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423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日,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全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發現兒少憂鬱症、焦慮症等快速成長,且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另網路不當行為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調查針對全台300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最後回收100份有效問卷,透過100名兒心科醫師第一線的門診觀察,發現近3年,憂鬱症是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同時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在國高中階段最為常見;隨年齡增長,伴隨更高的自我傷害風險,在高中時期達到高峰。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
同時,調查發現,國中小時期憂鬱症的表現除了易怒煩躁外,也常以頭痛、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表現。而到了高中期階段,常常已出現了自傷意念和行為。而拒學和懼學也是中小學憂鬱症可能的徵兆。
且國小憂鬱症患者已偶爾或經常出現自傷行為,65%的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自傷行為。70%的醫師表示,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高達90%的醫師表示,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另一項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研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2022年進行的《青少年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關聯》,針對全台灣及離島10-18歲青少年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發現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霸凌及霸凌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是增加兒少自傷風險的重要關鍵,而這些網路不當行為在台灣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盛行率都很高。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情緒疾患期刊》。
林煜軒指出,性私密影像外流是自傷最嚴重的危險因子,自傷風險增5.16倍,且這三大危險因素通常非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交錯形成多重壓力,讓風險更高。
林健禾指出,從兒童轉換到大人的青少年階段,身體快速成長,腦神經連結成熟定型也是在這時,若能早一步重視兒少心理上的困難,將可大幅降低日後合併物質濫用或人格疾患,以及成年後失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