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李白在宮廷之中所作的〈清平調〉三首其實是李白的不情之作,〈清平調〉三首之所以傳世,是因為那是抒情宮體詩當中的清新作品,而無浮豔之弊。誠如其族叔李陽冰所言,太白「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而李白晉身宮廷後,初期玄宗固然問以國政,但未久即以待詔文人視之,李白的主要任務是為皇帝寫一些風花雪月的應景詩作,以及歌功頌德的文獻,在實際政務上則無法有所作為,這讓李白感到大違平生之志,十分苦悶。李白覺得如果不能做張良,運籌帷幄,就該做嚴子陵,回歸山林。李白是劍術高明的劍俠,懂縱橫學,做生意也很有一套(家業礦商),更且通曉外語(西域、中亞語文),他是有多元專長的通人,文武雙全,對於自己被視為純粹的文人,他很不樂見。一般認為李白是因為遭到讒言抨擊而被迫離開宮廷,其實是李白自願離開的,遭忌受讒當然也是原因,因為李白與權貴人士格格不入。杜甫在寄給李白的詩裡寫道:「……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顯然杜甫很了解李白。
李白離開長安後,壯遊各地,在洛陽結識杜甫和高適,時常一起登臨遠眺,詩酒會友。大約半年至一年後,他們各奔前程。後來李白刻意遊歷至北方的幽州,發現安祿山的部隊兵強馬壯,驕縱跋扈,有起兵造反的跡象,李白看在眼裡,卻無由通報朝廷,只能在憂國憂民中往遊他處。安史之亂發生後,李白避居廬山,適逢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東巡,李白受召為幕僚,不意竟因此獲罪(李璘被朝廷定位為謀反者,兵敗後遭處決),太白幸得郭子儀力保而免死,但遭流放夜郎(在西南夷地區);李白行至奉節白帝城時收到大赦令,未抵流放地即得以還歸中土。
永王李璘案其實是皇族之間的意見分歧與權力鬥爭,玄宗不滿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為肅宗,僅尊玄宗為太上皇,故而玄宗利用永王李璘來制衡肅宗,肅宗則加以反制以立威。李白純以俠客之心欲濟蒼生,望能肅清安史叛軍,並非不忠於朝廷。李白遇赦還歸後,對人世間的事心灰意冷,唯寄心於追求方外世界,但正如李白自己所寫:「仙宮兩無從,人間久摧藏」,「蹉跎人間世,寥落壺中天」,仙人之事只在飄渺恍惚間。李白六十一歲時,病象萌生,體力明顯衰退,大約六十二歲時,在江邊或船上因酒醉而落水,病況加重,不久即亡故;有一版本之說法為落水當時即亡故,此即「水中捉月」之傳說。至此,終如李白之日夕忽有所懷:「鼯啼桂方秋,風滅籟歸寂」,謫仙人走完了傳奇但不稱意的一生。
杜甫曾為白首憔悴的李白打抱不平,他在詩裡描寫李白:「……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其二〉);杜甫更為已經去世的李白痛哭流涕,他寫道:「……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昔遊〉)。杜甫在氣勢磅礡的〈秋興八首〉中以「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收尾,這似乎也是李白晚年的寫照。唐代宗初年,朝廷終於召李白任左拾遺之官職,但那時李白已不在人世,朝廷卻還不知道呢!這遲來的平反終究是晚了一步。
以上所述顯得很悲情,而唐代文人所寫紀念李白的詩文也常帶有悲情。范傳正在他所撰寫的李公新墓碑序文裡說:「(李公)生不及祿,歿而稱官,嗚呼命歟!」 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李白墓〉一詩中也說:「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不過,按照李陽冰在〈唐翰林李太白詩序〉中所述之:「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藁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余為序。」吾人大約可推測出李白應是在床上病故的,而不是因苦悶、酒醉而恍惚落水亡故。
其實李白是個反對悲情的人,他在詩裡明說了:「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李白是瀟灑不羈的人,對於自己的遭遇其實蠻不在乎,他在〈懷仙歌〉裡的開頭兩句「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最能代表李白的精神特質。更且,李白的詩裡有一種「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的野性,這狂野的生命力是李白詩作中最迷人的磁力與氣質,這也是杜甫和其他大詩人所沒有的魅力。但李白的生命力並非一味地狂放,其實他常能捕捉到趨向靜態的神秘瞬間,請看他的「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那個瞬間不就是永恆嗎?
杜甫對李白無限敬愛,衷心佩服,其深情厚意少有人能及,但李白對杜甫則似乎比較淡薄。一方面因為李白交遊廣闊,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詩體技法上理念不同,李白是復古自由派最後一位集大成的大師,杜甫則是近體格律派登峰造極的大師,李白對這位理念不同的小老弟杜甫自然不會太重視(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李白衷心仰慕的詩人不在當世,而在前代,他尤其仰慕兩三百年前的謝眺和陶潛。有一次李白在太華山上遇到一位隱士,他以為遇到了陶淵明,驚喜之餘,愜意交談,那位隱士避世已久,還向李白稍微詢問人世間朝代更迭的事,李白有詩記之:「……尋仙下西嶽,陶令忽相逢,問我將何事,湍波歷幾重……」李白在山上忽然穿越了時空,真有趣。李白又曾說:「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蒼茫是最令人感動的,李白對陶潛有無盡的仰慕。
太白詩曰:「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襄陽歌〉),這是平易自然、毫無雕飾的簡單詩句,卻令人讀後不忘。不知道為什麼,有時聽到兒童合唱團演唱時,竟然會想起擊劍任俠的少年李白。