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虹膜炎 女眼壓飆3倍

醫師何宜豪提醒,虹膜炎常被民眾誤認為結膜炎,若出現單眼紅痛、畏光或視線模糊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檢查。(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0歲王小姐日前在辦公室午休後發現左眼泛紅,原以為只是常見的結膜炎,自行點人工淚液緩解,未料症狀未見好轉,更陸續出現眼周酸澀、頭痛,甚至視力模糊。因直覺不對勁趕緊就醫,檢查確診為急性虹膜炎,眼壓更是飆升3倍,所幸及時治療讓病情回穩,若再拖延恐造成永久視力受損。 長安醫院眼科醫師何宜豪表示,患者就診時左眼眼壓高達45.7mmHg,幾乎是右眼的3倍,屬於危險的異常數值。立即施打降眼壓針劑,並搭配口服藥物及眼藥水治療,迅速將眼壓控制下來。隔日回診時,眼壓已回到正常範圍,後續視野檢查顯示並無明顯視神經受損,慶幸及時就醫,否則後果難以想像,目前透過定期追蹤與藥物控制,病情已穩定。 何宜豪指出,急性虹膜炎是一種虹膜急性發炎反應,典型症狀包含眼睛紅腫、疼痛、畏光與視力模糊,且通常只影響單眼。其確切病因尚不明朗,可能與自體免疫反應有關,亦可能因季節變化、壓力過大而誘發。發炎過程中,細胞及滲出物若堵塞房水排出,眼壓便會急速升高,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青光眼、白內障甚至視力喪失等嚴重併發症。 何宜豪說,由於症狀相似,虹膜炎常被民眾誤認為結膜炎,但兩者差異在於虹膜炎通常沒有大量分泌物,卻會伴隨強烈畏光與視力模糊,且不具傳染性。若自行以人工淚液或成藥拖延,恐錯失治療時機。急性虹膜炎治療重點在於「雙管齊下」:一方面以類固醇藥物控制發炎,另一方面密切監測並控制眼壓,必要時搭配散瞳劑以防止虹膜與水晶體沾黏。 何宜豪呼籲,若出現單眼紅痛、畏光或視線模糊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檢查。特別是高度近視者、有家族青光眼病史,或長時間過度用眼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最後何宜豪提醒,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並定期檢查眼壓與視力,才是守護視力健康的關鍵。

Read More

肉品反覆冷凍 增變質汙染風險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秋節後大部分家戶冰箱中仍有過節吃不完而冷凍起來的肉類,食藥署指出,肉品反覆冷凍與解凍可能造成肉質變化與汙染風險累積,而解凍後如果發現肉色變得暗沈,出現腥臭或其他刺鼻氣味,就表示肉品可能已腐敗。 食藥署指出,現代人為保存食材常將肉品冷凍儲存,然而,冷凍與解凍肉品若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微生物生長。許多人以為冷凍保存即可完全避免細菌生長的風險,但事實上,冷凍只能暫時抑制細菌活性,並不能將其殺死。一旦肉品解凍,溫度回升至適合細菌繁殖的7℃到60℃危險溫度帶,細菌便可能迅速孳生。 食藥署表示,特別是像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更容易在解凍過程中孳生,若肉品反覆冷凍與解凍,甚至可能造成肉質變化與污染風險累積,增加食品中毒的可能。 食藥署指出,解凍肉品應採取安全、衛生的方式。最推薦的方法是將冷凍肉品放置於冰箱冷藏室,讓其在低溫環境下緩慢解凍,這樣可有效控制細菌增長速度,確保肉品解凍後仍保有較佳的衛生狀態。 如需要快速解凍時,可將密封包裝之肉品浸泡於冷水中,並每30分鐘更換一次水,或採用緩慢流動之冷水解凍。此作法可避免肉品暴露於高溫環境,同時提升熱交換效率,並藉由縮短其處於危險溫度帶的時間,降低細菌孳生的風險。 使用微波爐解凍雖然快速,但因加熱不均,部分區域可能過熱或仍未完全解凍,建議使用後立即烹調,不應再冷藏或長時間放置。 食藥署表示,最不建議將肉品直接置於室溫下解凍,尤其是放置數小時以上,因為外層雖然已解凍,但內部仍冰凍,導致外層長時間暴露於危險溫度帶,為細菌提供孳生機會。 食藥署強調,新鮮肉品應具有自然的紅潤或粉色外觀,若發現肉色暗沉,有可能為劣變的徵兆。氣味亦可搭配作為判斷依據,新鮮肉品應無明顯異味,若聞起來有酸味、腥臭或其他刺鼻氣味,就表示肉品可能已腐敗。 此外,肉品表面若出現黏稠液體或異常濕滑感,也可能是細菌孳生的結果,應立即丟棄,避免誤食造成腸胃不適或食品中毒。對於已冷凍過的肉品,若在解凍後出現大量血水滲出、肉質鬆散或口感異常,也要特別留意其是否已經劣變。

Read More

3歲童鼠蹊部鼓包 竟是疝氣

李亞哲醫師提醒,「疝氣不會自己好,拖得越久只會越難處理!」(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3歲男童小宥媽媽發現在哭鬧或跑跳後,右側鼠蹊部會鼓起一塊腫塊,趕緊帶他就醫。經李亞哲醫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立即安排微創手術治療。整個手術過程僅約30分鐘,術後住院觀察一天,隔日即可返家。一週後回診,小宥已恢復正常活動,父母也放下心中大石。 嘉義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李亞哲醫師表示,疝氣,俗稱「脫腸」、「墜腸」,是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腹腔壓力過高或腹壁先天較薄弱,導致腸子或網膜等臟器自腹腔突出,形成鼠蹊部或陰囊腫塊。 李亞哲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小兒疝氣多在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間被發現,男童的發生率約為女童的十倍,右側的比例也較左側高。他說,小兒疝氣與胚胎時期未閉合的「腹膜鞘狀突」有關。這條由腹腔延伸至陰囊的通道若未及時關閉,就像一個漏斗般結構,容易讓腸子滑入陰囊,形成「間接型疝氣」。若拖延治療,可能進一步發展成「嵌頓性疝氣」,導致腸阻塞甚至腸壞死,嚴重時危及生命。 李亞哲醫師強調,目前微創手術技術相當成熟,結合新式人工網膜與高階設備,不僅縮小傷口,還能降低疼痛與併發症風險。加上他亦具備豐富的腹腔鏡經驗與美國培訓背景,更引進符合國際標準的微創手術術式,搭配個別化治療計畫,讓小病患能快速康復。 「疝氣不會自己好,拖得越久只會越難處理!」李亞哲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鼠蹊部或陰囊反覆腫脹、突起等情況,應立即就醫評估,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嘉義基督教醫院將持續以先進技術守護民眾健康,讓病人放心、家屬安心。

Read More

中醫調理 男改善夜尿性功能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表示,高齡者聽力損失不僅影響人際溝通,還可能增加憂鬱、社會孤立甚至失智的風險。(記者林怡孜攝)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5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來飽受夜尿與排尿不順困擾,每晚須起床3至4次,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下降,且性功能也明顯退化。求診中醫後醫師針對其「腎氣虛弱、濕熱內生」體質,開立「濟生腎氣丸」與「甘露消毒丹」加減處方,並搭配針灸調理腎經氣血。兩個月後,王先生夜尿次數大幅減少,白天尿急症狀改善,性功能回穩,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醫師,中年男性常見夜尿、頻尿與性功能下降等問題,若長期忽視恐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透過中藥與針灸調理,能有效改善腎氣虛弱與濕熱問題,恢復體力與自信。 中醫見解,地機穴有助調理脾腎、改善水腫與排尿不順;太溪穴則能補腎壯陽、穩定泌尿功能,是中醫常用改善夜尿與性功能的要穴。(圖/市立醫院提供) 陳奕任醫師說明,50歲以上男性泌尿問題多由壓力、過勞、飲食不當與作息失衡所致,中醫理論中常見「腎氣虛」及「肝膽濕熱」等證型。臨床治療強調「辨證論治」,透過中藥內服與針灸外治雙管齊下,能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腎氣運行。建議男性平時可按摩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氣海、關元等穴位,有助強化泌尿系統與性功能。其中,太溪穴位於足內踝與阿基里斯腱之間,是滋補腎氣的重要穴位;地機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後方,能調理脾腎、改善水腫與泌尿不順。 陳奕任醫師補充,飲食方面可多食南瓜、蓮子、百合、黑芝麻與堅果等補益脾腎的食材,避免冰飲與久坐,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皆有助預防夜尿與性功能障礙。中醫治療強調體質調理,透過持續治療與生活習慣改善,能讓熟齡男性重拾健康與自信。

Read More

顏正國癌逝 營養師授5招護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演員顏正國近日病逝,據悉近期他才發現罹患肺癌晚期。營養師建議,民眾可落實戒菸、多蔬果、少紅肉、顧腰圍、愛運動等護肺5招守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死亡率雙冠王,每年奪走逾萬條生命。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吸菸是造成肺癌最主要危險因子,占比達70%至80%,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罹患肺癌風險,空氣汙染則占15%;此外,職業暴露、肺部病史、肺癌家族史、炒菜油煙等也是危險因子。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書宜分享5個日常習慣,遠離肺癌威脅。第1點是「戒菸首要,遠離致癌根源」,研究顯示,戒菸後10至15年內,罹患肺癌的風險會降低一半,同時也能減少大腸癌、口腔癌、胃癌等多種癌症風險。戒菸也能保護家人、朋友免受二手菸危害。第2點是「多蔬果,提升抗氧化力」,研究指出,水果或蔬菜攝取量過低恐增加3倍肺癌風險。蔬果富含植化素和抗氧化營養素,尤其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E等,能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降低罹癌風險。黃書宜建議,多攝取綠葉蔬菜、胡蘿蔔、芭樂、番茄、十字花科蔬菜等。 第3點是「少紅肉,遠離加工肉品」,黃書宜說,紅肉飽和脂肪較高,高飽和脂肪攝取增加肺癌風險,大量食用紅肉會顯著增加24%罹患肺癌風險;反之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可使肺小細胞癌和肺鱗狀細胞癌風險分別降低16%及17%。同時應避免吃醃製和煙燻肉製品。 第4點是「保持理想腰圍,降低發炎風險」,黃書宜提醒,研究指出,腰圍越大,罹患肺癌的風險就越高,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 第5點是「規律運動」,黃書宜引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規律運動能促進肺部代謝、提升心肺功能,甚至真的有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者可降低20%至50%肺癌風險。 黃書宜也說,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胸部X光檢查,必要時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而在台灣肺癌盛行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即使非高風險族群,也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顯著提升治癒率。

Read More

流感新冠疫情蠢動 專家籲打疫苗

專家呼籲,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依照政府建議儘快完成「左流右新」疫苗接種。    (疾管署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時序進入秋冬,流感已提早流行、且新冠恐接續發威。專家呼籲,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依照政府建議儘快完成「左流右新」疫苗接種,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表示,今年流感疫情早在9月就提前報到,且持續攀升;另外新冠疫情更是蠢蠢欲動,恐將接續在10月再度流行。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65歲以上流感與新冠重症病例中,每4人就有1人死亡,其中近9成沒有接種過流感或新冠疫苗。由此可見,接種疫苗仍是長者防範染疫後重症或死亡的重要防線。 然而,相較其他先進國家,台灣新冠疫苗接種率有待加強,許多民眾對新冠疫苗仍有顧慮,多為擔心接種副作用。但根據近幾年台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數據顯示,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的不良事件通報數量並無顯著差異。 楊靖慧強調,新冠疫苗可以說是全世界施打量最多的疫苗,安全性已有科學數據支持,民眾可以放心施打。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及慢性病防治委員會教授吳至行指出,感染新冠後急重症風險較流感更高,患者進入加護病房的風險更高出2倍由,加上由於新冠病毒會傷害人體多個器官,恐會留下長期後遺症。 國外研究顯示,全球約有36%的患者即便康復後3個月仍持續出現咳嗽、疲倦、腦霧等長新冠症狀,且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吳至行也分享,民眾往往只打了流感疫苗,但卻遲遲沒有接種新冠疫苗,他強調,其實流感和新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毒,尤其是高風險族群,若感染後都不只是小感冒這麼簡單,所以兩種疫苗都不能少,務必都要完整接種。  

Read More

人工耳蝸整合照護 翁重拾聽力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年紀大、聽不到是正常的吧?」這句話或許道出許多長者的無奈,但醫療專家提醒,高齡聽損並非單純的自然老化,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仍有機會大幅改善聽能、延緩退化。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指出,聽覺退化不僅影響溝通品質,還可能增加憂鬱、孤立甚至失智風險,應積極診治。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三成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且多數為漸進性惡化。遺憾的是,許多長輩誤以為「耳背」是老化必經過程,延誤治療時機。陳嘉思強調,聽覺是可以被改善的能力,只要搭配個別化助聽器或復健策略,就能幫助長者維持清晰溝通與社會參與。 陳嘉思聽力師指出,對於重度聽損者,若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彰,則可考慮人工耳蝸植入。與助聽器不同,人工耳蝸可直接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刺激聽神經,是更深入的聽覺介入方案。不過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尤其高齡者需評估大腦可塑性與學習能力。目前臨床已發展出整合性人工耳蝸照護模式,術前將全面評估個案健康、認知、家庭支持及動機,並與病患充分溝通期待與限制,提升術後適應與成果。陳嘉思分享,一名七十歲水電師傅因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配戴助聽器無效,經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三個月已能聽懂簡單對話,一年內重返職場與社交生活。 術後調機與復健訓練同樣關鍵。聽力師將依個案調整設備參數、設計聽能訓練計畫,協助患者逐步重建對語音與環境聲的辨識能力。陳嘉思表示,聽力師在復健過程中扮演關鍵橋梁角色,並與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通力合作,提供完整的聽覺照護。若家中長輩常有「講大聲一點」、「聽不懂內容」或看電視音量過大的情形,建議及早安排聽力檢查。透過專業團隊介入與輔具支援,讓長者重拾「聲」命活力,活出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Read More

送菜司機、晚班理貨

1.送菜司機:03-08:30 2.晚班理貨:7:00-03:00 薪35000起 0927-302275

Read More

早餐工作伙伴

6-13:00、薪31000、月休4天 06-2411696中西區

Read More

福安工業徵品管員、倉管員、廠務助理、日班作業員

月薪28590起、福利佳 洽新信路6號 261-054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