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病好發青壯 腸癌風險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年輕男性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因未妥善控制,5年後確診大腸癌。專家與病友團體指出,IBD不能根治,應長期穩定用藥以達到腸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否則反覆發作會引起腸道狹窄、穿孔、阻塞,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生活,腸癌風險更高於一般人。

根據衛福部公告,截至今年2月,全台約有5531名潰瘍性結腸炎與2517名克隆氏症患者領有重大傷病卡。中醫大附醫胃腸科主任周仁偉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含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推測與基因異常、西化飲食、抽菸、免疫系統異常、特定病原菌感染有關。

患者免疫系統誤將腸道黏膜當作「敵人」而發動攻擊,造成腸道發炎、潰瘍甚至纖維化。患者長期腹痛、血便、疲倦,一天跑十幾次廁所,難以出門,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社交,甚至因此罹患憂鬱症。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IBD不妥善治療,會有腸狹窄、穿孔、阻塞併發症而需急診、住院、手術,腸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需要定期追蹤、治療。

IBD的短期治療目標在緩解病患症狀,但腸子仍在發炎;中期目標是降低、控制發炎指數;長期目標是達到腸黏膜癒合,以降低復發、併發症與癌化風險。

林春吉指出,病友穩定控制不復發,不但能減少急診、住院、手術等醫療資源耗費,還能讓患者回歸工作、貢獻社會。定控制,重返正常生活,為社會貢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