嬤腹痛血便 揪胃腸道基質瘤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國泰醫院19日發布年逾7旬婦人罹胃腸道基質瘤合併膽結石案例,醫師提醒,胃腸道基質瘤在台灣有較高發生率,若年長者出現腹部脹悶、惡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應多加留意。

72歲林女士,3年前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個2公分大的胃黏膜下腫瘤,疑似胃腸道基質瘤,持續門診追蹤,近期發現腫瘤緩慢長大,2個月前因上腹部悶痛且頭暈就診,由於合併有血便症狀,經上消化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已接近6公分,且膽囊被結石塞滿。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指出,胃腸道基質瘤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約占腸胃道癌症2%左右,好發年長病人,年齡約在65-69歲,但也有不到2%機率發生在20歲以下,主要出現在基因遺傳。

胃腸道基質瘤在腫瘤還小時,症狀不明顯,通常有症狀時多已大於2公分,由於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常見如腹部脹悶不適、惡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依照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標靶治療為輔。若經評估已有遠端轉移、手術危險區、或腫瘤太大而無法一次手術切除,可以先標靶治療,平均存活率增加3成以上。

手術的目標在於完整將腫瘤切除,以往這類患者需接受超過15公分傷口的剖腹手術(傷口位於腹部正中間),考量病人合併有膽結石問題,故建議接受達文西微創手術,做更細緻的剝離及切除。

目前多項達文西手術已提供手術的健保給付,以一般外科而言,舉凡肝膽胰手術、腸胃道手術(包含減重手術)、疝氣手術,都有健保補助,病人僅需自費相關醫材。

據跨國統計顯示,在香港、台灣、韓國與挪威有較高的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9-22人,美國及加拿大的發生率約每百萬有7-8人。

蔡欣恬提醒,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早期幾乎無症狀,特別提醒年長者如有腹部脹悶不適、惡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務必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