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近日報導川普突然喊停對台軍援,倘若屬實必然嚴重牽動台海局勢。(路透,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十九日再度舉行視訊通話,兩人針對若干貿易爭議達成初步共識,兩位領導人可望在今年南韓APEC峰會碰頭,並於明年進行互訪。不過,向來是美陸角力焦點的台灣問題竟沒出現在雙方新聞稿,令人頗感意外;但沒被提起不代表不重要,反而更須多加關注,例如外傳川普突然喊停對台軍援,倘若屬實必然嚴重牽動台海局勢。
《華盛頓郵報》近日報導,川普為推動與中國大陸的談判與元首峰會,今夏拒絕批准總額逾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的對台軍援案。該報導引述五位知情人士的推論,雖說「這項決定隨時可能被推翻,但已顯示美國對台政策出現逆轉」。報導還提到,川普上任後就對台海兩岸釋出矛盾訊號,先對北京發動貿易戰,接著指控台灣竊取美國高科技技術,甚至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儘管白宮對華郵的報導回應表示,這項援助尚未最終拍板,但英國媒體《衛報》又報導,川普暫停對台軍援恐成「新現實」。
此消息的衝擊不在於是否對我國建軍備戰產生立即影響,而在於川普搖擺不定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川普將處理美陸關係放在台美互動之上,雖然不見得一定會犧牲台灣利益,卻很可能擱置或延宕對台軍售案。更甚者,這次是川普在自己社群披露將與習近平互訪,中共官方卻隻字未提,可能彼此對某些重大議題仍有歧見。日本《讀賣新聞》就爆料,中共方面將川普近來減少觸及台灣議題視為可施壓的時機,因此要求美方把「不支持台獨」列為接受訪問北京的先決條件。
平心而論,中共當局軍事擴張與意圖是台灣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尤其北京不放棄武力犯台的野心更是區域和平穩定的隱憂。因此,強化我國軍事戰備是朝野及全體國人的責任,而維持與美國密切軍事合作交流則是重要嚇阻管道。然而,川普的交易性格似乎是將台灣視為搭美國順風車,所以對台軍售案雖然應會持續,但拜登定下的總統授權軍援案很可能橫生變數。
對於川普暫緩對台軍援傳聞,賴政府僅回應「台灣與美國在各項安全議題上都有緊密合作並持續進行中」。如此空洞的說詞看來只想蒙混過關,尤其華府政治氛圍丕變,挺台聲量也隨之趨弱,取而代之的恐是美陸將如何共管台海風險。
美國智庫「國防重點」主任卡瓦納近日投書《外交事務》及《紐約時報》,認為美國要降低台海衝突風險就必須向兩岸傳達立場:華府與北京協議減緩在台海地區軍事擴張,同時向台北明確告知美國的支持並非無限。在川普眼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北約向美國採購武器,再轉交烏克蘭已成為軍援新模式。在節節攀升的國防經費壓力下,台灣還能應對川普無止境的要求嗎?
明年度賴政府編列的國防預算超過GDP的百分之三,這還沒算上金額龐大的特別預算,對政府財政來說相當吃重。雖然維持國軍備戰是政府基本職責,但民進黨談備戰、不談避戰的對抗心態,才是國人最擔心的癥結所在。
台北與上海行之有年的「雙城論壇」原訂二十五日舉行,卻因故暫緩,朝野對此再展開攻防。台灣固然要與美國維持密切軍事合作,但也應效法美陸溝通機制打造兩岸對話空間,既能減輕全民負擔,也能降低區域衝突風險,不能再把備戰當成唯一解方,這是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