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位居全球之冠。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鄭俊山表示,當腎臟因長期發炎、慢性疾病影響或尿路阻塞受到破壞,導致腎臟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的病變,無法回復正常時,就稱為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慢性病史(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肥胖、年老、抽菸、家族史、濫用消炎止痛藥物等。
罹患慢性腎臟病時,身體會有5大警訊:1.泡:尿液中泡沫增多且持續不散,可能是蛋白尿的徵兆,代表腎臟功能受損。2.水:身體水腫,特別是腳踝、腿部及眼皮浮腫,可能表示腎臟排水功能受損。3.高:高血壓是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長期高血壓會加速腎功能惡化。4.貧:腎臟負責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當腎功能下降時,可能導致貧血,出現臉色蒼白、頭暈等症狀。5.倦: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會使人感到疲倦無力,甚至影響睡眠品質。
要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穩定控制三高疾病(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避免暴飲暴食、不可長期自行濫用藥物(止痛劑、抗生素、利尿劑或其他偏方)、避免腎結石與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等,都是重要的關鍵。
針對飲食部分,營養師江仕峰強調,可掌握4少(少鹽、少糖、少磷、少動物性油脂)、3多(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1適量(每公斤體重攝取0.8~1.0克優質蛋白質)原則。另,保持不菸、不酒、適當運動與充足睡眠的良好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