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夢境

■蘇家立 就寢前她總要默默進行某種儀式:用以織補日常生活造成的身體坑洞。她將雙人床空出一個人的空間,撒落一撮閃閃發亮的鹽、數十顆大小不一的碎石、染色後的沙子……獨自躺上剩餘的區塊,手裡緊握著十字架,腦海中一片混沌。 夢裡,她驚覺和現實沒有差異:憔悴如悲劇的面容、枯瘦似雨的身軀以及一頭垂地正緩緩變白的頭髮。窗外多了只有一扇窗而沒有門的孤塔,距離忽近忽遠,像每日從身邊寂寂然流過的訊息,於是她不得不起身彷彿被掐念的佛珠,與四周野草競妍的紅鞋跨出的每一步都在啜泣。 抵達那時,天空不曾改變謊言般的清澈。沒有人應聲──當她扯開喉嚨高喊──垂地的長髮越來越長將塔底綑綁了數圈,回頭來時路早已淹沒在白霧中,她聽見許多和她一樣尖銳的求助,接著是一連串推開窗的呻吟,有重物跌落地面卻無人拾起。 起床後她將自己摺進無盡的人群,撿起床下忘記是誰贈送的髮箍,塞入積了一層薄灰的抽屜。

Read More

思緒卡、話斷續…她罹年輕型失智症

羅東博愛醫院醫師劉競雄提醒,早年失智有新藥可減緩。(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逐年攀升,其中以退化型阿茲海默症為主,但65歲以下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比例亦不可忽視,羅東愛醫院有一名50多歲婦女因為無法清楚表達,常出現說到一半突然卡住、說不下去的狀況,最後發現就是年輕型失智症。 「中年危機」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的症狀,因為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可能不僅是記憶衰退,還包括方向感喪失、語言障礙、情緒不穩和工作判斷力下降等,這些症狀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中年危機」。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指出,長輩年齡越大則失智的比例越高,失智照顧是高齡社會必需面對的議題。(記者傅希堯攝) 博愛醫院近來就有一位58歲何女士前來求診,她表示近年經常思緒不順、言語斷續,甚至表達與心中想法不符,長期覺得不對勁。經羅東博愛醫院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消息令她與家人難以接受。 雖然失智症仍無法完全治癒,但治療已有新突破。羅東博愛醫院率先在宜花東地區引進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能針對病因進行清除性治療。臨床數據顯示,治療18個月可延緩3至5成認知退化,並爭取約7.5個月自主生活時間,為患者帶來希望。 院方表示,照護不僅依賴藥物,還需整合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資源,強化醫療與生活的結合。醫師提醒,「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全期照護」,才能替病人與家屬爭取最寶貴的時間與品質。

Read More

女童頸部反覆流膿 竟是鰓裂囊腫

8歲女童患有第2對鰓裂囊腫,因感染化膿流出黃色及帶有異味的膿液。(萬芳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帶孩子至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才緊急轉診至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檢查確診為「第2對鰓裂囊腫」,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定期追蹤未見復發。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指出,「鰓裂囊腫」是胚胎發育過程中鰓裂組織未完全退化所致,其中以第2對鰓裂最為常見,占比高達95%。 此類疾病多出現在頸部側邊,尤其是胸鎖乳突肌前緣,臨床上常見皮膚表面出現小洞,平時流出透明黏液,若感染則會產生黃白色膿汁並伴隨腫脹疼痛。 由於嬰幼兒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要到學齡期因反覆感染或分泌物異常,才被家長察覺。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反覆發炎,甚至在成年後發生惡性變化。 黃振盛提醒,許多家長容易將鰓裂囊腫誤認為皮膚膿包或淋巴腫大,延誤就醫。單靠抗生素僅能暫時壓制發炎,無法根治。若發現孩子頸部側邊固定位置反覆腫脹,並伴隨分泌物,應及早就醫,以免反覆感染,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中華副刊〉六零一病房

■李黎茗 台大醫院,六樓耳鼻喉科病房,整層樓几乎都是重症病患。 大八月的六零一病房,氣氛看起來總是陰暗和淒冷,不管是病人或是照顧者再大的陽光照在臉上,每張總是暗淡無光。 第一床是位七十六歲的老人,身材枯瘦,胃癌三期,在我們和他同間病房期間,几乎都是老人獨自在病房,老人太太偶爾會出現,並總是對他說「遇到了,不然怎樣,我們就按照醫生的建議治療。」這是老太太常常用來安慰老人的一句話。剛開始時我還以為他們是沒有小孩的老孤,後來是醫師在和老人討論如何治療方案時,老太太突然打斷醫生的話問道: 「醫生,不好意思,請教他在這個療程中可以自理嗎?化療療程在二十五號前會不會結束?因小孩已規劃行程要帶我去日本玩。」 太太就這么當著他先生的面詢問起醫生這個冷寞的問題,醫生回二十五號前會結束,老人躺在病床上沒有出聲,默默無神地望向天花板。 某日晚間,老太太又出現在一號病床邊,我正好在流理台邊洗杯子,流理台離他病床,是半敞開的,她探出頭就可看到我,老太太看到我經過笑笑地向我點了點頭,我也微笑回應。 老太太開口了,是向我了解化療情形。因先生在這療程中剛結束,我分享了我們經驗: 「每個人療程不一樣,化療到後期,自理恐怕是不行喔!副作用的殺傷力太大,我先生比妳先生少二十几歲身子都快扛不住,何況你先生……。」 「我也照顧不了他呀!孩子又都上班」老太太無奈地回我。 第二天,他們轉去內科化療門診,希望老人平安度過此劫。 第二床,是位六十歲的男子,身材微胖,滿嘴黃牙,頂著一顆啤酒肚,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給人感覺病房好像是他江湖,沒做檢查時躺在床上總有聊不完的簽牌電話和追劇噪音,半年前做了淋疤腫瘤切除手術,半年後舌頭又長一小顆再次做切除住院,在他住院的一星期裡,他的太太才是二號床的主角,每說一句話都當自己是皇太后,刷起短劇來聲音總是放到很大聲,好像整個病房是她家的臥房,這對奇葩夫妻,平常沒有過多交談,但只要男子開口,女的總是一副不耐煩的語氣輸入,男子手術當天,下巴吊著一個血袋虛弱地被推到病床,在床躺了半天後,到了傍晚,正逢護理師分配喂藥時,男子剛好不在房間,女子則是在陪伴椅上滑著手機。 「太太,妳先生人吶?該吃藥囉!」護理師溫柔地問道: 「阮不哉他去叨位?」 「啊!妳不是在這陪他?」 「他去叨位,又沒同我講」 這……這……護理師無奈的回。 幾分鐘後,男子提著一個塑膠袋回來。 女子又狠狠地一頓輸入。 「恁是去叨位,護理師找你啦!這么愛叭叭走。」 「肚子餓去找吃的」 「這個男子到底是對他老婆做過什麼?為什麼這個時,女子這麼沒耐心對待身懷大病的先生充滿惡意?」 「再怎麼對她不好也不要這樣吧!」 是的,夫妻一場不易,即然都來醫院陪病又何不好好陪伴。一星期後他們出院了。 奇葩夫妻出院後,突然鏗鈴哐啷一陣吵雜後,把在三床午休的先生和我吵醒,原來是護理人員在打掃二號病床,床舖好後護理人員又匆匆地離去,一會兒二床進來一位剛脫離危險,插滿各種管子的老人。老人看上去約七十來歲,入住不到兩小時,一直用虛弱的體力扯著他的情感故事。 「我們離婚了,妳可自由了!」老人語無倫次地對著身邊的女子說道。 「我是你太太,我們哪有離婚!我不是在這照顧你嗎?」老太太認真的回。 我在一帘之外聽得一頭霧水。後來聽我們這房的護理師說,老人是這醫院常客,大女兒是此醫院的什麼語言治療生。我們才恍然大悟,上午身材微胖個子不高,講話特別大聲的女子是病人女兒,上午隨病床一同前來,只見她俐落地收尾好一些有的沒的管子,交待老人要乖,不可扯掉自己的管子,交待母親喂奶時,牛奶要兌水,回抽時如沒消化完要推回去但要再次注入一次水!老人女兒千交待萬交待後匆匆離去,接下來照顧老人的工作由她母親接手。到了午餐時,穿白袍的女兒再次來到二號病床前,發現老人的進食滴管不對,於是問她母親: 「妳有按護理師及師生的說法去做嗎?牛奶要兌水!滴管都看不到在滴又或是抽回時如沒喂水病人會嗆到」一頓暴棄的輸入。 「就……就……有啦!牛奶還要兌水喔!等等」 她母親虛心地在病床邊吱吱唔唔。 原來老人有二女一男,從他們對話中了解到,兒子很少出現,都是丟給兩位姊姊,小孩為了省錢得出結論是讓母親照顧爸爸,然而,母親覺得老人比較嚴重應請專業看護比較好,穿白袍的女兒許是被母親的手法嚇到,最後,還是同意她母親請了一位外籍看護。 正所謂「牛老一碗菜,人老沒人愛」,總歸一句:久病床前無孝子。

Read More

憂鬱症治療無效 竟是PTSD

全台約200萬人因情緒疾病就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尼古列斯庫(左)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右)分享最新檢驗技術。(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常春藤名校生因受虎爸虎媽的教養,精神狀況不佳,改轉到一般的專科學校,也接受憂鬱症治療但未見改善,經血液檢測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改變用藥後獲得改善,成績恢復變得積極上進,立志當精神科醫師。 衛福部統計,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為8.9%,全台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則占5.2%,人數約12萬多人。 「透過基因檢測達到精準用藥,這對精神醫學來說,這條路仍在開發、摸索中。」成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15日表示,大部分精神科醫師仍處於傳統的「症狀指標」,臨床上也常會發現,許多患者承受「試藥、換藥」的考驗及煎熬。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暨精準精神醫學中心主任尼古列斯庫亦回應楊延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已開發一種血液檢測技術,可研判受測者患焦慮症的風險,並深入了解其嚴重程度及建議治療方案。若能透過檢測,有助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將可大幅提升治療效果。 像這名常春藤名校學生,尼古列斯庫表示,直到接受完整檢測,才發現其實他是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剛好跟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不同,經醫療團隊調整治療策略,改針對PTSD方式治療,只保留少量抗憂鬱劑量,果然療效顯著。 對於基因篩檢在神經醫學領域的運用,楊延光認為可達到3大目標,首先是協助精神科醫師精準用藥;再者是精準預測病友心理韌性高低,掌握病友自殺風險;第3則是確診憂鬱症類型,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 不過,這套精神疾病血液檢測系統仍有其侷限之處,因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仍需考慮「心理韌性」、「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等因素,楊延光指出,「憂鬱症絕非全由基因決定」,臨床發現,即使規律用藥,病情穩定,但如果遭遇巨變,如伴侶背叛、住家火災等事故,仍可能病發。 楊延光表示,這種新型血液檢測建議可作為未來定期健康檢查的一部分,從而幫助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預防任何未來的困擾;從長遠來看,預防是好的,所以研究人員的目標就是利用簡單的一管血來為患者和其臨床醫生提供一份全面的檢測報告。

Read More

收假症候群 孩子頭痛焦躁賴床

暑假收假症候群上身,桃園衛生局籲從「不適應」走向「心安定」。(衛生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開學兩週,不少學生從暑假模式切換到課業日常時,出現頭痛、焦躁、賴床等不適情況,這些都是常見的「收假症候群」。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醒,若情緒起伏過大或失眠持續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免壓力累積成為心理健康隱憂。 桃園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15日表示,學生在開學時常見的適應狀況包括: 1.心情面向:如出現煩躁、生氣、憂鬱、懶散;2.身體反應:如出現頭痛、腸胃不適、失眠、疲累;3.行為表現:如出現翹課、專注力差、人際退縮以;4.思考模式:如出現害怕課業壓力、擔心交不到朋友、自我否定。臨床心理師提醒,孩子面對開學焦慮是正常的過程,若能及時被理解與支持,通常能在1至2週逐漸適應。家長若觀察到孩子持續失眠、情緒低落,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衛生局建議家長協助孩子適應新學期,把握3大原則,1.調整作息:避免熬夜、少滑手機,幫助孩子早睡早起;2.理解焦慮:主動討論課業與人際壓力,給予情緒支持;3.陪伴取代責備:減少批評,以鼓勵和陪伴取代指責。 心理師也提出具體方法,維持固定睡眠與飲食,建立規律生活;規律運動,幫助情緒放鬆;設定小目標,逐步克服壓力;勇於表達感受,並善用校園輔導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資源;透過腹式呼吸、與同儕分享,舒緩不安情緒。 衛生局呼籲,若壓力過大,學生與家長可善用多元心理健康資源,包括1925安心專線、校內輔導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另衛生福利部提供的「15-45歲青壯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年最高可享3次公費部分補助的心理諮商服務。

Read More

肩頸痠痛 中醫教3招式緩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覺得肩頸好緊,擔心是不是快中風,對此,中醫師表示,對於改善肩頸痠痛,除了在門診會藉由專業評估後,訂定適合患者的治療計劃,日常保養也能改善肩頸痠痛。 五甲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王維瀚表示,肩頸痠痛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除了急性肌肉損傷,如落枕、運動傷害或搬重物時施力不當,還是頸椎退化,皆可能造成肌肉急性發炎,造成疼痛與活動受限。 還有許多人因為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坐辦公室用電腦,或是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或是枕頭過高或過低,無法支撐頸椎,或是長期趴睡、側睡,都也會導致肩頸肌肉無法放鬆,從偶爾的痠脹發展成持續的緊繃疼痛,甚至頻繁引起頭暈和頭痛,並且影響睡眠品質。 王維瀚表示,中醫對於改善肩頸痠痛有許多方式,包括:針灸、刮痧、拔罐、推拿、熱敷和內服中藥等等,在門診會藉由專業評估後,訂定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 在日常保養上,按摩風池穴、肩井穴、天宗穴等3個穴位,可幫助舒緩肩頸痠痛,平時可以早晚按壓這些穴位各一次,每次15~30秒,按壓至有痠脹感即可。 也可常做拉筋伸展舒緩肩頸不適,如上斜方肌伸展:坐在椅子上,一手抓住椅子穩定身體,另一手繞過頭部上方扶著對側頭,往肩膀方向拉至緊繃感後停留15-30秒。 另縮下巴運動,先保持頭部水平,輕輕將下巴向內收,停留5至10秒,頭部再回到原本位置,早晚各做10次。加上Y to W運動:雙手向上抬起,形成Y字型,接著雙手向後內收,形成W型,感受前側胸肌拉伸和後方背部肌肉收緊感,早晚各做10次。 再加上透過伸展、瑜珈等適度運動,放鬆肩頸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或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按摩可以舒緩肌肉,但應注意力度,避免過度刺激。 此外,像是調整睡姿,選擇合適的枕頭高度,避免頸部過度彎曲或伸展,還有選擇合適的床墊,避免過軟或過硬的床墊導致肩頸不適。 王維瀚也表示,長期壓力、緊張等情緒也可能導致肩頸僵硬,適當放鬆心情,有助於改善睡眠和肩頸不適。惟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改善,應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

屏基完成全台首例冠狀動脈置生物適應架

屏東基督教醫院率先完成全台首例「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植入治療。(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今年5月屏東基督教醫院率先完成全台首例「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24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 65歲的黃先生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運動心電圖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狹窄,屬於穩定型狹心症,屏基副院長黃偉春隨即為他植入生物適應架,成功解除潛在致命風險。 黃偉春表示,生物適應架在設計上融合了藥物塗層與可分解結構,植入後能立即撐開血管並釋放藥物,降低再狹窄風險;約6個月後,可吸收的連結材質分解,特殊釋放結構鬆開,讓動脈恢復自然的位置與曲度,血管得以順應心臟搏動而自然收縮,藉此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屏基說,生物適應架臨床數據顯示成效亮眼,根據歐洲研究指出,植入1年後治療失敗率僅2.35%;日本試驗也證實,3年治療失敗率僅2.7%,優於塗藥支架7.3%,伴隨更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該系統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審查,為病人帶來新選擇。 屏基院長吳榮州強調,屏基心導管團隊積極推動新型醫材應用,這次能率先導入「生物適應架」,不僅是醫院的里程碑,更是全台心臟病患者的福音。 屏基心臟內科主任張雲德指出,屏基除了引進新醫材,同時也率全國之先將生物適應架及傳統塗藥支架、裸金屬支架納入「心導管介入治療醫病共享決策」。

Read More

曾罹肺結核 癌篩揪3cm腫瘤

醫師謝義山表示,曾經得過肺結核患者,得到肺癌的機會是正常人的40-200倍之多,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的肺癌篩檢,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5歲女性患者,不菸不酒,今年LDCT肺癌篩檢發現左下肺葉有1顆接近3公分的惡性腫瘤,醫師採達文西手術,由於患者曾在十多年前罹患肺結核,因此,肺部淋巴像石頭一樣硬,甚至出現與血管沾黏的情形,經過約4個小時手術,病患住院3天後出院,恢復狀況良好,目前持續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謝義山表示,在執行達文西肺葉切除手術,發現病患因為肺結核感染的病史,造成縱膈淋巴結跟石頭一樣硬,與血管沾黏嚴重,一旦手術時分破血管,瞬間可能就是數千甚至上萬CC的大流血。幸好透過達文西手術,在機器手臂輔助下進行血管分離結紮,左下肺葉有3條主要肺動脈分離後,雖然兩條分支分破流血,但順利止住流血,最後只有200CC的出血量。開完刀建議要努力深呼吸,咳痰,盡早下床活動,休息兩週即可以從事輕便的工作,建議2-3個月後再從事粗重工作或是運動。 謝義山提醒,根據統計,曾經得過肺結核患者,肺部都會有小的病灶,得到肺癌的機會,大概是正常人的40倍到200倍之多,所以如果有罹患過肺結核的話,肺部受過傷,需要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台灣女性得肺癌百分之80~90以上,都是不菸不酒,可能跟基因遺傳有關,而女性有家族史或是肺部有節結,建議每年要做檢查肺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肺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或無症狀,但可能包括慢性咳嗽、咳血、胸痛(尤其在深呼吸、咳嗽或大笑時)、呼吸困難或聲音沙啞、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和食慾不振等,有時也可能出現反覆的支氣管炎或肺炎。若出現上述任何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Read More

塑膠射出廠徵大夜班自動化生產技術員

24:00-08:00、無經驗可、薪33300 永康大灣路1090巷1號(崑山科大對面) 電:272-590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