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血管和神經多 刮痧應避開頸前三角 莫硬刮

醫師林本庭說出痧的程度,有「痧」就達到效果了,如果沒有痧也不要硬刮。(資料照/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刮痧是中醫經絡理論的自然療法。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當經絡受阻或氣血不暢時,人體會出現疲勞、疼痛或疾病等不適。刮痧能刺激皮膚和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排出體內毒素,恢復氣血順暢,達到改善健康、緩解症狀的效果。現代醫學也證實,刮痧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效減輕肌肉張力。刮痧完總感覺身體的經絡都通了!

嘉基醫院中醫師林本庭在臉書專頁「林本庭中醫師」發文表示,刮痧盡可能避開下巴、耳後到鎖骨上緣的三角形,又稱為「頸前三角」,這區域有豐富的頸部血管和神經。另外,皮膚有傷口的地方,也不適合刮痧;睡不好、吃太飽或太餓,這些都是氣血旺盛和低落的時候,如果進行刮痧,可能讓氣血波動得更厲害。

林本庭說,刮痧能夠增加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的腫脹。刮痧小撇步,林本庭提到,刮痧之前會先塗油性介質(如乳液),來滋潤皮膚。一般採用「單向」刮,背部酸痛就在膀胱經由上往下刮,肩頸不舒服就從小腸經的上面,刮到肩膀的地方。

他說,越垂直、越深入、越多下強度就越強。如果是體質虛弱的人,給過多的劑量就會容易不舒服。至於出痧的程度,有「痧」就達到效果了,如果沒有痧也不要硬刮。

林本庭指出,刮痧是一種增加氣血循環,和讓毛孔打開的過程。如果這時候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像是冰淇淋或瓜果類,反而讓循環變得要快不快的;或者刮痧完吹到冷風、到冰庫工作。這時候打開的毛孔,就很容易讓「風寒」跑到身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