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春聯,年的味道

■王厚明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僻鄉村,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紅的春聯,辭舊迎新。隨處可見的「年紅」元素,紅紙黑字間,透著喜慶而祥和的年味。

春聯是春節期間以撰書對聯形式,營造節日氣氛、祈福吉祥的重要習俗。這源於「釘桃符」的古老風俗。《燕京歲時記》說:「春聯者,即桃符也。」古人認為,桃木有避邪作用。《莊子》曰:「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用桃符驅鬼鎮邪的做法,從周朝開始就通行於民間。桃符由最初的桃枝、桃人,演變為畫門神於桃木之上,再簡化為用「神荼」、「鬱壘」兩個神名代替門神圖像,最後易之以在桃木板上書寫「滅禍降福」、「元亨利貞」之類的吉祥語。

據史料記載,第一次在桃符上書寫對聯是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好學能文,喜歡儒家經典。後蜀有個學士叫辛寅遜,曾任司門郎中、翰林學士、簡州刺史等職。西元964年春節,孟昶令辛寅遜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可是孟昶沒有看中,就自己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被認為是第一副春聯。

而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了12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排在第一,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比孟昶的題聯早240多年。

春聯書寫在紅紙上始於明代。潘宗鼎的《金陵歲時記》記載:「元旦,千門萬戶更易春聯,以朱砂染箋,佳者謂之萬年紅。其制自明初始。」在紅紙上寫春聯,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熱烈、吉利祥和,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春聯的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沒。清人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說:「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清代,春聯已廣為流行。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沿途聽爆竹,逐驛讀春聯。」至於官府,據《楹聯叢話》記載:「紫禁城中各宮殿門屏隔扇皆有春聯,每年於臘月下旬懸掛,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須更新,但易新絹,分派工楷法之翰林書之,而聯語悉仍其舊。」可見當時從民間到宮廷春節貼春聯的盛況。

如今,雖然人們的節日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增添了許多新時代節日元素,但過年寫春聯、買春聯、貼春聯,仍然流行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過年貼春聯是所謂「貼揮春」的一種,除了春聯外,貼揮春還包括貼「福」字、貼年畫、貼窗花剪紙等,春節還有要貼「門貼」。門貼包括春聯和門畫。有院落的人家,正房、廂房,甚至廚房、灶間都會根據其功用貼上相應的春聯應景。

2023年底,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節——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彰顯了春節所蘊含的全球價值。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成為目前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之一。

春聯,帶著年的味道,連著家的團圓,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新春願望的熱切表達,是漢語韻律美學的凝練展現,是我們骨子裏獨有的文化浪漫。揭下舊年的春聯,貼上紅彤彤的新春聯,喜慶熱鬧的年味就升騰起來了。蛇年已至,你家的春聯準備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