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隱藏的風景(上)──管窺秀實《被狩獵:止微室談詩》

文/白靈 圖/簡昌達

秀實是當代漢語詩人中的遊俠,特立獨行,從不服誰管,厭惡主流和邊界,出沒無常,從不按牌理出牌,今日忽焉在此,明日忽焉在彼。但論起詩之視野、詩友交遊、或對詩之見識,其幅面縱深寬廣,華人新詩界中恐少出其右者。

做為一位香港詩人和詩評家,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特殊、歷史命運多舛,其子民的眼光所觸從來就不只是香港,這使得秀實的行止和心胸自始即不拘泥一地一域,既有種特殊的不安和未定飄忽感、又有種可超然抽離自身之外的悠遊和自在。以是其行事作為從不牌理出牌,並不在乎主流或所謂專家批評家的看法,在其自由意志的驅使下,只行其所當行、寫其所當寫、評其所當評、乃至編其所當編。以是多年下來,詩集論集編纂詩選和刊物甚多,影響力日漸旺盛。

其眼光之特別,可先以2022年他與余境熹合編的《當代台灣新詩選》為例,所選61位詩人即大出一般主流觀點之外,秀實並言明在先,要選的是「從來進入不了台灣詩選的詩人」、「具實力卻被人刻意忽略的詩人」,卻是「重要的碎片」,唯如此選才足以讓「當下的面貌更能完整的呈現」。另一主編余境熹則說「社交之『貧』」,「把一部分好作家摒出了選本的界閾」,編此選集正是想另出新意,「提供些『隔籬』的風光」供愛詩人參照,而這分明是與台灣主流詩壇對著幹,根本「不同意」、「不滿」、乃至是對2020年蕭蕭所編《新世紀20年詩選》(2001-2020)選入之60位「新世紀的二十年,重要的六十位詩人」的名單投下「不信任」票,因此上述二部選集名單相同者竟僅14位,且秀余本選了21位約三分之一的女詩人,蕭蕭選12位只占五分之一,女詩人名單中也僅陳育虹、葉莎兩位重疊,等於秀余本竟挖出了多達19位女性詩人,這是極為可觀的「女力挖掘工程」。

於此我們即可端詳出秀實眼光的特別、一種有意規避所謂主流的個人風格了,這無疑也讓漢語詩壇多「打亮」了些被忽略或隱藏版的風景,這種「工程」是更費心力和更耗精神的搜尋工夫,卻似乎是秀實的「別具慧眼」、乃至「天生反骨」的展現。

此種特別的眼光在他的「止微室談詩」系列中更易窺見,自2016年起,已出版《為詩一辯》、《畫龍逐鹿》、《望穿秋水》、《賞花賞詩》、《幽暗之地》等五冊後,包括 如今這第六本《被狩獵》,內容大多是分三輯:「台灣篇」、「大陸篇」、「港澳與海外篇」的三分法,有時海外篇頂多再註明「東南亞」或「新加坡」等,有意將三區域所論詩人等量齊觀,並使之相互競比,這是過去漢語詩壇評論家所未嘗試過也極難做到的,此種評論形式和內容形成了此六冊談詩系列極大的特色。

秀實除了喜好「為人所難為」,也常常「為人所不為」,除了挖掘主流詩壇根本就忽視、「看不到的新人」外,他更常常「考古」、去尋找詩壇「已遺忘的舊人」,大膽書寫「另類議論」。茲舉此集中「台灣篇」的一例,輯中除寫林煥彰、喜菡、喬林、劉梅玉等,較為人所熟悉外,他特別推介了早年寫詩後已停筆的一位詩人晉立(1964~),寫了〈誰此時寂寞,就永遠寂寞——讀晉立詩集《寂寞外傳》〉一文,此詩集出版於1989年晉立25歲時,有侯文詠和陳一郎的序、和張國治的跋,秀實舉其喜歡的〈四月七日星期五 孤獨〉一詩的兩行:

月光把我停格成一任意形狀
張口的,瓶

還說「初讀極其震撼,再讀悲從中來。單單這兩行,便足使晉立的名字留在台灣新詩史上」,此斷言甚為大膽,但又舉甚多好詩例做為佐證,足見其偏好和不吝「考古」予以大力推薦,也為兩人相見恨晚備感唏噓。二人會面時晉立「華年已接近六十」,秀實為其「懷才不遇」而興嘆,又說既「選擇了詩,之後無論何往,將永遠的寂寞下去!」這是秀實的詩話文章可愛又可讀的地方。

再舉「大陸篇」的一例,此輯除寫知名的龔學敏、沙克、郭金牛、王東岳等外,楊運菊、紫凌兒就較陌生,而一荷更應像新人,秀實也不吝揮筆推介,如「這個和風細雨的初見∕便是我整個唐朝」、「人群中我只對你看了一眼∕就像整個春天∕我只贈了你一枝桃花∕不能再多∕再多一枝∕乍洩的春光就會爭先恐後的鑽出來∕次第開放」(〈一枝桃花〉) ,說她的詩「醮飽情懷」、「既是抒情,也是一種生存狀況」的展現,其細微處使詩句有機會成為「超越時空的存在」。又如「您記得土地長出的每一種草木∕卻唯獨不認識我」(〈春天的藥方〉) 既寫對母親的愛卻在「淡泊的文字背後是濃厚的哀傷」。另如〈老師的表達〉:

紅領巾,白球鞋,藍校服
空氣清新,紙鳶高飛,布穀  歡叫
具體到一個人

比如三班的小芳
齊劉海,長辮子,嬰兒臉
她舉起小手敬出標準的隊禮

再比如五班楊柳青
放學了,她一個人在丁香樹  下徘徊
只因為老師說過丁香暗喻老  師的品質

我沉默地坐在窗前
欲把知識長河寫在黑板上
一直寫下去

秀實說「一荷讓自己置身於學童中,親切感受,才能寫出如斯清新脫俗之作」將「一位平凡教師的教學絮語」、「折射出時代的影子」。最後再歸結出秀實的詩觀:「題材並不在大小,關鍵是詩人在處理個人經驗時,能否開敞閘門進入時代的『公共空間』裏去」,以此印證出:「把自己置身空間裏,最終也把自己置身於文字中,這是詩人一荷的詩歌特色」。所以讀秀實的一系列詩評,也等於在作一場場詩創作手法的教學(比如此文中一起初關於「文字關」、「技法關」到「生活關」再到「悟關」的說法),愛詩人當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