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年約40歲張姓女子因左側乳頭持續出血達3個月,雖無乳房外觀明顯變化或觸摸到腫塊;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乳頭下方有1公分大的腫塊,經超音波導引粗針穿刺切片後確認為乳突瘤。透過手術完整切除腫瘤,並經病理確認為良性病灶,術後症狀大幅改善。
陽明交大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韓馨如表示,乳頭分泌物是僅次於乳房腫塊與乳房疼痛的第3常見乳房症狀。除了哺乳期間分泌乳汁屬正常現象外;非哺乳期女性若出現乳頭分泌物,可能是身體健康亮紅燈的警訊。
韓馨如說明,非哺乳期的乳頭分泌常見原因包括荷爾蒙濃度失衡、泌乳激素過高,或藥物導致,通常會出現淡黃色或白色分泌物。但若伴隨乳房紅腫、熱痛等現象,則可能是發炎或感染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血色、深黑或暗褐色的乳頭分泌物,可能與乳管內腫瘤相關。這類腫瘤可能造成乳管阻塞與出血,約有1成機率為惡性腫瘤,需進一步檢查與處理。
韓馨如指出,乳突瘤是最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之一,其他如腺瘤、纖維化增生等病灶也可能造成類似症狀。因部分良性病灶可能潛藏惡性變化風險,仍建議手術切除。
另外,非典型導管增生、小葉原位癌、放射狀疤痕、乳突瘤、葉狀瘤與扁平上皮異型性等,若僅靠局部切片,無法完全排除腫瘤內含惡性細胞的可能,完整切除並送病理檢查才能確保安全。這類高風險良性病灶未來發展成乳癌的機率可能增加1.5~5倍。
在手術方式選擇上,除了傳統乳房腫瘤切除術;若腫瘤較小、位置適中、距離乳頭較遠,也可考慮使用真空吸引輔助乳房腫瘤切除術,具有傷口小、外觀較佳等優點,但仍須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
早期發現乳房病變是預防乳癌的關鍵。若能在癌前病變或原位癌時期即時處理,能大幅降低發展成侵襲性乳癌的風險。根據統計,早期乳癌(第0~2期)的5年存活率可超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