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預算納入地方補助 傅表支持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期待朝野立委能夠大力支持八七八億元的追加預算並儘速審議通過。圖右為主計長陳淑姿。(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卓榮泰十九日表示,行政院應立法院決議及各地方政府需求,辦理包括一般性補助款在內的新台幣八七八億元的追加預算,期待朝野立委能支持。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表示,會支持追加預算,但還是要檢討,任何聲音卓榮泰都要聽到,才是民主的國會。 立法院會上午邀請行政院長卓榮泰提出「全額撥付一一四年度對地方政府之一般性補助款及原住民族地區基本設施維持費等相關事宜」專案報告並備質詢。 傅崐萁質詢時指出,立法院要求行政院「自行調整」總預算,並非刪減法定的一般性補助款。對於行政院提出八百七十八億元追加預算案,他表示會支持。 傅崐萁強調,任何政策都應接受檢討,但為了保障地方施政不中斷,他將支持追加預算,以確保基層需求獲得照顧。他並呼籲行政院加強與立法院各黨團協商,避免爭議擴大,中央與地方唯有攜手合作,才能落實合理的財政分配。 傅崐萁表示,若卓榮泰續任行政院長,應好好修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信賴關係。卓榮泰回應,希望未來任何人擔任院長,都能依照憲法與法律精神,就預算審查與立法院保持良好互動。 對此,基隆市長謝國樑表示,尊重行政院但希望中央不要用不同的方式來箝制地方,尤其財劃法修正後不要又大幅降低計畫型補助,否則如同「換湯不要換藥」,地方財政根本不會改善。  

Read More

公共圖書館評鑑 六館績優

  北門區圖書館。 (取自西港區圖書館官網)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台南市公共圖書館評鑑成果日前揭曉,市長黃偉哲十九日於市政會議頒獎肯定六所表現卓越的區域圖書館。這些圖書館不僅在服務推廣、館舍經營及閱讀活動展現亮眼成果,更在偏鄉與社區扮演知識泉源與文化據點的重要角色,讓圖書館成為貼近市民生活的學習空間。 黃偉哲提到,台南市學生的閱讀力能在全國名列前茅,公共圖書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期盼為市民帶來更多元的圖書館設施、更貼心的閱讀環境,也感謝文化局、市圖團隊、各館館員與志工努力推廣閱讀,讓圖書館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據點。   白河張慶芳紀念圖書館。 (市府提供) 文化局表示,本屆評鑑對象為服務人口數三萬人以下的二十一所圖書館,獲獎名單包括安定區圖書館、白河張慶芳紀念圖書館、北門區圖書館、西港區圖書館、下營區圖書館等五所績優館,以及榮獲「傑出進步獎」的柳營區圖書館。   台南市公共圖書館評鑑成果揭曉,市長黃偉哲肯定六所表現卓越的區域圖書館。(市府提供) 安定區圖書館率先推動「超商取還書」服務,讓借閱不中斷;白河張慶芳紀念圖書館透過地方仕紳捐贈新館舍並舉辦「夜宿圖書館」活動;北門區圖書館結合優美環境與多元活動,營造海風與書香的閱讀體驗;西港區圖書館以「藝陣文化」館藏傳揚地方特色;下營區圖書館則以顏水龍大師馬賽克拼貼妝點館舍,並加強外文兒童書與館藏地圖的使用便利性。柳營區圖書館則積極改善前次評鑑建議,廣招志工協助館務,展現進步成果。

Read More

卓滿意度26% 藍:擺爛界的王者

記者王超群、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呼籲總統賴清德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組閣,行政院長卓榮泰十九日反嗆蔣「不要著急慢慢學習」。國民黨則直指卓內閣施政不力,卻還自詡要全民「慢慢學習」,根本是「擺爛界的王者」。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十九日表示,他不擅長且目前的內閣、卓榮泰都辛苦了;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相信蔣萬安是本於善意,希望賴總統不要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的同溫層取暖。 國民黨指出,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與《TVBS》最新民調顯示,僅有百分之三十三點三民眾表示信任賴清德,而卓榮泰施政滿意度更僅百分之二十六。卓榮泰正事不做還配合罷免操作,施政無能已成全民共識,卻仍反酸蔣市府人事爭議,實在可恥。 童子賢說,內閣人事是總統的憲法職權,「所以不會隨便評論或是議論」。目前的內閣、卓榮泰面臨內外壓力都很大,內閣成員都辛苦了,也向他們致意與鼓勵。至於若賴總統邀請組閣是否同意,童回應「我不擅長」。 黃國昌指出,過去幾個月,賴總統、卓榮泰內閣留給台灣人民的剩下「大罷免大成功」六個字,結果造成台灣社會撕裂,目前民進黨全黨上下噤聲不語,繼續擁護錯誤方向,八二三還要搞大惡罷,「拜託賴總統醒醒吧,把台灣人民放在心上」。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目前正調整檢討中央政府財政收支結構、重大施政的優先順序、行政立法兩院互動關係以及內閣人事。他還意有所指表示,首都市長最近的言行,經常脫離市政,「請他不要著急,慢慢學習」。

Read More

虎埤泛月獲台灣景觀大獎

  虎頭埤環景生態工程獲台灣景觀大獎。 (市府提供) 記者趙家麟∕台南報導 市府觀光旅遊局以「虎埤泛月環景生態遊憩設施優化工程」作品,獲得「二0二四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台南市長黃偉哲十九日於市政會議嘉勉觀光旅遊局團隊,肯定其充分展現台南市在地景營造與友善環境推動上的努力成果。 虎頭埤擁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悠久歷史,觀旅局表示,虎頭埤為台灣第一座水庫,園區內設施多元,還有環湖畔步道及豐富生態資源,是親子旅遊與健行活動的熱門景點。市府持續精進地景遊憩設施,串聯周邊步道並規劃生態解說動線,盼營造寓教於樂、樂齡與多元友善的遊憩環境。 觀旅局指出,這項工程以「虎埤泛月」為設計主題,利用南岸半島地形結合山、林、水岸,透過圓、弧等造型語彙,展現彎月、弦月與滿月意象,呼應虎頭山崖線景色;並保留全數喬木、營造水域空間與微棲地,兼顧景觀美學與環境教育功能,帶領民眾近距離觀察虎頭埤的生態多樣性。

Read More

藍委:原住民預算人均比 遠遜澳洲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立法院十九日院會邀請行政院長卓榮泰,就「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一般性補助款及原住民地區基本設施維持費」進行專案報告。國民黨立委盧縣一質詢時指出,原住民經費占整體國家預算比例過低,且基層經費執行遭凍結,導致多處鄉公所行政業務「非常辛苦」。 盧縣一指出,原民會在二月間將基礎維持費凍結百分之五十,並追問新台幣六億四千萬元後續撥款進度。對此,原民會主委曾智勇回應,基礎維持費並非刪減,而是依程序暫緩;六月已全數核定並開始撥付,目前五十五個原住民族地區中,仍有部分鄉鎮因災後事務繁忙未即時提報支用計畫,原民會已主動協助加速處理,避免影響地方運作。他強調,六億四千萬元已全數核定。 盧縣一並提到,原民會年度預算自二0一六年的七十六億元成長至一百二十三點八億元,但相較於澳洲原住民每人平均一年可獲政府約八十七萬元補助,台灣僅約兩萬多元,差距極大。他呼籲政府擴大原住民相關經費預算,並強調丹娜絲颱風後部落在災後復原、道路重建、遷村與居住安全等需求,相關經費應納入長期編列。 曾智勇表示,原民會已著手彙整補助規範,將針對部落道路、產業輸運、災區產品採購及文化健康站支持等需求提供協助。他並承諾,在行政院提出的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框架下,將與其他部會協調推動遷村及居住安全計畫。他重申,原民會在跨部會間具有特殊角色,能針對地方特有需求提出協助,這是其他部會無法取代的。 曾智勇最後承諾,將以此次重建條例為契機,全面檢視工程規劃,確保設計納入在地族人經驗與意見,使重建成果更符合部落實際需求。

Read More

台北城市盃拳擊邀請賽 開打

「二0二五台北城市盃拳擊邀請賽」在台北體育館一樓熱血開打。(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體育局十九日表示,由其主辦的「二0二五台北城市盃拳擊邀請賽」,十九日到二十二日在台北體育館一樓熱血開打,由國內外選手展開競技與意志的試煉戰,全程免費入場。台北市體育局主秘羅國偉說,拳擊不僅是一項展現體能與技術的運動,更是一種精神與意志的試煉;這次主辦賽事,象徵城市間的體育交流與友誼,也讓選手擁有一個展現自我、挑戰極限的舞台。 台北市體育局競技運動科長李俊義說,「二0二五台北城市盃拳擊邀請賽」十九日預賽開打,二十日舉辦隆重開幕典禮,二十一日準決賽、二十二日決賽,除了國內選手,也邀請海外十個城市的選手參加。 國內選手方面,李俊義說,地主隊台北市集結全國運動會代表、北市各級學校優秀選手及培訓菁英參賽,多名具有國際賽經驗的選手將在主場挑戰佳績,備受矚目,他們將把長年苦練與不屈毅力的成果展現在擂台上。 城市外交同步展開,李俊義說,賽事結束後,二十三日將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隊職員,走訪台北一0一、大稻埕、文化展館,以及品嘗夜市小吃,到夜市小吃與文化展館,台北蘊含豐富的城市魅力,等待每位來訪者發掘。

Read More

紅冠水雞築巢 中和藤寮坑溝藏彩蛋

新北市水環境巡守隊在中和藤寮坑溝巡查時,驚喜發現一隻紅冠水雞正在溪畔築巢下蛋。(新北水利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水環境巡守隊十八日上午在中和藤寮坑溝巡查時,驚喜發現一隻紅冠水雞在溪畔築巢下蛋,巢中二顆白底帶斑點的蛋正孕育著嶄新的生命;此一充滿活力的畫面讓水巡隊又驚又喜,市府水利局更感苦心打造的河川綠廊,如今看到最好的回報。 水利局長宋德仁指出,藤寮坑溝曾是一條單調、毫無生命氣息的「三面光」混凝土溝渠,一0九年起以創新的治水思維,打造一點五公里近自然河川及通勤綠廊,是全國第一條將都會型三面光排水溝渠,打造成近自然河川的成功典範。 宋德仁表示,中和藤寮坑溝排水水環境改善計畫分兩階段進行,第一期一0九至一一一年完成中正三橋至嘉慶橋段,第二期一一二至一一三年接續完成嘉慶橋至延吉橋段;在施工過程中,除運用砌石工法創造河道蜿蜒與急緩流變化,也設置原木壩及擾流工,並在渠底增設十處深潭,藉此提供魚類棲息地,並成功串聯起兩期工程的水域,維持水生動植物生態場域的完整性。 新北市府水利局整治中和藤寮坑溝運用砌石工法創造河道蜿蜒與急緩流變化,維持水生動植物生態場域的完整性。(新北水利局提供) 水利局表示,水環境巡守隊十八日上午九點半在藤寮坑溝進行例行巡查時,於中正三橋下方發現一隻紅冠水雞正在溪畔築巢下蛋;水巡隊指出,紅冠水雞生性害羞,行蹤隱密,平時要發現牠們築巢已屬不易,更何況是在一條曾經毫無生氣的排水溝裡,看著這二顆充滿希望的蛋,讓隊員們相當警喜,證明長期改善溝渠造生態綠廊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份珍貴的發現也大大提振了整個巡守隊的士氣。 水利局表示,藤寮坑溝生態調查,目前溝渠的物種已多達一八八種,除紅冠水雞外,還包括可愛的斯氏繡眼(原名綠繡眼)、冬候鳥東方黃鶺鴒等,也有二級保育類台灣冠八哥現蹤,昆蟲類則有善變蜻蜓及無尾鳳蝶,每一種生物的現身,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條溪流的新生故事。也期待更多野生動植物能在此落腳,共同為中和的城市生態增添更多綠意與活力。

Read More

中華隊18:0扣倒泰國 U15闖複賽

  U15亞洲青少棒賽中華隊19日交手泰國隊,最終在第4局以18比0提前獲勝,以預賽A組第2名晉級複賽。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第12屆亞洲U15青少棒錦標賽,19日在南市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成棒主球場,進行中華隊對泰國隊之戰;中華隊在3局下半,一口氣灌進11分,奠定勝利基礎,4局結束,全場狂敲13安,中華隊以18比0扣倒泰國隊,以2勝1敗之姿,攜手南韓闖進超級循環賽。 此戰由泰國隊先攻,中華隊由莊子濬先發,泰國隊則派出路易,不過路易還沒投完一局,就換上帕蘇克。 1局下半,中華隊三棒曾乙喆擊出帶有1分打點安打,率先為中華隊拿下1分,接著四棒江金澄,又在壘上有人時,擊高飛犧牲打,不過也有1分打點,六棒的官上竣,則打出帶有2分打點的安打,比數形成4比0。 2局下半,二棒的溫以恩在壘上有人時擊出有1分打點的安打,四棒的江金澄及五棒的陳瑞鑫2人,也跟著擊出有1分打點的安打,比數成為7比0。 3局下半,中華隊分數至9比0時,二棒溫以恩在壘上有人時,擊出1分打點安打,比數成為10比0,雙方比數也至2位數差距;接著四棒的江金澄又擊出1分打點的安打,六棒官上竣也擊有2分打點的安打,比數成拉開至13比0;九棒的陳泊佑,擊出帶有2分打點的高飛犧牲打,比數至15比0;二棒的溫以恩及三棒的曾乙喆,以及四棒的江金澄,各擊出1分打點,使得比數擴大到18比0。 4局上半,中華隊派出林亞倫上場關門,林亞倫也不負眾望,連續K掉泰國隊3名打者,中華隊也以2勝1負,以分組第2晉級,下一戰預計在21日下午1時30分交手菲律賓。

Read More

威廉波特少棒賽 劉韋亨11K退阿魯巴 台灣小將晉級

  威廉波特世界少棒錦標賽,台灣小將以4比0擊敗阿魯巴隊,順利在國際組賽程晉級。(圖取自世界少棒聯盟臉書) 本報綜合報導 代表亞太區出戰威廉波特世界少棒錦標賽的台灣小將,19日以4比0擊敗代表加勒比海區的阿魯巴隊,順利在國際組賽程晉級,下一場將面對強敵拉丁美洲區代表委內瑞拉。 代表亞太區出戰的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14日擊敗墨西哥隊後,19日出戰代表加勒比海區的荷屬阿魯巴隊。 中華隊派出劉韋亨先發,他展現壓制力,4.2局飆11次三振,僅被敲3安打、無失分,前4局面對14名打者就送出10K,徹底封鎖對方打線。 中華隊首局靠蔡瑀格四壞、陳啟盛觸身球保送攻占得點圈,蔡瑀格隨後盜壘、再加上對手捕逸推進壘包,在沒有安打的情況下攻下第1分。 第2局也是保送開啟的攻勢,陳世鴻二壘打搶下第2分。第4局賴昱翰在二、三壘有人敲出適時安打,一棒帶有兩分打點。 中華隊終場以4比0擊敗加勒比海區代表阿魯巴隊,繼續在國際組勝部晉級。 台灣小將將在台灣時間21日凌晨1時出戰委內瑞拉隊。

Read More

為國際女性、視障長輩發聲 台北電台奪雙獎

台北電台市政會議由獲獎節目主持人劉馬利(右)向副市長李四川陳獻葛蕾西獎。(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廣播電台近期連獲兩獎,於十九日市政會議向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獻獎,展現公營電台新高度。台北電台今年獲得女性媒體聯盟(AWM)第五十屆(二0二五)葛蕾西獎「非商業全國性聯合電台—非英語類節目」獎項,另外也獲得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第五屆銀響力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專題報導獎」優選獎,表現出優質公營電台風範。 李四川表示,此次台北電台節目獲得兩大獎項,一個關注國際女性發聲,一個聚焦在地視障獨居長者的生活處境,不論是國際視野或是在地深耕,都展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李副市長也勉勵台北電台主持人的專業及付出,用真實故事感動人心,讓城市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被看見、被理解,讓聽眾在收聽時感受到台北城市的溫柔、韌性與包容,期待電台未來能持續創新,製作更多觸動人心的優質節目。 二度獲得女性媒體聯盟「葛蕾西獎」的主持人劉馬利,長年關注女性作曲家的作品與相關議題,堅信媒體價值,不應只追求收聽率與點閱率,藝術的內涵才是製播音樂節目的基石。 獲得「銀響力新聞獎專題報導獎」優選的主持人黃建鈞(雷恩)說,獲獎節目《微光台北》初衷是以點亮多元為節目理念,希望從每集的內容讓這群社會中較不被看見人們有機會發聲,節目透過訪談、紀實與溫柔敘事,讓大眾不僅聽見問題,更產生同理,強化社區支持系統,也為未來高齡友善城市的建構提供參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