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中老年人膝蓋痛的常見原因

■林敬為

「醫師,我膝蓋腫痛好幾個月了,沒有受傷、但只要走個10幾分鐘膝蓋就會痛起來,吃藥復健的效果不是很明顯,該怎麼辦?」一個約60歲的阿姨走進診間,就開始抱怨起她的膝蓋狀況,導致她原本的社交生活跟運動都大受影響。

經過身體理學檢查跟X光檢查,發現患者膝關節大腿骨內側關節面有一個明顯的缺損,這種情況稱之為「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先嘗試藥物治療及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讓患側腳勿負重,同時也安排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疾病的嚴重程度。

膝蓋疼痛的患者中,約有2~4%由「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所導致。此疾病過去的名稱是「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後來被發現其造成的原因是因為局部的骨質不佳,造成該處軟骨下骨折,合併周邊的骨質水腫瘀血,最後才演變成骨壞死,才被更名為「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

其初期症狀跟退化性關節炎類似,在沒有明顯受傷情況下,膝蓋逐漸疼痛,在負重的時候疼痛會更明顯。初期X光檢查常常沒有明顯病灶,多會先當作退化性關節炎治療;若在治療下疼痛持續無法改善,或是追蹤的X光開始發現變化,則需要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確定診斷。

根據影像檢查的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嚴重度,會決定治療的優先順序。症狀輕微的患者會建議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讓患肢勿負重至少6週,搭配藥物治療,觀察其疼痛改善情形。

對於較嚴重的患者,就需要考慮手術的幫忙。對於年紀較大或同時合併有較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可以考慮人工膝關節的置換。而年紀較輕、活力佳、膝關節相對健康沒有明顯退化的患者,目前較建議的治療方式為微創軟骨下成骨手術;在關節鏡及X光導引下,將磷酸鈣基底的人工骨植入病灶處,提供病灶處骨質的穩定度,同時引導骨頭重新生成。

該患者的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屬於較嚴重的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後續在接受微創軟骨下成骨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疼痛大幅度的改善,恢復原本的社交生活跟運動。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