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晚婚與晚孕趨勢,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國健署建議,把握黃金生育期,破除錯誤備孕迷思,若無避孕1年後仍未懷孕,就應及早就醫檢查。
國健署自2021年7月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現行補助對象為不孕夫妻,最高補助6個不孕症治療週期,截至2024年底,協助超過2萬1514對夫妻迎接2萬4653名新生兒,甚至有4對夫妻通過第3胎補助審查。
為幫助破除備孕迷思,國健署10日上午召開「夫妻備孕不簡單,破除迷思助圓夢」記者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在會中指出,不少夫妻因錯誤備孕觀念,錯失黃金生育期,最常見迷思是「月經規律就代表容易懷孕」。
雖然規律的月經通常代表排卵功能正常,但並不意味著一定容易懷孕,順利懷孕還需要多項條件配合,如子宮內膜或輸卵管狀況、精子活力、卵子品質等。
另一個常見迷思就是「年輕夫妻不用擔心生育問題?」黃貞瑜表示,其實年輕夫妻也可能因生活壓力、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生育能力,有懷孕困難者宜及早進行生育檢查,透過專業評估,提高懷孕機會。建議備孕超過半年或1年都沒有好消息的年輕夫妻,仍應把握女性25歲至35歲、男性40歲前的黃金生育期,應及早檢查並尋求醫師協助。
還有常見迷思是「懷第1胎順利,懷第2胎就沒問題?」出席記者會的張先生、張太太分享經驗指出,32歲結婚後,非常順利在34歲自然懷孕生下大寶,但3年後想要再懷2胎卻遇到困難,直到求助醫師,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才誕下2寶跟3寶。
黃貞瑜說,即使夫妻順利懷孕並產下第1胎,日後想再懷第2胎時,仍有可能因年齡、健康變化或其他因素,導致懷孕困難,這稱為「繼發性不孕」,很多事情往往超過2年就會有變化,若長時間未能成功懷孕,還是儘早進行生育檢查,找出自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