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10月試辦 假日急症中心 6都急診壅塞區先設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5日指出,針對急診壅塞問題,正規劃「假日急症中心」(UCC),初期先設在6都急診壅塞地區,未來輕症病人若仍直奔大醫院,部分負擔可能比750元高,盼藉此誘導分流。 年初出現前所未見的急診壅塞潮,健保署表示,最快今年10月試辦新政策,比照日本「假日急症中心(UCC)」,初步鎖定在急診壅塞大醫院附近設立分流據點,藉由較低部分負擔及便利地點引導民眾就醫。 健保署長石崇良25日出席衛教活動接受媒體聯訪說明,基層診所週六的開診率仍有8成,週日驟降到只剩15%到20%,導致拉肚子、不小心切菜切到手、小孩跌倒等「緊急但不嚴重」的個案,通通只能衝急診。 石崇良指出,這類型的患者多數屬於檢傷分類中的第4、5級,也就是次緊急、非緊急,正是UCC要承接的對象。 UCC概念來自美日德等國經驗,設置於大醫院車程10分鐘內,專門處理「不是emergency,但很urgent」的患者,也就是雖然不危及生命、但得馬上處理的病人,處理後即可返家,若有必要再轉入醫院。 石崇良說,為了加強分流,UCC的民眾部分負擔費用,會低於醫學中心新台幣750元的部分負擔,「輕症若還是跑醫學中心,那就要付更高。」希望用價格來創造誘因,但調整的金額有待計算與討論。假日急症中心規劃在6都急診壅塞地區試辦,預計與醫師公會合作,廣納假日未開診的基層醫師與護理師輪值,場地規劃選擇衛生所、健康中心、大型診所等假日閒置空間,同時參考偏鄉醫療巡迴給付模式,「假日出勤費當然要更好一點」。

Read More

兒少傷害尊親屬 5年增8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自民國109年至113年成長約8成。學者指出,此類案件未成年行為人有7成具特殊身心狀況,6成以上成長過程中曾經歷受暴、目睹家暴等逆境。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5日召開「生命因理解而轉變-理解孩子,陪伴父母」終止家暴防治記者會。司長張秀鴛在會中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09至113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APV)分別為2358件、2953件、3330件、3465件及4253件,逐年增加,且5年增加8成。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劉淑瓊指出,APV案件可以分為情境型、情感型、攻擊型與防衛型4種。分析國內共194件APV案件發現,其中以與孩子難以自控的強烈情緒失調、及童年創傷及身心議題密切相關的「情感型」,占約5成最多;其次為相對輕微但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化衝突的「情境型」,占約3成。調查發現,APV案件中的長輩有76.8%為女性、晚輩有78.3%為男性。劉淑瓊表示,這顯示APV與性別議題也有關。 針對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調查顯示,有67.5%具特殊身心狀況,且其中為國小生者,高達8成都有身心狀況;此外,有逾6成曾經歷受暴(33.8%)、其他特殊或創傷議題(15.5%)、目睹家暴(14.6%)等逆境。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鄒輝穎指出,APV案件兒少的相關精神狀況,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最高,其次為泛自閉症障礙(17.8%)、有自殺意念或行為16.4%;受暴長輩方面,也有37.1%有未診斷的身心議題、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及精神疾病等特殊狀態。鄒輝穎特別提到,有88.1%尊親屬具求助意願,但有意願未必願意走向改變與修復,其中障礙包括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公部門互動的負面經驗、害怕被指責等。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督導吳汶芳指出,處理這類案件常遇爸媽說「這又沒什麼」、「我的孩子不是暴力犯」,抗拒求助或資源介入,但一線觀察可發現,許多APV案件是父母衝突的延伸,因此協助上一定要以家庭為單位。 劉淑瓊強調,「走出來,才有機會改變」,遭晚輩施暴的長輩,常因擔心被指責「你失敗、你不會教孩子」而不願求援,但其實此時長輩、孩子都很無助,因此盼大眾在面對這類案件時,以支持取代責怪。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流向(外一章)

■黃志專 走到路口,千條萬條的路,怎麼走? 沿著原路直走下去,往上爬升,走向歲月深處?或就此打住,拐個角,另走他途? 選擇開始,流向,也從此開始。 或像一條曲線,從上一個點,到下一個點,延續不斷,綿延千里,是為了尋找一片綠草肥美的沼澤地嗎? 或像一條路徑,從這個驛站,到那個驛站,走下去,直抵心意之地,是想尋找一個可以託付詩意的空間嗎? 或像一條溪流,從上游下來,順著山勢,奔騰不息,投向大海的懷抱,是想與海共生共榮,實現更為遼闊的理想嗎? 條條道路,從一點到一點,一站到一站,都是熟悉的結束,陌生的開始。熟悉與陌生之間,其路程有多遠,其景觀有多少,誰能知道? 流向的主人詮釋了流向的答案。白皙與黝黑,枯瘦與豐腴,喜悅與愁苦……所有的體征容顏,就是流向歷程的真實寫照。 尊嚴與卑微,懸掛人生枝頭,一覽無遺。當卑微之時,或許開始懷疑當初流向之前的選擇的正確性。親愛的主人哦,其實,當初的選擇或許是最正確的,儘管有時也會看走眼,但其概率或許是很小的。即便看走眼了,又能怎麼樣? 笑傲面對,改弦易轍,調整方向,抑或經事見風使舵,順勢而為,順境而走,走向美好,走向未來…… 抵達之處,就是落腳之處,心安之處。無論流向到哪一步哪一地,都是心中的蟠桃園。 一枚果實有他的風骨徵。 脫離與告別,在這一刻。 無牽無掛,乾淨俐落,自然為之。沒有鞭炮的聲響,也沒有掌聲的喝彩,更沒有歡呼雀躍的狂舞。 沉寂,在這一刻更加凸顯。所有的,似乎都凝固了,唯有心跳的脈動還在彈奏「怦怦」的旋律。 急促?惶恐?平穩?單調?……不得而知。但,這一刻,何去何從,便成為面前的一道命題。命題之中,千條萬條,蜿蜒曲折,岔道無數,何以辨析? 碾落成泥「更護花」,可曾見過?遺棄荒野伴星辰,可曾見過?受寵蛻變成美食,可曾見過?……見過或是沒見過,重要嗎? 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內核」,風骨依存。堅挺與鏗鏘,終將豎起一根脊樑。即便狂風暴雨,即便山崩地裂,也不改其色而泰然。 隨它去吧!李白早就說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囿於處所,不囿於底層,不囿於……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即便蒙塵,甚至覆蓋土層,也動搖不了果實的質地。 只要是「果實」有他的風骨,所有的後續就恍若喝稀粥了! 痛快淋漓!

Read More

頭暈頭痛/手腳冰冷 調理冷氣病 蔥白紅糖煮薑湯

中醫師林本庭說,冷氣病喝點蔥白、紅糖和生薑煮的湯,可有效緩解。(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冷氣病」不是正式醫學名詞,是現代人很常見的不適狀況,尤其是在夏天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時,會出現身體痠痛、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皮膚乾燥搔癢等症狀,中醫師建議,可以喝一點「薑茶」來預防。 為什麼會得「冷氣病」?耳鼻喉科醫師施昌德表示:1.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人體代謝變慢,血液循環差。2.冷熱交替頻繁(如進出冷氣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3.空氣不流通,室內含氧量低,容易頭昏。4.冷氣過乾,影響呼吸道與皮膚健康。 施昌德提出改善改善與預防方法: 在日常自我調理方面:1.溫度設定適中:冷氣溫度建議設定在26~28°C,避免過冷。2.避免冷氣直吹:風口不要對著身體吹,尤其是頭、頸、背部。3.穿薄外套保暖:辦公室或冷氣房可穿薄長袖、蓋膝毯,保護肩頸。4.補充水分:避免脫水與皮膚乾燥,多喝溫水。5.加濕器或放水盆:維持室內適度濕度,避免太乾燥。6.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師林本庭表示,突然的冷氣,身體對冷熱來不及調節,也可以說是種風寒。解方有,晚上洗澡的時候,頸部、背部用熱水沖久一點。或是用吹風機吹頸部、背部。此外,刮痧也行,但刮完記得喝些熱水。又或者喝點蔥白、紅糖和生薑煮的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