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民調,賴清德總統的聲望跌到新低,不贊同他處理國家大事方式的民意則創下新高。(中央社,資料照)
儘管民進黨當局在大罷免後展開一連串行動,企圖從人事與政策的調整讓外界一新耳目,但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總統的聲望跌到新低,而不贊同他處理國家大事方式的民意則創下新高,這不僅證明「四項調整」並未達到預期效果,也顯示民眾對賴清德的不滿仍在持續上升。這對在野黨固然是好消息,但能否把握有利契機,爭取更多民眾穩定支持,恐怕才是明年九合一選舉乃至下屆總統大選勝敗的主要關鍵。
根據最新民調,對於賴清德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包括人事安排與政策方面,贊同者有百分之三十二點七,而不贊同者則有百分之五十七點八;以一個百分點相當於十九萬五千人計算,意味當前不贊同賴清德執政表現的人已多過贊同的人將近五百萬左右。
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個月內,贊同賴清德執政表現的下跌了十六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流失超過三百一十萬人;跟去年五月比較,贊同賴清德執政表現者流失超過四百九十五萬人,而不贊同者則增加將近六百三十萬人。換言之,原先在二0二四年大選中票投賴清德的許多選民,目前對他已從支持變為反對,而原本立場中立的選民,近來也有很多對他的觀感變差。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大致上不外乎以下幾點:第一,大罷免挫敗後,賴清德將主要責任推給公民團體,把矛頭對準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卻不提大罷免所有的動作他都事前知悉,而且同意,這讓民眾普遍覺得賴清德既不肯真誠認錯,也沒有虛心檢討。
第二、民進黨四項調整只是人事與政策微調,並非改變路線與立場。例如,施政不彰最該負責的閣揆卓榮泰不動,只換掉幾個閣員;財劃法爭議,行政院始終沒有解決誠意,把責任全推給立院,顯示民進黨還是要持續擴大朝野對立。
第三,民進黨總說「現在是台美關係最好時刻」,但對美關稅談判卻節節敗退,台灣付出巨大代價,表現卻遠遠不如預期;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還有可能被迫遷到美國,民眾強烈不滿。
第四,七月初颱風及兩次水災,民進黨政府不以救災為重,反而將重點擺在大罷免,賴清德還要災區老人自己爬屋頂修房子,結果真有災民照做不幸摔死,激發南部民怨。
第五,柯文哲遭到羈押長達一年,始終找不出他貪汙的鐵證,再加上檢調在偵查過程中疑似對特定媒體洩漏案情,加深外界對司法「押人取供」的疑慮,更造成民眾黨支持者強烈不滿。
毫無疑問,賴清德聲望重挫,對在野黨確實有利。最近兩份民調都顯示國民黨的政黨支持度上漲,一家民調中國民黨支持度已經超前民進黨,領先三個多百分點;另一家民調國民黨雖仍稍微落後,但差距已縮小五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過去一個月中,認同國民黨增加了將近百萬人。
國民黨能否迎頭趕上?並不能仰賴民進黨繼續出錯,主要還是要取決於國民黨本身的表現。舉例來說,如果在黨主席初選過程中,幾個候選人互揭瘡疤,各個陣營又不擇手段廝殺,把國民黨中央當成箭靶,視黨內大老為改革障礙,那麼就算最後出線的人選差強人意,國民黨的整體形象必然大受影響,民意自然也會大失所望。如何把握契機?團結一心,加速改革,顯然是新任黨主席的首要任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