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穿越村莊的簫聲

■楊亞爽

還留在鄉村居住的人已不多了,他們大都是我的父輩、祖父輩,不是兒女不關心他們,而是他們感覺住在鄉下空氣好,能自己動手種種蔬菜,最主要的是能與老哥們老姐們一起聊聊天打打牌。

鄉下的熱鬧是要靠幾代人一起支撐的,少了孩子們的歡笑聲,鄉村自然變得寧靜起來,但在我的心裡和腦海中,家鄉的變化已化成情感之源,流露於筆尖,在無數篇文章裡,我總是把記憶與現實融合在一起。我雖沒有真正經歷過那種食不果腹、衣不遮身的苦日子,但在今天的生活背景下,童年的生活還是很值得回憶的。

我童年時,那時剛解決溫飽問題,誰也不會再去奢望能得到什麼好吃好玩的,在那個時期,最讓我惦記的就是簫聲。

那種盼望聽到簫聲的心情是難以言表的。說來慚愧,小鄉村比較封閉,小時候沒有電子產品和網路,見識也少,還不知道「橫笛豎簫」這個常識,只以為用竹子做出來的都是笛子,也一直把簫聲誤作了笛聲。

當簫聲從村頭響起時,我就會把家裡用完的牙膏皮和從外面撿拾來的破塑膠瓶什麼的拿出來,一路小跑著迎向那簫聲。因為我知道,那吹簫的是個小貨郎,他那兒有我愛吃的麻糖和山楂餅,所以我們親熱地稱小貨郎為「換糖人」。

一點點破爛兒只能換來一小塊麻糖和三四個像銅板大的山楂餅。有次,我跑到灶間,把過年父親殺雞時取出的雞內金給偷偷地換了糖,險些遭父親的打。

別小看了這一點點小東西,對我來說已是足夠解饞了。回家後,我會拿兩根竹筷,把麻糖一分為二,串在筷子上,和哥哥每人拿著一根筷子慢慢地用舌頭去舔,那一天的嘴裡一直是甜的。

山楂餅則小心翼翼地藏起來,因為換糖人不會常來,而且那個時代的廢品也不好撿,得慢慢品才好。也許就是那時養成的習慣,到現在,不管有用沒用,我還是十分喜歡把自己認為是好的東西都收藏起來。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村頭響起的簫聲越來越少了,而我們的生活卻一天天好起來。

小貨郎的簫聲就像是一個過客,只從我的記憶中走過,從此讓滿嘴充滿甜味的麻糖也少了蹤影,那天偶爾在旅遊景區看到了,我激動地跑上前去買上一小袋,實實在在地過了一回童年時的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