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治慢性疲勞 飲食有禁忌

42歲婦人睡眠品質不好,早上起床倦怠痠痛且自覺體溫偏高,吞嚥咽喉腫脹疼痛,飲食不佳且體重下降,懷疑自己是否有罹癌風險。經西醫診斷為「全身勞力不耐症」(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SEID),服用西藥止痛藥與綜合維他命後症狀反覆,經友人介紹來到診間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枯瘦,面容枯黃。聞診:聲音低弱。問診:夜眠咽乾、喜熱飲、食少腹脹、四肢無力、晨起口氣重、大便無日行。舌診:『舌淡紅苔少』。脈診:『右關濡,左關尺細澀』。中醫證型:『脾虛濕盛、肝腎陰虛』。內服處方思維:『健脾益腎、養陰潤燥』。內服中藥配合飲食控制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皆癒。

「全身勞力不耐症」舊稱「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症狀如下:

1.突發性疲勞;2.過度疲勞導致睡眠習慣改變甚至認知功能改變;3.常覺得自己發燒,但體溫卻正常;4.關節疼痛但未有紅腫或關節積液;5.慢性背痛、頭痛、肌肉痠痛;6.自覺頸部或腋下淋巴結疼痛但檢查無淋巴結病變;7.症狀隨活動增加而嚴重。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調、內分泌代謝功能異常及神經精神疾患相關。

全身勞力不耐症於中醫屬於「虛勞」之範疇,《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首先提出虛勞的病名,主要發生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以及大病久病,精氣耗傷的患者。病程一般比較長,症狀逐漸加重,短期不易康復。性質的不同而有「氣、血、陰、陽」虛損之分。「氣虛」者,面色萎黃、神疲體倦、懶言聲低、自汗、脈細;「血虛」者,面色不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脈細;「陰虛」者,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陽虛」者,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

全身勞力不耐症是能造成生活上重大影響的慢性、全身性的疾病,因為西醫沒有特效藥,所以患者除了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避免接觸酒、咖啡和香菸,更需注意太甜(奶茶、拿鐵)、過酸、嗆辣、冰涼飲料(青茶、綠茶)、油炸的飲食且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並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