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中風病患約3萬人。面對阻塞型中風,中醫開發新藥「養腦散」,臨床證實對65歲以下患者可減少40%腦部損傷,儘早恢復自理生活的能力;針灸則可降低腦中風的併發症與死亡風險,並有效減少2次中風發生率。
中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中醫在腦中風發病後6個月內月黃金復健期,可透過針灸等治療能幫助患者恢復。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中醫對腦中風依據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分為中經絡型和中臟腑型等2種;治療上,針灸用於治療腦中風患者口眼歪斜、吞嚥困難、肢體無力或拘孿等症狀,施針穴位如百會、四神聰可改善神經功能,廉泉改善吞嚥困難;上肢之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有助於運動功能恢復;下肢穴位如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太衝等則有助於恢復下肢力量。
高雄長庚醫針灸科主任黃博裕表示,在中藥方面,丹參可用於活血化瘀、擴張血管;川芎可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紅花有活血通經、化瘀止痛之效。
張晉賢表示,中藥方劑「腦得生」也可促進腦部循環及肢體功能恢復;而由星馬等南洋地區中醫界開發的一帖補腦中藥,目前我國中醫藥研究單位也正進行測試中,可能會調整部分藥方,於今年以「清腦一號」為名問世。
詹永兆表示,透過中西醫結合,能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式,讓中風患者的康復成效更佳。目前各大醫院都有中醫部,患者可提出會診要求,對中風後的復健與治療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