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大醫院營養室 陳珮蓉主任
根據歷年營養調查,國人每日平均鈉攝取量超過建議量上限2400毫克的1.5倍以上,對心血管、腎臟和血壓控制都帶來長期的健康風險。每餐建議鈉攝取應控制在800毫克以內,惟在台灣,大小餐廳林立,外食已成多數人日常飲食與各種聚會的主要型態,控制鈉攝取量是一大挑戰!
近期一項針對台灣常見中式外食的研究發現,許多餐點的鈉含量高,尤其國人喜歡吃的湯麵、乾麵類,像是排骨麵、紅燒牛肉麵、炸醬麵這類使用醃料再油炸或滷製食材的餐點,更是高鈉代表。另外,炒飯類,因為炒製時醬汁滲入米粒,也會攝取較多鈉鹽。
上述研究探討如何經由進食技巧以減少鈉鹽攝取量,即使是外食族,也可以有效減少鈉的攝取。最明顯的例子是湯麵,只要少喝湯,每100公克就能減去約400毫克的鈉。乾麵、燴飯及炒菜類餐點則可利用「過水」的方式,在上桌後以開水涮洗、瀝去多餘的醬汁再吃,每100公克大約可減少100至140毫克的鈉。而台灣常見的小吃,如肉圓、蚵仔煎等,有些本體含鈉不高,但額外添加的淋醬與沾醬往往才是鈉含量暴增的主因。研究顯示,避免這些醬料,每100公克餐點可少吃下120至210毫克的鈉。
不過,肉類或滷味小菜類因醃製時間長、調味深入食材內,即使過水處理,效果仍然有限。其它像燴飯類雖然鈉含量高,但只要燴料湯汁不全加,就能明顯降低鈉攝取量;例如沙茶牛肉燴飯就比牛肉炒飯有更佳的減鈉效果。蔬菜類原本應為低鈉選項,但若加入蠔油、豆瓣醬等高鈉調味,也可能讓一盤看似健康的青菜,變成高鈉地雷。對於經常外食者,需要學習一些減鈉技巧,在沒有改變點餐習慣下,只要稍微調整食用方式,就能輕鬆達成減鈉的成效。
面對全球普遍過量的鈉攝取問題,許多國家早已積極推動減鈉政策。包括產品配方調整、增加包裝食品正面彩色營養標示、課徵高鈉稅等措施,這顯示出,單靠知識性教育遠遠不夠,實際行動與制度面的介入才是改變關鍵。成功的案例包括西方人日常食用的土司麵包的減鈉配方改良;100公克吐司約含400毫克的鈉,一般人並不知道吐司還沒加任何佐料已經含可觀的鈉量。
由於現代社會加工食品愈來愈普及,例如泡麵、冷凍食品、餅乾零食等,透過增加包裝食品的正面標示,設計成紅黃綠色或是標示健康等級,提醒消費者選擇低鈉低糖的食品,這些都能創造健康飲食的支持性環境。每年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而這一週也是世界減鹽行動組織 (WASH, World Action on Salt & Health;已改為WASSH,增加減糖Sugar任務) 的宣導週,期盼產官學協力積極展開減鹽行動,促進國人健康。
以下歸納幾項簡易有效的減鈉技巧
*飯後少喝湯; 吃湯麵、泡麵類,少喝湯。
*炒麵、炒米粉等乾麵類:過水沖洗。
*燴飯:醬汁不全加。
*炒菜與小菜:選擇新鮮食材,減少醃製品食材,並以開水涮洗以減醬汁。
*水餃鍋貼、肉圓、米糕、等小吃類:少淋醬、不沾醬。
*餐桌肉品如白斬雞、炸魚塊等,不沾胡椒鹽、醬油膏、甜辣醬。
*包裝食品,養成查閱營養標示的好習慣,貨比三家,選擇低鈉產品。
只要掌握「不喝湯」、「過水洗」、「不加醬」三大技巧,即使經常外食,也能大幅減少鈉攝取,改善血壓與心血管健康,邁向更健康的飲食生活!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