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二0二四故事台灣獎成果展十五日起於台灣歷史博物館開展,二十四位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少年學員,化身「尋跡的人」,從聲音、影像與空間探究台灣歷史。
學員們七月份參與工作坊,活動邀請具歷史轉譯與青少年培力經驗的藝術家們組成導師,和台史博館員組成跨領域團隊。工作坊以顏色、流行歌曲、空間為線索,影像組以藍色為標的,將各年代大量藍色物件,梳理成連結政治、工業、民主、民生相關的多條論述路徑,整合與共筆為「異色島」台灣史。
聲音組以性別為主軸,探索聲音裡的女人與浪子,藉由各年代歌曲分析,包括過去的〈女性新風景〉、〈放浪人生〉,以至近年的〈Hol(l)e〉與〈我要你愛〉等,發展具歷史思維的Podcast與歌曲創作。空間組至吳萬春香行、永樂市場二樓住宅區、金泉成雜糧行、寶興五金行等台南空間實地踏查,並研究歷史物件,再探空間的前世今生與拼湊在地常民日常生活史。
成果發表會時,組員展現研究成果。學員們指出,參與活動獲得更多元歷史思維、學習方式及重新學習歷史方式,透過教材開發,傳遞對歷史的不同體會與感受。台史博說,透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顏色、流行歌曲、空間為媒介,帶領青少年挖掘、追溯時代背景與歷史脈絡,結合生活經驗和學習。
台史博說,希望每個人看見日常中所潛藏的歷史與可能,每個人不僅可以是台灣故事閱讀者,也可以是探索與開創者,共同閱讀生活中的台灣史,展期至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