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高燒黑泥便 沙門氏菌惹禍

沙門桿菌引起發燒腹瀉,5歲以下嬰幼童是高危險群,阮綜合兒科醫師楊岱璟呼籲,一旦有腸胃炎症狀,應盡速就醫。(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歲半蔡小弟發燒腹痛,1天腹瀉黑泥便10幾次,拉到虛脫無力就醫。住院後的發炎指數仍高達1百多,糞便培養確定沙門氏菌,以第3代頭孢子抗生素與益生菌治療,1週後順利康復。

阮綜合醫院指出,近日急診有2名幼童都出現發燒、腹痛、嚴重腹瀉等狀況。除了蔡小弟,另一名3歲小智高燒腹痛,腹瀉泥便有血絲,掛急診就醫。住院初期仍在每次腹瀉前腸絞痛,高燒超過攝氏3、40度,糞便培養檢驗確為沙門氏菌感染,經使用第3代頭孢子抗生素及點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第5天後才完全退燒、糞便正常,痊癒出院。

醫師楊岱璟說,沙門氏菌是人畜共通疾病,尤其在35至37度氣溫下,容易在生水,生蛋,奶製品及沒煮熟的魚肉類中大量繁殖。據國內外調查報告指出,食源性及水源性疾病中有1/3是由沙門桿菌引起,並以夏季、大雨淹水後病例最多見;楊岱璟表示,氣象預測今年梅雨季即將到來,5歲以下嬰幼童是高危險群,需做好防範和照顧。

傳染途徑是接觸或糞口傳染,最可能的是上完廁所、接觸貓狗家禽家畜後,沒洗手或沒擦乾淨,手上的沙門氏菌透過吃食飲品,或接觸(握手、烹調)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是容易病從口入的疾病。

楊岱璟指出,5歲以下幼童與體弱老人是高危險群,初期症狀惡心嘔吐、腹痛下痢像急性腸胃炎,接著會呈現持續高燒不退,腹絞痛瀉泥便,糞便呈現墨綠色或帶有黏液、血絲,嚴重者往往脫水,免疫力較弱者可能引發腸穿孔,菌血症導致腹膜炎、腦膜炎等。治療方式以採取症狀及抗生素治療,並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預防感染沙門氏菌,務必在如廁後、換尿布或觸摸動物後,以及進食前、烹調食材時,確實清潔並擦乾雙手,以避免吃進病菌或擴散傳染給家人。再則,沙門氏菌在60度C加熱20分鐘或煮沸5分鐘才會被殺滅,因此盡量不吃生蛋、破蛋,不喝過期牛奶或乳製品(冰淇淋、沙拉),不要生熟食混吃,食用煮熟食物,喝煮沸開水,少吃冰品冷飲等可降低感染風險。

楊岱璟呼籲,一旦有腸胃炎症狀,例如嘔吐、腹瀉、發燒等病徵即盡速就醫治療,由於沙門氏菌的傳染期與患者的糞便排菌日期相關,這時候的傳染力最高了,所以協助照顧者也應該避免處理家人的飲食,以防止病菌傳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