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鐵漲票價,別又在自己身上畫箭靶!

 

去年鳳山火車站新建車站大樓完工招標,卻兩度流標,眼見附近又將有大型商場開幕,為招標投下震撼彈。(本報資料照)

日前交通部費率審議委員會通過台鐵票價調漲案,客運平均漲幅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八,在一片政治新聞喧囂聲中,這個新聞反而沒有激起太大火花。台鐵票價已近三十年沒漲,此次調整確實有其必要;但去年是台鐵公司化的第一年,實際虧損數就遠超過預計虧損數,而且準點率、事故件數都比公司化之前一年還高,票價大漲千萬別又在台鐵身上多畫上一個箭靶!

三十年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台灣經濟環境早就天差地別。就以人均GDP而言,一九九四年為三十二萬兩千多元,二0二四年已達一百零八萬八千多元;一九九四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七十一點六一,二0二四年十二月為一0八點八三。從所得面、物價面來看,長期壓抑台鐵票價調整對台鐵確實是說不過去。

由於票價凍漲等因素,台鐵虧損早就不是新聞。為了降低公司化之後的經營包袱,台鐵近一千七百億元短期債務由交通部鐵道局成立基金全數吸收,還鬆綁台鐵資產活化的法令限制。詎料,去年台鐵轉型公司化的第一年就出現一百三十七點九億元虧損,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比原先預估的虧損七十四億元幾乎翻倍,堪稱出師不利。

對於虧損創新高,台鐵解釋主要是受到花蓮大地震影響,票箱收入沒有達到預估的一百八十五億元;但去年台鐵票箱收入也達一百七十四億元,換言之,就算撇除地震因素,且票箱收入達到預估值,台鐵還是虧損近一百二十七億元,仍然是創下歷史新高,仍然是遠超過預估虧損數。

當然,造成台鐵公司化之後虧損擴大的因素不只票箱收入,但從其他層面觀察,台鐵公司化之後也是不進反退。即以最被乘客詬病的準點率而言,根據審計部調查,台鐵公司化之前的一年,也就是二0二三年,台鐵誤點次數高達一百四十三萬次,發生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點四。雖然台鐵指出審計部的計算方式與國際標準不同,因而未能全面反映實際狀況;但根據台鐵自己的統計,去年準點率也是低於二0二二年、二三年,而且也遠低於公司化第一年的目標值。

其次,根據交通部公布的資料,去年台鐵行車事故傷亡人數較前年增加百分之十一點七六,也是不進反退;去年行車事故件數較前年大增近三成,雖有地震因素,但調車異常事件和事故依舊頻傳,甚至到了交通部長要「震怒」的程度。二0一八年普悠瑪號、二0二一年太魯閣號兩起慘痛事故殷鑑不遠,但這兩、三年台鐵行車事故件數持續上升,民眾看不到台鐵的改革決心。

其三,台鐵擁有龐大資產,但近年資產開發收入還不如過往;台鐵工會即批評,台鐵僵化的「公家單位思維」,導致經營畫地自限。以實際案例觀察,台鐵打算在七堵站興建商業大樓,但七堵站平均每天進出站僅約一萬一千多人次,人潮何在?鳳山站平均每天進出站近一萬人次,去年新建車站大樓完工招標,卻兩度流標,眼見附近又將有大型商場開幕,為招標投下震撼彈。如果台鐵不改變思維,金雞母還是不會下太多蛋。

持平而論,台鐵公司化一年多來,社會觀感並沒有由負轉正,甚至董事長、總經理調薪案還飽受訾議。如果台鐵票價大漲,卻依舊無法扭轉形象,還是無法如預期最快在二0二六年現金流轉虧為盈、二0二八年年會計帳轉虧為盈,此次的票價上漲勢必會讓台鐵身上多一張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