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病因,早期無症狀,約7成患者因健檢或眼部不適才發現,往往已進入不可逆的中晚期。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尤其接受近視雷射者,因其眼球結構仍類似高度近視者,仍有青光眼風險,應保持警覺,以免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響應世界青光眼週,台北榮總、新光醫院及北市聯合醫院共同舉辦衛教講座,北榮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表示,青光眼若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現有的挑戰是許多患者未能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台灣每4名青光眼患者中,僅有1人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對多數患者而言,眼藥水可以有效控制眼壓,延緩視力損害,降低致盲危機,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北榮眼科部青光眼主治醫師郭哲源指出,過去青光眼常見於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然而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30至40歲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推測與現代人的生活用眼負擔增加,或近視盛行有關。
尤其台灣許多患者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單靠一般的眼壓測量可能無法診斷,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族群,或為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檢查,包含眼壓、眼底與視神經檢查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針對高度近視族群,郭哲源特別提醒,近視雷射手術後雖解決高度近視需要配鏡之不便,但近視雷射僅改變屈光度數,眼球結構仍與高度近視者相同,因此即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仍應保持警覺,定期檢查,以免錯失早期診治時機。
柯玉潔表示,青光眼治療需把握黃金期,點藥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控制方式,若眼壓無法穩定,患者可能需進一步接受手術。近年研究顯示,若在藥物治療前以雷射治療介入降低眼壓,延緩視野惡化的效果可能更佳。此外,即便手術能穩定眼壓的控制,已受損的視力仍難以恢復,因此確診初期便應積極遵循醫囑,以減緩病程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