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儒
「脊椎側彎」是脊柱異常扭轉彎曲造成S或C型變形。大部分的脊椎側彎病患平時無症狀,只有外觀會有高低肩、姿勢歪斜、肩胛骨一邊突出、骨盆歪斜或長短腳之情況。
家長常因為小孩「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帶來兒童骨科門診檢查;學校健康檢查項目也有「站姿前屈測試」,請學童兩腳併攏、雙手垂下,緩慢向前彎腰,彎至90度,觀看背部肋骨是否有不對稱隆起。希望能早期發現學童問題,早期追蹤並接受治療,避免在成年後側彎角度過大致影響日常生活、運動甚至造成疼痛,最後需要手術治療。
脊椎側彎發生率約2~4%,特別在青春期學生族群更常見。造成脊椎側彎有幾種原因:
第1為先天性側彎,主因為胎兒發育過程中脊椎椎體形成異常所致,如半椎體、融合椎等,出生時即存在。X光可見椎體形狀呈三角形或是梯形的半椎體,或是2、3節連載一起的融合椎。有合併其他器官或系統異常的機率,須定期追蹤是否變形角度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大。
第2種為特發性脊椎側彎,可依照年紀區分為幼兒型與青少年型;以青少年型最常見,大約占所有脊椎側彎病患8成以上,女性居多。
第3種為症候性或次發性,主因為其他基因異常或全身性症候群疾患導致。
最後一種是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或其他神經肌肉問題導致異常肌肉張力不平衡,長期下來造成脊椎結構逐漸歪曲扭轉。
診斷脊椎側彎除了理學檢查外,還會量測站立下全脊椎X光的「克氏角」,角度大於10度、並可見上下節椎體有旋轉情況,便可診斷為脊椎側彎。評估需注意病患是否有長短腳,有時影響骨盆水平也會造成脊椎歪斜。
治療可分為復健活動、背架使用、手術治療,需看病患年紀、側彎成因、角度、進展速度、以及臨床症狀決定治療選擇。復健重點在於維持心肺功能、脊椎柔軟度與核心肌力,需針對側彎位置設計復健運動,並持之以恆的練習。平時需注意站坐姿,規律運動如游泳、瑜珈、有氧等低衝擊性運動。
背架可分為全日型與夜用型。全日型主要針對角度大於20度,或一年角度增加大於5~7度之青少年,每日需穿戴18小時以上才有良好效果;夜用型背架目前是輔助使用,提供較好睡眠品質。若角度不大或進展較慢的患者也可以考慮只睡覺穿戴夜用型背架,白天可以正常活動。若角度大於45度,因為角度過大即使成年後仍會逐漸惡化,同時影響心肺功能與壓迫內臟器官,會建議手術治療。
克氏角大於45度、或已經有明顯疼痛或是日常生活影響之患者,則建議接受手術矯正。針對不同年紀與脊椎變形情況有不同手術選擇,年紀較小患者適合使用可調式成長棒,定期接受手術或磁控調整延長;年紀較大之患者可使用後融合術或較新的椎體牽引。患者與家長需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適應症、治療選擇、風險及預後。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