」了。事實上,我們在這個時代所熟習以及被(迫)熟習的社交媒介以及社群軟體已然全數淪陷──一個「什麼都看得見但也什麼都不記得」的數位末日正在上演。當撲天蓋地的短影音、文字與資訊串流將體驗切割成無限複製的碎片,「敘事」此一自石器時代便承載歷史記憶的古老容器便宣告死亡。每個短影片、每條Twitter串或threads串都是可替換的多巴胺糖果。歷史縱深被壓平為像素組合,美術背景與視覺脈絡在無止盡新霸屏的手機直幅極短劇中消亡──對,因為直幅,所以沒有背景,攝影與美術草率為之,美感壽終正寢,一切只剩下表情,只剩下人臉,只剩下五官線條展延至極限的嚎叫與扭曲(形似於孟克的《吶喊》,法蘭西斯培根三聯畫筆下那些已不成形狀的肢體──但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形似),只剩下「端盤子侍者的真實身分居然是齊氏集團接班人小開」諸如此類每一瞬刻塞滿整個手機螢幕的暴烈情緒。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新型的時間暴力」。比班雅明從前所質疑的「進步風暴」更具滲透性。對,事情遠比班雅明所想像的更糟:這是「進步」在這個時代的全新風貌,它甚至毋須摧折天使的翅膀(不,我們不會親睹那樣巨大的災難,不會了),而是以悄無聲息、平滑而無知覺的多巴胺注射,令人麻痺,令人自願消亡於此類「均質而空洞的時間」中。 不會有歷史,也因此而不會再有救贖了。這當然也是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所提出的「同質性地獄」、「平滑的暴力」──是,這個世界依舊確有可供思索之處,我們也依舊可能在社群媒體的資訊洪流中偶然與這些「思辨的刺點」或「異質的刺點」相遇。然而不幸的是,那極其罕見,像大海裡的針。洪流浩浩蕩蕩,既無法屏阻也無法暫緩。一切皆如抽刀斷水。刺點轉瞬即逝,所有可能的,異質性的痛感都被演算法碾碎成均質的、平滑的娛樂粉末。近百年前班雅明筆下「均質而空洞的時間」,出乎意料地在百年後如此準確地具現化為韓炳哲筆下的「無時間性」(timelessness)──那正是此刻手機螢幕上連續不斷的文字流∕影像流(它們甚至沒有資格被稱為文章∕短片)的世界──韓炳哲說,「時間淪為一種平滑的、無差異的流動;生命既無法錨定於過去也無法投射於未來,因而陷入意義真空的『憂鬱性停滯』」。 於是,也不會再有那些班雅明荒唐而好笑地念茲在茲的「本可以委身於我們的女人」了──首先,如若我們有幸與她重遇,我們很可能並不記得她,她也不記得我們,因為我們的個人記憶與個人歷史早已溶解在上述無止無盡的資訊串流中。第二,基於我們已沉溺於其中的這些「均質而空洞的時間」,這位迷人女子大約也與我昨日、前日、前月、去年所持續滑到的,螢幕上的迷人三振舞女子並無差別。是,跳三振舞的遠不只李珠珢,還有邊荷律、蘇靜瑤、曉玥、萱萱、嘎琳、林貞妤、秀秀子和李恩菲(以上部分姓名由AI隨機虛構,反正也沒那麼重要)──你認識也好,最好你忘掉,因為在此刻均質而空洞的時間中的,也只能是儘管無比美麗卻依舊均質地跳著三振舞的女子們(個人建議,對肢體障礙人士如我者,Rose和火星人的阿帕次比較友善)。 這就是「新天使中」那位無能為力的天使所看見的。這就是將祂吹向未來的,那些方向紊亂的無止盡的暴風。我不認為班雅明在他的時代能預見到這暴風的確切模樣:暴風的來源既不是惡魔,也並非核爆,甚至與氣候變遷或獨裁者無關。在世界的盡頭,它(居然)就是一面螢幕。 對,一面螢幕──滾動變幻永不歇止,上面布滿了彼此相似的面孔,各自因缺乏脈絡的瞬間喜悅而喜悅,因缺乏敘事的瞬間傷感而流淚,而後如小美人魚般化為泡沫,在忘卻一切的數位阿茲海默的海洋中消融。

Read More

〈中華副刊〉加薩的孩子沒有哭

■陳建宏 他們在我的學校用砲彈種了雲 好大聲的一朵 下回美術課我就會畫雲了 可是學校還會上課嗎? 他們的大飛機用尖叫割碎了我脆弱的夢 我的小飛機和小坦克還放在玩具箱 現在不想要了 我害怕他們長大的樣子 荒草枯了以後,猶豫著要不要飛起來 路口的蘋果樹被戰火烘乾了,還是一直顫抖著 今年五月帶著花香的陽光 還會再來問候我們家透明的窗戶嗎? 驚慌的塵土沾滿我的眼睛 媽媽的眼淚游成一片海洋 我沒有哭。我還沒有長大 怎麼就開始荒涼了?

Read More

喉嚨卡卡有黑影 農夫鼻藏4㎝水蛭

醫師從男子鼻腔內取出約4公分長的水蛭。(竹山秀傳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50多歲務農男性,近期覺得喉部有異物感,張嘴照鏡子時還發現黑影蠕動,於醫師以內視鏡檢查,驚見病患的左側鼻腔內有一隻活體水蛭,且牢牢吸附在鼻子後方的軟顎上;為避免強行拔除可能導致出血或殘留問題,醫師採噴灑麻藥處理,順利將這條約4公分長的水蛭取出,推測可能是患者用溪水潑臉或漱口,讓蟲卵或幼蟲有機會進到鼻腔寄生。 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指出,醫院先前也曾處理過3起水蛭附著案例,都在鼻腔內發現,病人常出現鼻塞、流鼻血、鼻子癢等症狀,這次是院內首次在鼻咽部的軟顎上發現水蛭,顯示水蛭寄生的位置可能更多元。 由於水蛭牢牢吸附在鼻子後方的軟顎上,因此以噴灑麻藥的方式,讓水蛭自行收縮脫落,以避免強行拔除可能導致的出血或殘留問題。 男子因喉嚨有異物感至竹山秀傳醫院求診,院長莊碧焜透過內視鏡,在患者鼻腔內發現水蛭。(圖竹山秀傳醫院提供) 醫師表示,水蛭常見於溪流、池塘、稻田等淡水環境。當民眾在這些地方戲水、盥洗,或甚至誤飲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時,體型細小的水蛭幼體或成體便可能伺機鑽入人體開口處,如鼻腔、口腔、眼睛等,吸附在黏膜上吸血。若水蛭不幸進入喉嚨或鼻咽部,患者除了會有異物感,還可能出現劇烈咳嗽、聲音沙啞,甚至造成呼吸道阻塞,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醫師強調,水蛭唾液中的麻醉成分,常讓患者在水蛭吸附初期毫無察覺,直到水蛭體型變大或症狀明顯才被發現。提醒民眾,溪流、山泉水看似清澈,卻可能藏有致病風險,勿任意飲用。若懷疑有水蛭寄生,不可自行嘗試挖出或拉扯,自行處理可能導致水蛭鑽得更深,或口器斷裂殘留體內,增加感染風險,應前往醫院,由專科醫師處理。

Read More

等大罷免後才看牙 他蜂窩性組織炎

衛福部台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說明患者到院時,因左上大臼齒蛀牙未治療,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臉腫發燒。(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2歲孫姓男子無黨無派但熱衷政治,半年前雖然中風導致半身偏癱,仍經常看政論節目關心時事,即使牙痛,仍強忍著想等到投票後再看醫師,沒想到蛀牙菌不想等,細菌感染惡化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害他發燒又臉腫,只好就醫。醫師提醒,小蛀牙延誤治療也可能併發大疾病,千萬別輕忽。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指出,患者有抽菸、吃檳榔與糖尿病史,疑因血糖控制不佳,半年前在家中突發性腦中風,導致左側偏癱,無法正常行動。2週前家人發現他左臉紅腫,疑似蛀牙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但他堅持要看政論節目分析,做出行使公民權正確抉擇,等大罷免投完票後再去看牙。 台中醫院擁有移動式X光機與身障者專用升降椅,提供身障者治療牙齒服務。(記者陳金龍攝) 沒想到蛀牙菌感染迅速蔓延,左臉越腫越大還發燒,家人不放心先帶他到附近牙科診所看牙,診所擔心治療風險轉診到台中醫院,經牙科團隊移動式X光檢查,確定他是左上大臼齒因蛀牙未處理,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在家人同意下拔除搖搖欲墜的蛀牙,並現場觀察30分鐘,確定沒有持續出血風險才讓他返家,上週回診已經退燒,恢復正常。 林佳詠表示,每年季節交替之際,民眾免疫力下降,蛀牙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患者就會明顯增加2到3成,最近1週就有4個20歲到50多歲患者,這些年輕人或中壯年,都以為蛀牙是小病,有空再處理就好,但其實嚴重蛀牙不及時處理,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導致菌血症,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腦膜炎、心內膜,危及性命。

Read More

世界抗頭頸癌日 臉部平權 口腔癌男分享變臉調適心路

臉改變心不變,奇美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推動臉部平權,打造溫暖醫療文化。(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9歲蔡姓男子有檳榔、抽菸史,6、7年前左臉頰長出腫塊並侵犯皮膚影響外觀,醫師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癌4期,安排手術及同步電、化療,恢復良好。25日在奇美醫院舉辦的「世界抗頭頸癌日×臉部平權」活動中,分享面對癌症、外貌改變及心理調適的歷程。 為響應每年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奇美醫院舉辦「臉部平權」活動,由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領軍,攜手醫療團隊、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及病友代表共同出席,號召社會尊重每張因疾病而改變的臉孔,傳遞「每張臉都值得被看見」的平權理念。 癌症病友在奇美醫院臉部平權活動中,分享面對癌症、外貌改變及心理調適的歷程。(記者汪惠松攝) 奇美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馮盈勳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統計,口腔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4名,當年新增8316例,死亡3093人,位居男性癌症死因第6名。8成病人與檳榔有關,若合併吸菸飲酒,罹癌風險高達123倍。頭頸癌(尤以口腔癌為主)病人常因治療造成外觀改變,對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奇美醫院提供全人照護,從診斷、治療、復健、心理支持到社會重建,致力幫助病人在歷經病痛後,仍能自信地重返社會。 田宇峯表示,頭頸癌病友在經歷手術、化療後,常面臨顏面改變與心理壓力。臉部平權主張尊重每一張因疾病、意外或遺傳而改變的臉孔,奇美醫院期盼透過此活動,讓病友自在融入社會,不再畏懼他人目光,並持續推動友善平權的醫療文化,讓這樣的理念在台灣社會深耕茁壯。

Read More

成大病毒實驗室揭牌 將供臨床實驗

成大醫學院攜手偉喬生醫打造「(BSL-2)病毒實驗室」,25日揭牌。(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因應全球公共衛生與醫學領域日益嚴峻的挑戰,病毒檢驗與相關研究已成為醫療界核心課題。為強化新興傳染病的應對能力,同時適應醫學檢驗與生物科技快速發展,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與偉喬生醫攜手建置生物安全第2等級(BSL-2)的病毒實驗室,7月25日正式啟用。 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新冠疫情後,成大具備扮演新興傳染病的重要檢驗跟技術開發關鍵角色。然而目前多數病毒檢驗資源集中於北部,成大病毒實驗室的設立,代表南北資源均衝分佈與推進。也期望未來有更多感染科醫師投入新興傳染病研究。 偉喬生醫兩位創辦人─董事長莊詠鈞與執行長鄭又瑋也是成大醫技所校友,本次回饋母校讓兩人十分感動。莊詠鈞指出,期盼透過此次合作,強化台灣在病毒研究領域的科研基礎,同時也企盼能協助培育具備實務經驗的新世代生技人才,進一步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的韌性與國際競爭力,因應未來可能面對的疫情挑戰。 新啟用的病毒實驗室位於生醫卓群大樓10樓,建置依循國際標準設計,將供成大師生進行「臨床病毒學實驗」課程所需之安全教學空間,進一步支持傳染病與病毒相關研究,強化病毒學、免疫學及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能量。 成大醫學院強調,未來將持續強化生醫研究資源,並致力於培育兼具實務能力與研究素養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將持續與產業界攜手合作,善用各界資源,共同推動跨領域創新研究與教育環境建設,為台灣乃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與生醫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Read More

RSV單株抗體擴大給付 年估8600早產兒受惠

為提升早產兒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保護力,健保署自今年6月起擴大RSV單株抗體的給付範圍,預估每年約有8600名早產兒受惠。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降低早產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後導致重症、插管與誘發氣喘的風險,健保署長石崇良25日指出,今年6月1日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從未滿33週擴大至未滿36週,預估一年受惠早產兒約8600人,家長最多可省6萬。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早產兒一旦感染RSV,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比足月兒高。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張弘洋醫師指出,RSV是導致早產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臨床上,45%早產兒曾感染過RSV5;且早產兒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高達7成。同時,早產兒若不慎感染RSV,將近5成需要插管輔助呼吸;而1歲前感染RSV的早產兒,未來5年內罹患氣喘的機率高出3倍,不僅影響當下健康,更可能種下呼吸道的長期病根。

Read More

代謝不穩定 減肥恐失敗 吃越少瘦越快? 台大破除減肥迷思

台大醫院25日舉辦「台大醫院減肥班8週燃脂瘦身」新書發表會。(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肥胖易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台大醫院25日舉辦「台大醫院減肥班8週燃脂瘦身」新書發表會。書中集結台大醫院減肥班30年來協助學員減重的3大核心策略「營養、運動及心理」等各種小撇步。 台大醫院自1994年開辦減肥班迄今已超過30年,累積無數成功經驗。今年結合醫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與精神醫學專家等17位跨領域專業,推出更完整的醫學級減重計畫,融合飲食管理、個別化運動與心理調適3大核心策略,幫助學員從根本建立「易瘦體質」,有效減重、避免復胖,進一步改善慢性病與整體健康。 台大營養團隊指出,減肥常見迷思包括「熱量吃越少、瘦越快」、「有氧運動越多越好」、「瘦了代謝自然就會變好等迷思」等迷思,事實上「代謝」就像車子的引擎,無論飲食或運動多努力,只要代謝不穩定,都可能減重失敗。 「減重並不等同禁食」,營養團隊強調,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比例及各大類均衡飲食,體重控制期間仍建議需要攝取全榖雜糧類以提供能量所需,適當少油的優質蛋白質,豆魚蛋肉類,且並非一味無油飲食,應適度攝取好油,例如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動物性來源的飽和脂肪,更可幫助減重期間改善血脂不良狀況。 另,減肥一定要動,營養團隊說,除了透過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提高基礎代謝率(BMR)、促進脂肪分解、提升新陳代謝、還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強胰島素敏感性,並增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也可以善用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機會,多步行、少久坐等,營造隨處可動,安全累積日常身體活動。 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楊志偉說,據統計,學員在課程結束後平均減重近6%,並有效改善血壓、血脂與血糖控制。多位學員在減重後成功減藥,甚至逆轉代謝疾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